站在寂寞的巅峰,俯瞰芸芸众生的圣人——白话《论语》

站在寂寞的巅峰,俯瞰芸芸众生的圣人

——白话《论语》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个人的寂寞,可能是两个人的错,也可能是一群人的疏离。而能够站在寂寞的巅峰的人,要么是万恶之首,要么是先知圣人。

耐得住一时的寂寞的人是凡人,耐得住一世寂寞的人必定是圣人。唯有在寂寞中,才能更为清醒地认识自己,认知世界,认清世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耐得住一世寂寞,又不被当世人理解的圣人。

在选文中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从55岁到68岁,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来看,孔老夫子当时周游的有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

仪封人是孔子一生中屈指可数的知己之一。

【原文】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他说:“品德高尚的人到这个地方,我从没有见不到的。”随行孔子的学生把他引见给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夫子来宣扬大道。”

仪封人如愿以偿地见到了孔子,对孔子的德行大加赞赏,他说:天下无道,上天将让孔子宣示大道于天下!孔子认定自己有责任挺身而出,努力改变社会现实。天下无道就是孔子投身于社会改造的巨大推动力。“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就是对孔子一生勇于担当的精神的最好概括了。

尽管此后十几年的漫漫游历中,孔子遇到了众多的消极避世的隐士,极少有人给予孔子理解和支持的,更多的是不解,避而远之。

比如:在田地里耕种的避世之士长沮与桀溺,当子路询问渡口之时,不仅不说,还要笑孔子是避人之世,不如随同他们做避世之士。

【原文】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 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询问渡口。长沮说:“那个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是鲁国孔丘吗?“是。”“这人周游天下,他知道渡口在哪。”子路再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是。”“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同谁去改变它呢?你与其跟随孔丘那种逃避与自己志趣不合的人,为什么不跟随我们这些逃避整个社会的人呢?”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们不同人打交道同谁打交道?如果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同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长沮、桀溺的嘲笑丝毫没有阻止孔子周游列国的脚步。

当孔子遇到了楚国狂人接舆之时,接舆的劝勉,让分外苦闷的孔子期待有人可以与他交流,然而接舆却避之唯恐不及,不得与之言。孔子又一次遭遇了冷漠。

【原文】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变。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险了!”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快步走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当然,楚狂接舆对孔子的快步避开还不是最为冷漠的,最为彻底的还是荷蓧丈人。荷蓧丈人杀鸡为黍招待子路,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虽已身在草野,做了隐士,依然不忘长幼之节,却不能够遵从君臣之义。当孔子让子路前去拜见这位“隐者”时,隐者已经人去楼空了。

【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落到了后面。碰到一个老人,用拐仗挑着除草工具。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呢?”说完,便柱着拐杖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着。他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黄米饭给子路吃,又叫他两个儿子出来相见。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报告了这件事。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叫子路返回去再见他。子路到了那里,他却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合义理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他想使自己品行高洁,却忽视了君臣间的大伦理。君子出来做官,是为了实行道义。主张不能实行,我早就知道了。”

孔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遇到了形形色色的避世之人,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不解疏离之人。孔子在这段人生的修行中,悟到了许许多多的人生、治国的大智慧。

孔子终于决定返回鲁国,开始了修订自己的学说与著作的工作。

打前站的子路来到了鲁国的城门石门外,住了一晚,晨门问子路:“是那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吗?”可见,天下之人皆已知道这个周游列国十四年未果的孔子了。

【原文】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子路夜里住在石门,早晨看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孔子在十四年里,遭遇了多少不解于疏离,不得而知。孔子定是忍受过常人不曾忍受的孤寂与冷漠,方能潜心思考孔子心中的“道”。倘若,没有这十四年的周游列国无果,倘若孔子在这十四年中的某一年,就已经找到了一个实现自己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的理想境地,或许也就没有这个流传至今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孔子了。

或许,正是这十四年的孤独之旅,让孔子站在了寂寞的巅峰,方能真真实实地看清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