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的三个层次:不成器、成器、君子不器

《说文》:“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是说东西很多,用狗来看守。“器”本义是狗的叫声,后假借为器具。

因为器具能容纳物品,所以“器”又引申为有才能的人,如 “庙堂之器”意为朝堂上有治国才能的人。

才能的第一个层次:不成器。

《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是说璞玉未经雕琢,成不了有用的器物。后比喻人不受教育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材。欧阳修在《诲学》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意思是:即使不琢磨成器,玉还是玉,其本质不会有变化。而人则会受环境的影响,不学习不但成不了品德高尚的君子、反而会沦为品行恶劣的小人。所以对于品性顽劣、学无所长、不堪大用、上不了大场面的学生子弟,师长们常常大摇其头,斥之“不成器”!

才能的第二个层次:成器。

与不成器相反,玉经雕琢、人经教育而终于成器。学有所得,技有所长,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材。

孔子得意门生之一的子贡可以说是成器的代表人物。《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与瑚琏同义的簋)

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皿,夏代叫“瑚”、商代叫“琏”,孔子以瑚琏比喻子贡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孔门十哲之一。子贡在学业、政绩、甚至理财经商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被后世誉为儒商第一人。然而以子贡之贤,在孔子眼里却还是远远不够。

(台北故宫藏元代所绘子贡像)

才能的第三个层次:君子不器。

《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指虚无的、精神的;形而下是指具体的、物质的。器物有形,所以也就有了限度。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朱熹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

与子贡可作对比的是儒家精神“贫贱不能移”的典型代表颜回。孔子赞扬这个他最喜爱的弟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像)

为什么最后死于贫病的颜回在孔子心目中要胜过从政经商都成绩突出的子贡呢?

孔子赞赏的难道只是颜回的安于贫困吗?当然不是!孔子赞赏的是颜回沉浸于探索、钻研、追求“道”的快乐,而浑然不觉自己身处贫困中的那种“安贫乐道”的精神。

君子不器,正是因为君子不以“成器”——也就是世俗眼中的高官厚禄或名利双收——作为人生的价值体现和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