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十年后的空净产业

8月8日一则“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津城际铁路按照时速350时速达速运行”的新闻乍现媒体,在京津城际投入运营十年后再次回到350公里运营时速,这中间非一路坦途,高铁在中国投入运营后出现过大大小小的故障,彼时舆论也在热议论是否有必要发展高铁。本以为就此高铁发展步伐会大幅放慢,甚至悲观的认为高铁将会在中国戛然而止。就在质疑和反对的讨论中,高铁建设发展仍在继续推进,现在高铁建设成绩瞩目,成为中国在世界上又一张名片。

高铁发展的历程,让我们联系到现在空气净化产业,虽然行业差异明显,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从净化技术来看,作为舶来品的空气净化器在技术上延承了国外的主流净化技术,活性炭、HEPA、离子、静电等技术在产品中被广泛采用。而高铁技术中国也是从国外引进,然后逐渐消化吸收,加上自主研发,到目前国产化率已大幅提升。

其次,无论高铁还是空气净化产品,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都属消费升级范畴之内,高铁票价明显高出普通火车几倍,空气净化产品在整个生活小电品类中价格水平也处于中上水平,它们是中国家庭消费升级的见证品。

再次,两个行业发展中都受到了不利因素,高铁的事故降低了国人对于高铁乘坐的意愿、空气净化器在城市空气质量不断改善大大放缓了消费者购买的热情。这些因素对行业而言都是不利的,但换个角度看,如果没有经历这些负面因素,产品升级、技术升级步伐会明显放慢,‘危‘与’机‘并存就是最好的注脚。

目前空气净化产业,遇到的核心问题是消费者对空气净化产品功能认知的局限,影响了整个市场销售表现。健康的话题在当下中国被提及的频度更高,涉及面也越来越广,对于人的生存必不可少的空气、水,它的商品价值属性会被不断的挖掘。现阶段,雾霾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面有所收窄,但对于家居环境中各种潜在的危害因素,消费者的了解和认知受到知识储备的限制。我们能够感知到的气态污染物,如苯、酚等多带有明显气味,容易被察觉,而对于像甲醛这种无色无味,而又常年围绕在每个人生活环境中的隐形杀手,感知力明显不足。

中国的空气净化产业能否迎来下一段波澜壮阔的大发展,我们有这样的信念,同时市场上也存在这样的需求,但需要有更好的产品打动消费者。看看今天的中国高铁,再回想当年对高铁的口诛笔伐,我们只想说,消费习惯是可以被培育的,而中国消费者也具备这样的消费能力,有很深的购物情节。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寄语十年后的空气净化产业。

作为市场参与者的您,怎么看的呢,欢迎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