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那些“雕民”都经历了什么?

时间流逝,不知不觉,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路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街上热闹非凡,公路上车水马龙,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中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上了繁荣富强、世界文明之路。改革开放,也对中国文化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许多不同年纪、不同阶层的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文化娱乐方式。人们可以听着流行音乐,看着世界杯,也有恋旧的人尚未忘记国粹,哼着传统戏剧、写字画画。让这个时代的民间文化更加注重多元和保护。

国粹“玉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用于祭祀的神玉,到象征权力的王玉,再到步入寻常百姓的民玉,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产物,一直传承至今,也形成了底蕴深厚的玉文化传统。这门古老的技艺也随之在民间生根、成长,并成为中国文明的文化符号。接下来我们就谈一谈改革开放对玉雕的影响。

改革开放前的玉雕产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各种工艺品迎来了一个春天,人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创外汇的好办法。于是,国家开始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汇集民间琢玉艺人建立玉器生产合作社。1953年南阳玉雕厂成立、1956年扬州玉器厂成立、1958年北京玉器厂、上海玉雕厂、苏州玉雕厂、蚌埠玉雕厂、徐州玉雕厂等相继成立。他们的成立,标志着玉器生产正式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达到了历史高峰。

扬州玉器厂

北京玉器厂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中国工艺美术学校毕业的学生进入到工艺美术行业,在玉雕专业中分配的学生中,他们以专业的绘画组能力,优秀的文化课功底,求学的进取心,在行业中历练成长,创作设计出大量玉雕精珍品。并成为后来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1962年,历时3年,由“三绝艺人”魏正荣领衔设计、13位雕刻技师合作雕刻的巨型密玉《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重量超过2500公斤,艺人们运用了圆雕、浮雕、透雕等技艺,生动刻画了我国41名登山队员的英雄壮举,作品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

1972年尼克松访华,该事件是中国手工艺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当时尼克松随身带了100多人的记者团.那些记者对中国十分好奇,也对中国的金饰和传统手工艺品十分感兴趣。于是他们一下买下了能看到的所有金饰与传统手工艺品。当时,周恩来看到了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力量,看到了它对促进外贸、促进国民生产总值有着巨大潜力。于是他向毛泽东建议发展手工艺行业,毛泽东也觉得可行。

尼克松参观 铜奔马(马踏飞燕)

中央一声令下,全国闻风而动。于是一批批新人加入了手工艺行业,随之,各大玉雕厂也增加了很多新的血液。很多玉雕大师也正是因为尼克松和周恩来迎来了自身的发展契机,让他们得以在玉雕领域中大放异彩。总的来说,尼克松和周恩来对中国的工艺行业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后的玉雕产业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全国,玉雕行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改革初期,各大玉雕厂经过多年积累,也达到了最为兴旺的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和优秀作品。然而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一场巨大的变革马上要来了。

各大玉雕厂,刚走向辉煌就面临危机

北京、上海、天津、扬州等地区的品牌玉雕企业,面临由计划经济过渡到改革开放时期国家政策调整,玉雕技艺人才随着改革开放外资的进入,纷纷流向广东深圳等沿海开放城市,为老板打工。当技艺与商业结合,人心的浮躁,设计制作出的玉雕作品商业充满商业气息,再加之经济危机浪潮的冲出,一度使传统玉雕逐渐萎缩,大批技艺人才下岗、改行。玉雕业告别了原有单一的外销渠道体系,走向了外销与内销玉雕市场共同发展之路,而国人对玉雕文化的接受程度显然要比老外高得多,玉雕行业逐步从“一致对外”,转而开始争夺国内市场。那些“老国企”还在翻着计划经济时期的老黄历,体制僵化,大部分不能适应市场,日子越来越难过,或被改制、或被收购、亦或是直接倒闭。

曾今辉煌的上海玉雕厂,现已被老凤祥收购

1999年,南方玉雕工艺厂进行改制,成立南方玉器珠宝实业公司。坚持到2005年,烟消云散

改革开放后,大量工人下岗,为了解决就业困难一些玉石产地(河南、辽宁、云南、广东等)的农民工“扔下锄把,拿起玉石”。由于地域处于边贸,接触高端原料方便,但技艺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以高档玉料小件制作的首饰类作品为主,雷同价高,缺乏美感,产量大,高端原料浪费损失严重。这两类从业人员众多,一定程度上虽然缓解了地方就业问题,短时间内发展了地方经济,但设计理念陈旧,既不传统也没有创新,粗制滥造。复制雷同性强,产品品种单一化,这部分家庭作坊式的工作聚集着大量低端产业工人,很大程度上对玉雕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负面作用。

街边小作坊

老玉雕厂的大多数老师傅的手艺都是家族传承的,一人进厂,全家进厂的情形很普遍。在下岗这件事上他们也保持了一致性,他们下岗后组成了玉雕作坊,带徒传艺。还有一部分专业院校毕业的玉雕师也成立了工作室。这些人具备传统技艺与创新思维,多为带徒传艺型结构组成。雕工精致,题材广泛,有精品出现。但迫于生计,设计、制作、销售、联系客户一肩扛,精力有限,大部分作品要与商业流通接轨。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的腾飞,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传统器物的怀念得以复苏,人人爱玉、戴玉、玩玉、藏玉成为时尚。特别是国家颁布的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办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办法》的实施,使得工艺美术“四大名旦”之首的玉雕制作技艺得以重视,国家传统工艺美术项目资金的补贴,使得玉雕传统技艺得到传承。

本着乱世黄金盛世玩玉的思想,大批商贾富豪把目光投向了玉石买卖,各地玉雕厂、工作室一夜之间冒出数百上千家,人们意识到传统的工作室仍然不能适应全新的经济体系,部分出色的工作室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注入,成立了大大小小的艺术品公司。他们有实力有资金投入购买高档原料或极具特殊风格美感的原料,有独立的创作设计、制作、销售、客户维护等机构维持良性运转。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采用了金镶玉的设计,同年,玉雕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两大因素的影响下,玉器市场迎来了新的热潮。

北京奥运金牌,虽不被外国人所接受,却掀起了一阵玉文化热潮

政府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关怀仍在继续,特别是国家颁布的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办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办法》的实施,使得工艺美术“四大名旦”之首的玉雕制作技艺得以重视,国家传统工艺美术项目资金的补贴,使得玉雕传统技艺得到传承。

2013年,又重新修订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列》。为了发扬和弘扬中国的手工精神,2017年文化部启动制定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搭建起传统工艺与艺术、学术、现代科技、现代设计及当代教育的桥梁。

在党的领导下,作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符号的工艺美术行业,已经再次做好准备,迎来了重视文化底蕴,倡导精工细做“工匠精神”大发展的最好时机,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展现在工艺美术行业人士的眼前!

ps

有人说:改革开放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冲击,还有不少人认为“洋节”会淡化传统节日,抵制“洋节”。我只想说,你们想多了,中国传统文化没你们想的那么脆弱,至少我没见着那个“洋节”能过的全国交通堵塞。洋节,只是中国在面向世界的时候所经历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文化入侵,我们面对这种入侵早已是习以为常了。包容,是中国文化的精髓,管它什么外来节日,通通都是购物节。至于它的文化内涵?呵呵,你过圣诞的时候,想过耶稣的死活? 过洋节嘛,反正我是提倡的:父亲节?买块玉吧,母亲节?再买一块吧,感恩节?给你感恩的人都买块吧,圣诞节?关于你儿子的圣诞礼物,我有一套完整的方案...

洋节能过成购物节,也算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影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