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诸葛亮背后的四大豪族,诸葛亮的人脉资源不可小觑

东汉末年,荆襄地区一共有六大豪族,分别为庞、黄、蒯、蔡、马、 习。荆州刺史刘表在当时身份还算高的,名列“八俊”之一。因此当荆州陷入动乱,刘表单身赴任时,便得到蒯、蔡两大家的支持,尤其是蒯越兄弟的谋略,使荆襄地区很快地安定下来。蒯越及蔡家的蔡瑁,都成了刘表“政权”的重要支柱,刘表还娶蔡瑁之妹为续弦,双方有密切的亲戚关系。

刘表

但蒯、蔡两家的过度支持刘表,加上刘表一向注重虚名,如同徐庶对他的批评,“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意思是尊重善人却不能重用之,厌恶恶人却又不能去除之。因此,其他以“名士”自居的四家,一向对刘表敬而远之, 常明显地不予以合作,但刘表对他们也无可奈何。

六大名族中,以庞家力量最大,庞家的领袖便是替诸葛亮取“卧龙”外号的庞德公。庞德公慷慨重义气,交游甚广,学问又好。刘表几次请他出仕,都遭到婉拒。

刚在隆中定居下来的年轻诸葛亮,对庞德公非常的敬重。据说十七、八岁时,诸葛亮便主动拜入庞德公门下为“小徒弟”,经常“独拜床下”、“跪履益恭”,颇为虔诚。庞德公原本只认为他是位早熟又懂礼貌的年轻人而已,只允许他借看府内藏书,并未给任何指导。但不久,善于观人的庞德公使看出年轻的诸葛亮有他不凡的一面,进而加以特别照顾,他对诸葛亮的才气寄予很大的希望,并以诸葛亮住隆中,便称之“卧龙”,一位尚未为人所认识的俊杰,如同一条蛰伏在大泽内的卧龙,只要气势造成,必可直上云霄,施展非凡的本事。这个雅号,又经由庞德公所赐,年轻的诸葛亮一夕之间,成为荆襄地区的名人。

庞德公

在庞德公的安排下,诸葛亮的姐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荆襄首席豪主,却和外地的孤儿家联婚,势必震憾了荆襄地区的士人,这也是庞德公器重诸葛亮的一种表示。

庞德公的侄儿庞统,比诸葛亮大三岁,外表长得朴质,但才华奇高,除了荆襄士人因他为庞家人,而给予尊重外,很少人真正了解庞统的能力。只有司马徽,由于经常有机会和他交谈,深知庞统非儿的才华,称赞他为荆襄之冠,号为“凤雏”。

诸葛亮和庞统虽也常相处,但诸葛亮的谨慎有礼,和庞统的潇洒粗鲁,个性上正好相反,加上诸葛亮喜欢和“老人家”交往,同辈又大而化之的庞统,只得站在一边“纯观赏”了。

诸葛亮

庞统的弟弟庞林,则娶襄阳城南习家的主要分子习祯的妹妹,习家被称为“宗族富盛,世为乡豪”。当地人对习祯颇为尊崇,装松之注《三因志·杨戏传》中,记载习祯“有风流,善谈论,名齐庞统,而在马良之右”。可见习祯在荆襄地区是相当受重视的,诸葛亮透过庞家的关系,和习祯也有相当密切的来往。

马家住在襄阳不远的宜城,马良是年轻一代的领袖人物,后来颇受诸葛亮器重的马谡,便是马良的亲兄弟,不过,马谡和马良在年龄相差颇大。马良在写给诸葛亮信中,称之为“尊兄”,显示两人间的密切关系,日后马家更是刘备在荆州建立政权时,最为重要的地方支持力量。庞统、庞林、马谡、习桢也分别成为蜀汉政权的重要干部,对蜀汉的政治发展,发挥了相当大的影响。

另外一个势力上仅次于庞家的,是位于沔南的黄家。黄家的领袖,是荆襄地区的宿老黄承彦,他也是察瑁的姐夫,因此与同属蔡瑁姐夫的刘表有亲戚关系,他和庞德公一样,婉拒刘表任何仕官的邀请,而一直保留在野豪族的地位。

黄承彦

不过,黄承彦却非常喜欢年轻的诸葛亮。有一天,他直接到诸葛亮的草庐中,向提议道:“我有一个女儿,她长得不漂亮,而且有点怪异,黄头发,黑皮肤,外貌虽不好才华却相当高,而且品德也不错,我想将她许配于你,不知你愿不愿意接受她。”

想不到,诸葛亮欣然的接受了,连提议的黄承彦都感到意外。由于诸葛亮长得高壮俊挺,才华又高,虽然个性高傲,交友不多,却得到不少前辈、宿老的器重,知名度也不差,不少荆襄名嫒的父母,都认为他是位理想的女婿。只是诸葛亮对于成婚一点也不急,使大家都认为他一定眼光很高,更不敢随便与他做媒。但谁也想不到“身长八尺,容貌甚伟”的诸葛亮,居然会看上黄承彦家的丑女孩。

当时人对诸葛亮和黄承彦之女结婚这件事,也是无法理解的,裴松之注解《三国志·诸葛亮传》时,曾记载当时有一则俚谚:“莫作孔明择妇,止得阿承(指黄承彦) 丑女。”意思是以诸葛亮这样好的条件,却只挑了一个丑媳妇,实在很不值得学习。

黄月英

也有不少好事者,甚至认为诸葛亮是为讨好黄承彦,为了结交名士,对自己事业有帮助,才出此下策的。其实这批评很不公平。因为,诸葛亮早已获得庞德公和司马徽的器重,在名士派中建立了良好关系,根本不必刻意去讨好黄承彦。并且从诸葛亮日后对刘备政权“鞠躬尽瘁”的作风看来,诸葛亮绝不是位现实派的功利主义者。

其实,结婚后的诸葛亮对他的妻了始终相敬如宾,即使日后贵为宰相,他也未再纳妾。而黄氏对诸葛亮更足体贴入微,家务事处理得有条有理,让诸葛亮可以完全无后顾之忧,专注在学问和事业上的扩展,的确是位让先生“放得下心”的贤妻良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