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与陶渊明(一)

珵素

一般在介绍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时,人们总会强调一下东晋大将军陶侃。虽然陶侃究竟是否为陶渊明的曾祖,现在存在不少争议,但陶侃是陶渊明的族人大概是不会错的。《宋书》中记载,陶渊明年轻时担任小官,因为自家祖上有陶侃这样人物,自己做这样的小官,实在是辱没自家名声,因此就辞官回家,不再出仕了。也有人认为,当时在陶渊明已经表明态度不愿出仕时,依旧有人推荐他做官,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陶侃的关系。

既然陶侃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作为陶侃的后人,陶渊明的家境为何会那么贫困呢?这还要从陶侃本人说起。

陶侃,字士行,鄱阳枭阳(今江西都昌 )人,后移居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陶侃出身寒门,虽然很有才华,但苦于无人引荐,因此一直在家。一次鄱阳郡的孝廉范逵途径陶侃家,陶侃的母亲见家中没有什么能拿出来招待范逵,就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换了些酒菜招待范逵,范逵离开时,陶侃又送了百余里。陶侃一家的行为令范逵十分感动,于是范逵就将其推荐给了庐江太守张夔,张夔就任命陶侃担任督邮,自此陶侃正式踏入仕途。

但当时还是西晋,朝中的大臣多是北方人。北方世族大多将南方人视为亡国之人,因此十分轻视。当陶侃被举荐来到京城时,南方人与北方人之间的矛盾十分激烈,加之当时藩王之间争权夺利,不少南方人都在权力斗争中牺牲了,最著名的就属陆机、陆云两兄弟。这种形势下,没有什么背景的陶侃自然也没有能力让朝廷认可自己,在洛阳待了几年后就离开了。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局势一片混乱,朝廷急需人才稳定政局。当时,江夏一带发生叛乱,朝廷派刘弘前去镇压。刘弘上任后,就任命陶侃为长史率领先锋部队开赴战场。当时的战局对刘弘极为不利,但陶侃却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数次与叛军主力交战,最终击溃叛军,平定了叛乱。

几年之后,扬州刺史陈敏见朝廷无能,于是起兵试图割据江南。刘弘任命陶侃为江夏太守抵御陈敏的弟弟陈恢。陈敏与陶侃本是同乡,于是就有人在刘弘面前挑拨。然而刘弘不为所动,向陶侃表明了自己对他的信任。陶侃深受感动,在平叛一事上尽心尽力。

次年,刘弘病故,不久陶侃的母亲也去世了。陶侃于是辞官服丧。服丧期满后,陶侃被任命为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当时的江州刺史华轶推荐陶侃担任杨武将军,又提拔陶侃的侄子陶臻为江州参军。陶臻认为华轶怀有异心,不愿投靠华轶,又害怕因此得罪了华轶招来祸患,索性就投靠了与华轶不和的司马睿。司马睿见陶臻前来投靠自己,非常高兴,就任命陶臻为参军,陶侃为奋威将军,陶侃见形势已经如此,就彻底断绝了与华轶的来往。

投靠司马睿后,陶侃在平定叛乱中多次立功,得到提拔,同时在南方士族的支持下,实力不断壮大。但不断壮大的陶侃引起了王敦的注意,两人之间逐渐产生了矛盾。陶侃与王敦的不合直接影响了两人之后的命运,也导致了此后陶氏一族的迅速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