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那一块没有干扰的田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用他对菊花的热爱让普普通通的菊花成了高洁的象征。但是作为山水田园派的开山祖师,陶渊明最大的成就却是他的那一方“田地”。这是一块超脱世俗干扰的精神净土,也是一块现实的士大夫躬耕的农田。今天,我们就说说陶渊明的那一块没有干扰的田地。

陶渊明的出身并不差,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但是说实话,他运气不佳,遇到一个不争气的爹,所以他的生活水平不怎么样,这大概就是他能够在魏晋那个阶级观念深重的时代,能够俯下身子到农田的渊源吧。

陶渊明的那一块没有干扰的田地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其实都是伴随着他官场的起起落落。但是他一辈子实际上没有当过什么大官,不是参军就是祭酒,唯一可以算作有点实权的大概就是彭泽令,大致应该就是县令了。这也导致了他的生活实际上从来都不富裕,所以农耕就是解决他生活问题的方式了吧。但是陶渊明的不同于其他农民是在于他是士,土地有免赋税的权利,所以他的田园是相对平静的,除了征辟出仕的诏令,一般是不会影响的到他的田园闲居的生活。但是正因为陶渊明这个一块没有干扰的田地都是如此的穷困,就让我们想到那个时代那些被百般蹂躏的百姓的生活会是咋样。所以陶渊明田地的平静只是表面的平静,更反衬的是那个悲惨时代普通人的灾难困苦。

陶渊明的那一块没有干扰的田地

上面说到,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伴随他官场的起伏。但是正因为他官场的起伏,不如意也造成了他的田园成了他心灵的慰藉地。有时候甚至借此表达他的一些政治理想。比如说《桃花源记》,实际上就是他希望的一个自由没有压迫的理想世界,用现代的话来说,那就是以熟人社会为背景的无政府主义的理念。但是,陶渊明的这方净土,进入的只有他自己,更是他的无奈和痛苦,“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陶渊明的那一块没有干扰的田地

魏晋的风骨用王羲之的话来说就是“虚谈废务”。谈需论玄,士大夫的生活是理想主义的家国天下,但是陶渊明的经历让他只能是脚踏实地,道家的清玄思想让他找到了于现实的结合点,那就是“田园闲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