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万物应该“一分为三”还是“一分为二”?

“一分为二”的思想,是中国古人发展出的哲学思想中最伟大猜想之一。


中国古代的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提出“一而二,二而三,三生万物 ”的观点。虽然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未能达到如西方的哲学,作为学术性质的研究的水平,它毕竟代表了是中国古人在探索世界方面朴素而天才思索的表达的方式。在当代,老子的这种哲学的朴素思想被演变“一分为二“,成为由马克思主义来源所解释的黑格尔体系中“矛盾”,“对立斗争”,结合了特色的基础理论。

如果二加一或“2+1”属于初期阶段,沿着这个思想,成熟的看法阶段应该是明确地提出“一生三”的陈述。也就是说,不认为老子朴素的猜想,“一生二”,然后“二生三”,最后“三生万物”仍然符合现代哲学思维的要求,而应该更精致地将世界的基本划分,从本体和认识论的意义上,转为“一生三”的认识和思维方法。下面将从哲学的几个角度论述此“一生三”,而不是“一生二”,的原因。

首先,从本体的角度谈。从本体的角度,也就是普通人理解的事实,或哲学上叫做“存在”的方面来谈。

谈“分”,就不能不追溯其“源”。这个源,我们抽象为数学上的“一”,这是古希腊以来的哲学传统,应该是没有疑问的。接下来,当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所呈现的现象或“问题”时,我们习惯于分为“二个对立的方面”。如毛在《矛盾论》中所表述“矛盾的普遍性“的看法,“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就是矛盾……”,“就是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列宁也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在数学中,正和负,微分和积分。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在物理学中,阳电和阴电。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斗争。”等。至于“存在二个方面”,而它们是否如毛说的“矛盾”,是另一个问题,这里暂不谈。就“从一而来的两个方面的存在”是否是事实呢?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如毛在上面所述。问题在这个地方:是否从“逻辑”上存在其他方面的遗漏或缺失?回答是否定的。

首先,用我们的感官,我们就知道,任何可以分类或“相对”的事物,不止是仅有两个方面的存在,虽然有两个方面经常是主要的存在。这个道理是浅显的。任何貌似双方的存在,都有一个其他的事物存在,作为联系两个事物的“桥梁”。而这个“第三方”,不属于任何其他两方中的成员。不论是自然事物,或是抽象事物,都是如此。自然事物,如天地,男女;抽象事物如数学的正负数等,我们都知道存在属于第三方的事物。根据现代物理学,大爆炸后的基本粒子(氮,氢,氧)和基本的作用力,电磁力,作用力(包括强和弱),和引力等,也是这种情况。

从认识论看,如果我们知道世界上的被“赋值”事物,如道德,宗教,传统的习俗,不是“非黑即白”,“保守和先进”等这两极简单粗暴的划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将更加准确,我们的社会将走向更健康的发展是无疑的。“极端的思维”,是幼稚的,儿童的思维,世界上却是有除了“好人坏人”之外的人存在。我们的认识成熟,是我们自信的前提。从哲学上清除我们几十年的“洗脑”和升华中国古代朴素思想的影响,也是今天中国崛起的必要条件之一,冲破传统文化的束缚,才能走向世界,人类的文明的前进正是基于真理的不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