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民国最成功的墙头草,中央政府走马灯,他当省长几十年

上一篇文章说到阎锡山乘辛亥革命天下大乱,当上了山西王。不过,乱的主要是南方,北方作为清廷的基本盘基本没啥乱子,山西虽然革命成功但显得十分孤立,面临清军重兵围剿。

阎锡山面临的敌人是袁世凯和精锐的北洋新军。1911年11月15日,在袁世凯的建议下,清政府改派张锡銮出任山西巡抚,并命曹锟率领北洋第3镇进攻山西,山西的局势危在旦夕。

12月13日,清军攻占山西的重要天险娘子关(在今山西阳泉市平定县),太原已经很难守住了。北洋第3镇是北洋第一劲旅,曹锟又是猛将,阎锡山招架不住很正常。

此时,摆在阎锡山面前最大的难题是,太原到底守不守?

阎锡山老家河边村

太原既是省会,也是起义的中心,如果失守,对全省革命形势将是一次重创。但是,以当时阎锡山的实力,要想挡住北洋第3镇的进攻守住太原,又是一个不太现实的想法,阎锡山左右为难。这时候,同盟会会员景梅九建议:放弃太原,兵分两路,一南一北。阎锡山欣然接受。并亲自率民军一部北上绥远,攻克包头、萨拉齐并向归绥(今呼和浩特)进军;副都督温寿泉率民军一部南下河东,配合山西民军攻克运城、绛州并围攻临汾,在后方和侧背对清政府构成极大威胁。也就是说,阎锡山把太原这个最重的包袱,直接扔给北洋军。

此时,南北议和已经开始,袁世凯陷入两难境地。要想短时间内消灭阎锡山很难,因为阎锡山打起了游击战,就是不和北洋主力决战,把战争拖向长期化。议和开始后,再接着用兵,就是破坏和谈,这个罪名袁担不起。

老袁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阎锡山却服软了。他既慑于袁世凯的威力,又对袁世凯抱有幻想,遂同意景梅九的建议,致函袁世凯:如果“(袁世凯)协同军民,颠覆帝制,然后敷政共和,与民更始”,则拥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不过,袁世凯岂是那么好骗的?他知道阎锡山手握军队,如果不趁现在拿掉,将来后患无穷。所以,当阎锡山准备返回太原路过忻州时,收到袁世凯不许他继续前进(即不承认阎锡山为山西都督)的电令。

在这种情况下,阎锡山认为袁世凯手中不仅握有重兵,而且将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无论是实力还是政治影响力,都远远超过孙文等人,政治天平已倾斜到袁世凯的一边。于是,阎锡山一面请求孙中山给予支持,一面再次派人向袁世凯表示诚意;并在建都问题上站在孙中山对立面,赞同袁世凯建都北京的主张。阎锡山声称:“以形势论,以事实论,以对内对外论”,北京都应该是唯一的首都。袁世凯觉得阎锡山和其他同盟会员不同,总算任命其为山西都督。从此,阎锡山踏踏实实主管山西。

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等五团体正式改组为国民党。阎锡山作为老资格的同盟会员,本来也是国民党中非常重要的元老。仅仅因为袁世凯对国民党极度不满意,所以阎锡山决定重新站队,于1913年春宣布脱离国民党。他还根据袁世凯的命令,饬令山西“各县知事将国民党分设机关一律解散”,并听任袁世凯派到山西的打手金永(山西巡按使、民政长)肆意打击、迫害,乃至杀害国民党。袁世凯对阎锡山越看越满意,于是在1914年6月改各省都督为将军之时,又任阎锡山为“同武将军”,令其继续督理山西军务。

1915年,袁世凯想称帝的愿望被阎锡山看出来了,于是他连续发电报向袁世凯劝进,把辛亥革命贬为“新旧递嬗时代之权宜手续”,认为“以中国之情决不宜沿用共和制度”,“非厉行军国主义不足以图强,欲厉行军国主义非先走君主立宪”不可,要求“废共和而行帝制,以帝制而行宪政”,并恳求袁世凯“以大有为之才,乘大有为之势,毅然以救国救民自任,无所用其谦让”,而登基称帝。同时,还给袁世凯称帝的组织机构筹安会捐赠2万大洋。袁世凯看到阎锡山这些表现,自然喜上眉梢,连连发电夸奖其识大体,有见地,不愧为栋梁之才。袁世凯称帝后,阎锡山又发电祝贺,被袁封为一等侯,继续镇守山西。

袁世凯称帝,倒行逆施,开了历史的倒车,引发举国愤怒。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昆明成立护国军,发布《讨袁檄文》,向北京进军。阎锡山仍站在袁世凯一边,致电北京国务院,声称“滇黔等省竟以少数地方二三首领擅立政府,私举总统,实属破坏大局,不顾国家”。当袁世凯就护国军反对帝制征询各地大员意见时,阎锡山指斥唐继尧等为“不忠不义不仁不智”之徒,恳请皇帝“褫革唐继尧、任可澄、蔡锷等官职荣典,宣示罪状”。

阎锡山手稿

1916年3月,当袁世凯被迫撤销帝制后,阎锡山犹通电要求滇黔诸君“痛加悛悔”,否则阎锡山将把护国军将领“视为公敌,与众共弃,愿效前驱,以伸挞伐”。阎锡山拥戴袁世凯称帝,可谓不遗余力。后来,阎锡山竟辩称,这乃是根据孙中山的指示,为了保存北方革命力量而采取的临时措施。

袁世凯病死后,北洋独大的局面依然存在,只是领头人换成了国务总理段祺瑞。阎锡山再次依附段总理,在重大问题上惟段祺瑞马首是瞻。段对阎锡山也非常满意,遂于1917年9月任命阎锡山兼任省长。山西的军政大权,仍集于阎锡山一人之身。

从这时开始,山西进入黄金发展时期。虽然多次发生争夺北京政府的战争,但阎锡山一直保持中立,绝不参与其中,一心发展山西经济。阎锡山以兴利除弊为施政大要,于1917年10月发表“六政宣言”,成立“六政考核处”,推行水利、蚕桑、植树与禁烟、天足、剪发(男人剪辫子),后来又增加种棉、造林、畜牧,合称“六政三事”。1918年4月以后,阎锡山又推行积极发挥民众作用的“用民政治”,提倡发展民德、民智和民财。阎锡山认为行政之本在村,又推行“村本政治”,改编村制,以5户为邻设邻长,25户为闾设闾长,村设村长,代行警察职务,加强行政管理;颁布《人民须知》和《家庭须知》,宣扬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封建伦理道德;又整理村政,颁布《村禁约》,设立村公所、息讼会、监察会、人民会议等机构;成立“保卫团”对青壮年进行军事训练。山西暂时出现了社会比较安定、生产有所发展的局面,河南、山东、河北等邻省的灾民大量涌入山西,寻求安居乐业之所。一时间,山西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模范省的称号,阎锡山功不可没。

三个结拜兄弟,其实貌合神离

阎锡山发展经济的目的,还是为了争夺天下,之前的中立和忍让,只是实力不够时的一种策略。在之后的20多年里,他积极参与争夺天下的战争。北伐时,他加入革命军序列,讨伐奉张。中原大战,他联合冯玉祥与李宗仁,和蒋介石一决高下。日本人来了,他参与对抗日本,同时一再叮嘱部下,三个鸡蛋上跳舞,一个也不能真的踩破——这三个鸡蛋分别是共产党、蒋介石和日本人。1949年,在解放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下,太原终于失守了。这次,阎锡山也没有了办法,只能在城破前坐飞机逃离太原,结束了对山西长达30多年的统治。

总体来说,阎锡山对山西的统治,有积极的一面,比如发展经济,开发农业,让山西人民过上了一段好日子;同时,他也穷兵黩武,多次挑起战争,给山西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