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世界:“恐龙”与人类的“亲密接触”史

电影《侏罗纪世界2》再一次唤起人们对于恐龙的热爱,像电影中的人们一样和真正的恐龙亲密接触当然是不可能的,至少现在不行……大多数时间,人类只能和恐龙化石或者对恐龙的幻想打交道,并且乐此不疲。

中国龙是恐龙吗?

中国是龙的故乡,但龙从未被真正发现过。不过在很多文化遗迹中我们都能找到龙的踪影。

红山文化玉龙

红山文化玉龙常被人们誉为“中华第一龙”,但事实上1987—1988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的距今约六千年前的蚌壳摆塑龙才是距今最早的龙的形象

蚌塑龙

有学者认为,仔细观察早期龙的特征可以发现,早期龙形从整体上同蛇、蟒、鳄、蜥、猪、牛、马等动物是绝不相似的。非但如此,我们在现实世界的各类动物中,也绝对找不出与这种龙形相类似的动物。倘若我们不抱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观点,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唯一与早期龙相似的,只有史前动物恐龙。进一步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前期的龙形不仅总体与恐龙相似,其龙身的各部分乃至细部造型,都和恐龙是相似的。

首先,原始雕塑龙造型都十分巨大,西水坡M4蚌壳龙长1.78米, 焦墩卵石龙长4.6米,而查什卵石龙长达20米。如此巨大的身躯,非鳄、蜥、蛇之类可以比拟,在当时的内陆动物中也是不可能找到的,只有呈现在古人面前的恐龙化石才可能提供这种原型

其次,原始龙头形大都近似牛马形,但上下颚又比牛马的头肥大。尤其是那大张的巨口,与其说似牛马形,不如说更象恐龙的头形

值得注意的是,

从各地出土的原始龙来看,都有一个长颈和长尾,龙头大都高高仰起,颈部成S形,龙尾长拖,而躯干部分却粗短如兽。古人这一奇特的想像有无现实根据呢?现在我们知道,这正是大多数食草恐龙的生长特点。为了能够食到高大植物的叶子,食草动物大都有一根细长的脖子,而粗大的尾巴,则是为了平衡支撑和防御天敌之用。

同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原始龙的四肢粗长,直立于地

。这种特点在宋以前龙的造型中占有主要地位。在商周和春秋战国的青铜器上、在秦汉的雕刻中、在隋唐的工艺器具中,到处可以见到这种长腿奔跑的龙形。这一特征恰恰是高级爬行动物恐龙才具有的

上述推断也可以从以下事实得以证明:根据近年来科学家对恐龙化石的发掘和考察的结果, 我们发现了一个明显的规律, 即凡是恐龙化石出土数量最多, 恐龙化石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也必然是龙形产生最早, 龙文化历史文化历史最为悠久、崇龙风俗最为兴盛的地区

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

比如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内蒙古地区,都是恐龙化石的高产地,而这些地区恰巧也是龙文化的几大发源地。

恐龙化石的发现

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样的记载:“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问仲尼: “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

意思是:吴国攻打越国,把越国的国都会稽摧毁了,得到一节骨头,有一辆车长。吴国派使者来问孔子:“什么骨头有这么大?“孔子说:“大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迟到,大禹就把他杀死并陈尸示众,他的骨头一节就有一车长。

防风氏是中国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人物,他是巨人族,有三丈三尺高。他是远古防风国(今浙江德清县)的创始人,又称汪芒氏,传说今天汪姓的始祖。

一车长的骨头当然不会是人类的,也许就是恐龙化石也说不定。

晋朝《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有这样的记载:五城县郡东南。有水通于巴。汉时置五仓,发五县民,尉部主之,后因以为县。玄武山一名三隅山,山出龙骨。传云龙升其山,值天门闭,不达,堕死于此,后没地中,故掘取得龙骨。华阳国志(晋)常璩也有龙骨的记载。

龙骨

“龙骨”其实就是化石。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对中国各种古籍进行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化石的骨骼和牙齿在中国古代都统称为‘龙骨’和‘龙齿’。” 。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其他一些关于化石的记载,比如“石鱼”、“石燕”、“石蛇”、“松石”等,不一而足,所以李约瑟先生在对大量古籍研究以后说:“古植物学的创始,确实应归功于中国人……”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这样一段话:“曾在崖中崩出一副 (龙骨——笔者注),支体头角皆备,不知蜕耶毙耶?谓之蜕毙,则有形之物,不得生见,死方可见;谓之化,则其形独不可化欤?”

古人显然对这种“不得生见,死方可见”的生物从何而来百思不得其解。

史料表明,因为中国很早就以龙骨为药,在我国最古老的药典《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寻找龙骨,挖掘龙骨,已成为民间一项流行很古的活动。人们对龙骨产地不仅有宏观的了解,如古文献中经常提到龙骨产“晋地”、“鲁地”、“蜀地”,皆与今天已知的恐龙化石著名产地一致,而且对各地恐龙产地的地貌特征也有较具体的认识,如认为龙骨“生川谷及岩水岸土穴中”、“山谷阴, 大水所过处”、“山阜冈岫”等,也与今天发现恐龙的地貌相符

巨型山东龙

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以龙骨命名的地名,如龙骨涧、龙骨洞、龙骨沟、龙骨山等,其中一些地方果真能发现恐龙化石和其它动物化石。著名的巨形山东龙就是1964年在山东诸城吕标乡的龙骨涧发现,说明这些地方多是因为古时曾出产过龙骨而得名

此类记载还有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二十一的这样一段:治平中,澤州人家穿井,土中見一物,蜿蜿如龍蛇。大畏之,不敢角,久之,見其不動,試摸之,乃石也。村民無知,遂碎之,時程伯純為晉城令,求得一段,鱗甲皆如生物。蓋蛇蜃所化,如石蟹之類。从描写上看非常像是古爬行类的化石,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是鳞木化石,即植物化石。可惜被村民敲碎了。

曼特尔夫妇

最先对恐龙化石展开研究的欧洲人起先也是懵的。早在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第一种被命名的恐龙)前,欧洲人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的动物骨骼化石,但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归属,因此一直误认为是“巨人的遗骸”

1677年,英国牛津大学第一任化学教授普洛特(1640~1696)出版《牛津郡的自然史》,在本书中,普洛特描述了一件发现于卡罗维拉教区的一个采石场中的巨大腿骨化石。普洛特为这块化石画了一张插图,并指出这个大腿骨既不是牛的,也不是马或大象的,而是《圣经》所记载的巨人的骨头。这些巨人被诺亚大洪水淹死了。

斑龙

虽然普洛特没有认识到这块化石是恐龙的,甚至也没有把它与爬行动物联系起来,但他用文字记载和用插图亲临描绘的这块标本已被后来的古生物学家鉴定是一种叫做巨齿龙(现名斑龙)的恐龙的大腿骨,而这块化石的发现比曼特尔夫妇发现第一种被命名的恐龙——禽龙早145年。因此,普洛特也被很多人认为是恐龙化石的第一个发现者和记录者

直到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创建了“dinosaur”这一名词。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动物)。对当时的欧文来说,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实则不是)。实际上,那个时候发现的恐龙化石并不多。

“恐龙”走进大众生活

1853年的除夕夜,以时任英国地质学会会长爱德华・福布斯与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自然史部总监理查德・欧文为首的21位科学界和商界名流济济一堂,一场盛宴正在觥筹交错中欢快进行。不过,最引人注目的是,这场宴会的场所是在水晶宫中一个巨大的、未完工的四肢站立的禽龙模型内。

在恐龙这个名词出现不过十余年的当时,在普罗大众对恐龙还没有什么具体概念的情况下,这些模型第一次具象化了人们对恐龙的想象

水晶宫的恐龙模型

1854年夏,陈列着史前动物模型的水晶宫重新开放,当天就有4万人涌入其中一饱眼福。时至今日,这些复原的怪物仍然平静地待在原处,它们是科学家对恐龙模样做首次揣摩时所留下的最生动证据。

如此有魅力的史前动物被写进文学作品中是迟早的事,1852年,狄更斯出版的《荒凉山庄》是历史上首次提及恐龙的文学作品

,小说的开场提到了斑龙。

《失落的世界》(1925)

恐龙同样是电影和动画电影的主题之一,1925年,改编自阿瑟·柯南·道尔同名小说的电影《失落的世界》上映,恐龙第一次走进大银幕

此后,1933年电影《金刚》不仅塑造了金刚这一经典银幕形象,也让暴龙深入人心。

影响最大的恐龙电影非《侏罗纪公园》三部曲莫属,斯皮尔伯格执导的这一系列电影上映的90年代,正是恐龙发现史上的又一个黄金期。

电影无疑让人们对于恐龙这种“史前怪兽”充满了好奇,但很显然电影并不是为了科普。当人们在影院里嚼着爆米花体验这些怪兽带来的感官刺激时,没有人会关心大部分恐龙本应披着一身华丽的羽毛,而翼龙根本就不是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