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
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
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它們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
是歷史發展的見證,也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
你可知道?其實,
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在我們身邊
↓↓↓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精神,日前,市北區文化新聞出版局組織開展了第六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報工作。經專家評審,擬定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名單,共計5項,現予公示。公示期15個工作日(公示時間從2018年8月14日起到2018年9月3日止)。
市北區第六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
“武氏添麼”製作技藝
太極螳螂拳
青島裡院商住民俗
燕青拳
木板畫雕刻印製技藝
即日起至2018年9月3日,各部門、各單位和個人均可通過來信形式,向公示部門反映問題。以單位名義反映的請加蓋公章,以個人名義反映的請署本人姓名和聯繫方式。
受理單位:市北區文化新聞出版局
通訊地址:市北區平安路43號甲
郵政編碼:266032
受理電話:83760171
電子郵箱:sbqwhj@126.com
小·鏈·接
“武氏添麼”製作技藝
“武氏添麼”相傳起源於明崇禎年間,從發明“武氏添麼”的武桀富始,距今已有近400年曆史。民國早期,武氏添麼的第五代傳人武有鳳將添麼帶到青島,在臺東鎮開設了武氏添麼粥店。解放後,公私合營,粥店被歸到位於臺東一路的“聚福樓”飯店,武氏添麼成為當時“聚福樓”的招牌之一。1980年,武善忠頂替父親進入“聚福樓”飯店,成為武氏添麼的第八代傳人。“武氏添麼”底粥主要原料是小米,選用武城縣甲馬營鎮勝產的小米。
太極螳螂拳
相傳,明末清初膠東人王郎祖師,始創螳螂拳法。螳螂拳經李秉霄、趙珠、梁學香、姜化龍等歷代先師的發展,至清末宋子德達到了鼎盛,其弟子萊陽三山(李坤山、王玉山、崔壽山)承其衣缽。1929年,王玉山任教於青島特別市國術館,始傳太極螳螂拳於青島。
青島裡院商住民俗
十九世紀末,德國人佔領了青島後,開始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修築膠濟鐵路、青島港、開辦工商企業,吸引了大量來自膠東半島乃至全國各地的人口湧入青島。人口的劇增導致了住房的不足,此時的有錢人,抓住了住房需求的契機,國內工商業者即投資建造供中國人使用居住的小院和“裡”。 德國殖民者強行將鐵路以東的沿海一條線劃為德國人居住區,而將鐵路以西的西鎮、鮑島等區域劃為華人居住區,因此早期的青島“裡”大部分座落在西鎮、鮑島以及德國人居住區以外的周邊地區,即現在的四方路、黃島路、即墨路等地區。德國人敗走青島後的二十多年裡又相繼在市南區的河南路、河北路、觀城路、蘭山路、寧陽路,市北區的益都路、鐵山路、陵縣路等地區建了很多的“裡”。裡院商住民俗是青島百年民俗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特別是商業民俗的蓬勃發展,使得膠澳商埠蜚聲中外。
燕青拳
燕青拳又名“獼猔拳”,相傳梁山好漢盧俊義入少林寺學武練成“獼猔拳”,後傳授給燕青。燕青既繼承老師所學又旁參各派之長,使之發揚光大,後人為紀念燕青故將此技藝稱為“燕青拳”。
青島地區的“燕青拳”始傳於清末民初平度大澤山地區的大田鎮郝家村的民眾。其中佼佼者為郝清桂,郝學成後在本村設場教授“燕青拳”’。上世紀三十年代,郝清桂來青島發展,經國術館批准在臺東西七路與昌平路拐角處開設青島第五國術練習所,郝老先生在此傳授“燕青拳”等技藝。郝老先生學員眾多,業績突出,他的高徒張進堂,在滄口坊子街開設第36練習所後名聲大震。
木板畫雕刻印製技藝
傳統木版水印畫,是傳統版畫的主要類型,其獨特的刀味與木味使它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與地位。高正修先生自幼師從即墨縣於家學館於楷軒老師,學習木刻、繪畫、治印。1932年,到青島禮賢中學求學,學成在民船工會工作,將傳統木版水印畫製作工藝從帶至青島,從此在青島紮根發展。高正修之子高文舉自幼就受到父親的薰陶,牢記父親“印章小版畫、版畫大印章”的理念。2008年,高文舉以刻版印畫為退休後生活的主要內容,先後翻刻了古今版圖幾十種,形成了儒家五聖人圖、四大才女、儒人雅事、福祿壽三星、羅漢等多個系列,作品曾獲國家級省市級獎項。高文舉被評為首批青島市工藝美術大師。
(市北區文新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