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井盗贼到太子太保,官职仅次于李世民,他这一生就靠一项绝技

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市井无赖一跃功成名就,永载春秋,最著名的就是汉高祖刘邦;也有许许多多的豪强大户,摇身一变,反叛成王,比如河北窦建德。

然而,有这样一个人与窦建德齐名,同为隋末农民起义36大反王,最后凌驾于窦建德之上,跻身于李世民之下。他就是杜伏威。这个名字在《隋唐演义》中随笔带过,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都很模糊,我想是作者不喜欢这个人吧,但是杜伏威这个人,却是导致隋炀帝杨广江都被杀的直接因素。

杜伏威

杜伏威长在扬州,打小就是孤儿,以风为食,以地为席,饥饿迫使他变成了盗贼。长此以往,从盗贼变成盗圣,16岁就游刃有余。

这一年,他遇见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辅公祏。两人爱好一致,成为盗友,在偷盗的过程中,辅公祏发现杜伏威这个人相当仗义,每次杜伏威既打头阵又圆后路。于是,他给杜伏威介绍了一桩几个月都饿不着的生意——偷他婶婶家的羊。

辅公祏的婶婶发现羊是其侄子偷盗,教训后还是三番五次作乱,没办法只得报官府。就这样两个人消失了。

不久之后,集市上来了一群响马,为首的正是杜伏威,辅公祏成了他的军师。此时,当初的两人,壮大到如今的百人团。而隋朝末年,多处都是逃兵和徭役,听说这边有个饿不死的团,纷纷加入,队伍扩充至几千人,于是开始了占山为王之路。

在这期间,响马盗贼们每次出去作乱,都是杜伏威带头,杜伏威包后,响马们觉得这个头真有意思,算是跟对人了,有吃的大家都一起。杜伏威的名声波及四方,在隋炀帝的大兴土木工程和穷兵黩武的政策下,大量的逃兵和苦役纷纷响应杜伏威。

隋炀帝

杜伏威越做越大,开始抢别人的山头,辅公祏代他前去苗海潮山头叫阵,让其赶紧归顺,不服的话就战场见个高低。苗海潮没那胆归降了杜伏威。自此杜部壮大到1万人。

杜伏威尝到了这种滋味,于是又派辅公祏前去另一个大山头说降赵破阵,赵破阵可是个蛮横的主,人比杜伏威多了两倍,反而叫杜来投降。杜伏威将计就计,带着10个猛士赶着猪羊去投靠赵破阵,赵大喜,摆庆功宴。在赵酩酊大醉之后,杜伏威迅速亮起匕首切下赵的脑袋,10猛士也跟着控制住其他要害人员。就这样杜伏威响马团变成了一个3万多人的军团,他开始将枪头指向了隋朝官府。

而就在此时,公元616年,隋炀帝巡幸扬州。听说此地出了个猖狂的响马团,这还了得,于是让大将陈棱率8000兵团前去镇压。陈棱是个老将,在没摸清地势前他不会轻易出马。没想到杜伏威遣来书信,开篇就骂他是陈姥,堂堂七尺男儿,竟被人骂作是姥,陈棱受不了迎战杜伏威。杜伏威阵前叫骂,这时陈棱手下冒出个神箭手一箭射向了杜伏威的额中央,大家以为头领要倒下了,杜伏威大喝一生:你个小儿,老爷先要斩了你,再来拔箭。随即抬斧冲进隋军中,砍了放箭之人,隋军看见此景,军心大乱,射中额头都没死,个个都吓得丢盔弃甲。

李世民

一经此战,杜伏威名声大震,竟连远在关中的李渊都听得有这一神人。我认为箭中额头不死,要么是放箭之人离杜伏威过远,要么就是放箭之人的弓过硬,导致没有完全张开。杜伏威大破老将陈棱之后,江都老少纷纷揭竿而起,兵团壮大到十万之众。公元617年,杜伏威以雷霆之势,占领江都,阻断了隋炀帝返回东都洛阳之路,至此隋炀帝被困扬州,正是这个导火索,让隋炀帝命丧江都。


但这样的一个人,也有着他市井中生来的弱点,在他加封自己为江都王后,逐渐感觉到了权力的滋味,开始远离曾经亲近的人,提防与他共过生死的人,这个因素导致了他的失败。公元620年,杜伏威在李世民大军的压制下,归顺李渊,李渊将其封为太子太保,其官职仅次于秦王李世民。

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短暂的一生,能被历史刻录,靠的就是一项“绝技“——不要命!这种不要命的精神,让他的部下死心塌地的卖命跟随。

虽然,杜伏威的功成名就不值得我们效仿,也许根本不值一提,但是他或多或少对唐王朝的命运起到了些许作用,是他扼住了隋炀帝的咽喉,提前了贞观盛世的来临,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