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54年1月17日,西汉吴王带领七路诸侯公开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发生于中国西汉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兴兵引起之内乱,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

七王为: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

当时,由于天子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使刘姓宗室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处处与朝廷对抗。

汉文帝时,获得大夫贾谊的建议,已感到同姓藩国的威胁,便开始了削弱诸侯势力的行动。

汉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加强中央权力,实行削藩政策,景帝听从,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尤其是吴王刘濞。因为汉景帝还是皇太子时,因细故纷争用棋盘击死了吴王的世子刘贤。

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七国藩王叛变,七国是指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菑川。他们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欲夺景帝帝位,景帝在众臣的压迫下被迫腰斩晁错,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吴王还自立为皇帝。景帝无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军镇压,用了3个月的时间,终于平定了七国之乱。而且汉景帝又借机削弱诸侯国领土和把诸侯任免官吏的权利收回,自此,诸侯名义上是封君,但已失去政权了。

七国之乱后,王国与郡几同,中央皇权遂大为加强。司马迁于《史记‧孝景帝本纪第十一》中评语道:“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机,岂不以谋哉?”认为晁错没有采取逐步削减诸侯势力的办法,是导致七国之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