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品是现在什么级别?

晨70277431


清代官制分为九品十八级,低于九品的叫做不入流,而三品有正三品与从三品两种,算是比较高的了,那正三品与从三品都有哪些官员呢?

正三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都察院主管监察工作,是三法司之一,另外两个就是大理寺与刑部了,如果碰到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一起会审,就叫做“三司会审”。都察院右都御史一般是巡抚,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的加衔。

通政使,通政使司长官,通政使司就是负责公文的发布,奏章的接收。

大理寺卿,大理寺的长官,大理寺也是三法司之一,主要负责重大案例的复核。大理院少卿,大理封卿的副职,也为正三品。

詹事府詹事,詹事府的长官,詹事府先是太子的辅佐机构,后来成为翰林院的辅助机构,负责一些史书的篡修。

上驷院卿,内务府的上驷院的主管,上驷院主要负责御马的政令,还有皇帝内廷御马的管理使用。

太常寺卿,太常寺的长官,太常寺负责宗族的祭祀。

顺天府尹,京城顺天府的长官,奉天府尹,盛京(今沈阳)奉天府的长官。

按察使,也叫臬台,负责一省的司法监察。

从三品:太仆寺卿,太仆寺的长官,负责国家马匹的管理与饲养。

光禄寺卿,光禄寺的长官,负责宫廷的宴席,祭祀所需要的物品。

盐运使,负责一省的盐务。

参政道,也叫道台,处于省与府之间,负责一府,或者多府的某种政务的长官。

清代三品官员的顶戴是蓝宝石,朝服前面那块长方型的图案叫做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三品文官的补子是孔雀,三品武官的补子是豹子。清代三品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部级吧。


历史简单说


清代的正三品如下

文职京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包括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具体来说清朝的文官三品相当于现在很有实权的省部级干部,武职三品则含金量远远不足。文官三品中的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就是现在现在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监察部副部长、中央纪委的副书记,如果地方官员每年的意思都不够,他们就可以“不好意思”严查。大理寺卿是最高法院院长,也是比较有含金量的官职。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这四个官职的含金量相对较低,是文治京官里比较有清望的官职,说起来好听。正三品文职外官中的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就不用说了,都是地方上的实力派。从三品中的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属于责任重大、表面光鲜的职位,掌管祭祀、皇帝出行等差事,出了差错可不是小事。三品官中最肥的当属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清代税收中五分之一都是盐税收入,这个官职就是专管盐业生产流通的,相当于现在两桶油、移动电信和烟草总公司负责人,是想清廉都难的肥差。

清代各种武官三品官手中掌握的兵力很少超过千人,只有参将手中的兵力可以超过上千人。游击只掌管一营数百人绿营的兵力,八旗中护军、前锋、骁骑参领也一样。由于兵力少,大部分武职三品克扣的军饷也不多,是军官中的相对“清贫”的,他们只是有将军军衔的实营团级干部。


冷兵器研究所


各位简直是大比拼哦,宋朝就开始说,提问就一个,“清朝三品是现在什么级别”,直接回答不好?冗长一大堆。 清朝正三品大概相当于现在各省副书记或常委副省长。不能说省部级,只能说省。因为清朝各部尚书为从一品,比各省巡抚大多了。 总督(不加衔为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为从一品)相当于我国解放初期成立的六大行政区的首长。 巡抚(不加衔为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为正二品)可以相当于各省书记那种权利。 布政使(从二品)虽然与不加衔的巡抚同品,但是明确为总督巡抚属官,但是权利很大,历史上多次出现过不买巡抚账的,大概相当于省长的位置,主要管民政和人事考核以及财政。 按察使(正三品),相当于现在各省的政法委书记,公检法都管。 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都转盐运使司运(都是从三品),这三个职位与现代社会不好对接,因为比如古代食盐那是相当重要的。从三品大概也相当于副省级,大概就是非常委的副省长左右。 👍所以清朝正三品官相当于现在省副书记地位,从三品相当于非常委的副省长地位。 只是介绍的文官,武官复杂了,还分武职京官和武职外官。而且文官比武官地位高,网上应该资料多。


拥有岁月


回答这问题,先知道第一个问题,官与吏。古代的官等同于现代公务员。吏就是职员国企员工,职工或临时招聘人员。宋江常说,小等是郓城小吏,因为他是郓城押司属于吏不是官。吏,不属于国家编制人员,是本级军政长官个人雇请工作人员,工资也由长官负责。第二个问题〝不入流〞,入流就是有品级的官,不入流是指没有品级的官,连股级都不是,相当于现在事业编制干部。还有一类叫土官,就是少数民族首领叫土司。参照明清两代官员品级与现代官职如何对位。以清朝为例,叫九品十八从。从九品相当于普通科员,正九品是股级,以此类推八品正科,七品正处。六品到四品比较复杂了,按清制守备只是武官正五品,守备相当于现代旅长(副师,副厅),六品呢也可以看作副厅,只是层级比较低一点,好比有的副厅行政十二级,有的十级可以这样理解。四品可以明确套现在的正厅,曹雪芹父亲,祖父都是江宁织造正四品相当于知府这一级。正三品已跨入省(部,军)职高干了。布政使相当于省长正三品,按察使是纪委书记,检查长一类也是三品。明后期各省出现巡抚,是中央派员相当省委书记,从二品,兼兵部侍郎正二品。总督偏重军事多数又是文官,主要以文抑武,曾国藩,李鸿章就是总督相当于军区司令正二品,兼兵部尚书高配从一品。上面还有正一品和超品,正一品只三公三傅这些虚职或大学士,比如太师,太傅,武英殿大学士这类中央高官,相当于政治局常委,人数极少。超品按清制是贝孑以上爵位是超品。大体如此,详细以后再探讨。


丰180524135


清朝官职选常见的,列举如下:正一品宰相,大学士。从一品六部尚书,总督,正二品各部侍郎,各省总督巡抚,从二品,各省布政使,正三品,各省按察使,正四品各省河道,盐运使,五品知府,六品知州,七品知县。武将,大将军一品,将军二品,副将三品,参将总兵四品,下面还有诸多低级军官。同品级文官高于武官。


小城大智


清承明制,明朝采用三权分立的行省制度,理论上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均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巡抚明朝不是常设机构清朝才为常设机构。清朝正三品为省部级干部,同样六部侍郎也为从二品和正三品衔,武将中正三品为绿营都统等同于明朝都指挥使衔,为一省最高统兵将领,等同于省军区司令。补充下巡抚实为中央派出机构他们一般都会身加监察御史或侍郎衔,不能设为正省级干部,应为副部级干部


遗忘_15440931


清朝承袭明朝的官员制度。官员分为九品十八级,即正一品到从九品。一品大员,都是在中央政府里,当然了地方上就只有八大总督也一品或者是从一品。二品官员,一般都是各省的巡抚。布政使多数都是从二品。也有正三品的。三品也分,从三品和正三品的。三品官相当于副省级的官员。在电视剧《李卫当官》里的三品镍台?就相当于省高法的院长,主管一省的司法和刑狱。但是顺天府和奉天府的知府(明朝是应天府)也是从三品起步或者是正三品的官员来担任。


爱看爱思考


文职的话大概现在的副省级, 武职的话就比较小了,三品武职最厉害的是满员的专城城守尉,办事在大臣列。如果是绿营兵正三品参将从三品游击只是相当于现在的团职但是属于上校衔,同样都是亮蓝顶子但是差距却不是一点半点,一个四品兵备道员都能把这些三品的武职呼来喝去,比如开会他坐那里,一群三品武职能站一大片。总兵正二品属于现在大概的师长但是是中将衔,副将属于现在的旅长但是是少将衔,一个四品的都司鸟都不算,县令都不鸟他。 总之文职四品以上算大官儿,武职二品以上算大官儿。


初雨的爱


清朝三品文官相当于副部级 地方上副省级 记得看过《官场现形记》里清朝地方官员分府台道台 臬台 蕃台 这里的臬台就是正三品 主管一省司法 相当于我们政法委书记 而蕃台就是省长 从二品 如加侍郎衔 那就是正二品 再往上升就是总督 加尚书衔 从一品 于成龙就是二江总督加兵部尚书衔 清朝汉人能做到从一品已经很了不起了


涡石水


正三品 :(副部级)

文职京官: 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市长)、奉天府府君(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