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梦视线中的女性

青春期时期,荷尔蒙激素暴增,很多人都会通过一种特殊的途径来解决问题——消费色情文本类型中的女性。在消费中获得一种满足感来释放自己的欲望。稍微高尚点的方式则是欣赏那些裸体画像。《观看之道》这本书中有一部分有关裸体画像,这也是我阅读它的原因。

《观看之道》这本书是一个懂艺术的朋友推荐给我的,英文名《Ways of Seeing》更能表达作者约翰·伯格的想法。观看之道是指人们看待事物从来都不是客观的,都带有一种观看方法的痕迹,而这些痕迹则源于人们的价值、信念的影响

《观看之道》

艺术给人的印象似乎永远都是阳春白雪的,是神秘的。伟大的艺术作品也都与一些特定的关键词联系在一起,比如"永恒"、"美感"、"天才"、"品味"。这些词语成为一道鸿沟,将大众和艺术分离开来,以致大众带着敬畏的心理被动得去瞻仰艺术作品。约翰·伯格主张"去神秘化",也就是剔除这些关键词,把艺术置于现实生活中,由市场去检验它的价值。只有当崇高的、神圣的价值消失后,观看者才能以主动的姿态去审视这些作品。

约翰·伯格

约翰·伯格在书中探讨了西方油画中的裸女像,书中提到了很多裸画,如《裸体的玛哈》、《大宫女》、《侧卧的裸女》,这些裸画都是公认的大师笔下较为美丽的画作,收藏者大多为男性。也就是说,裸体女性作为一道景观被男性所收藏。

《穿衣的玛哈》(《裸体的玛哈》大家脑补下)

女性,被物化了。

当男性以一种玩味的角度去欣赏这些作品时,女性则是囿于性别权利的规训对这些作品持有一种羞愧、尴尬的态度。女性一直很在乎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她的很多看法都源于他人。女性在男性面前会害羞会躲闪,在心仪的男性面前更是如此,出门约会前通常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考虑穿服饰首饰搭配。

书中提到:"男性观察女性,女性注意自己被别人观察。这不仅决定了大多数的男女关系,还决定了女性自己的内在关系,女性自身的观察者是男性,而被观察者为女性。因此,她把自己变作对象——而且是一个极特殊的视觉对象:景观。"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库利曾提出"镜中我"的概念,这是一个有关个人传播的社会化的过程。"镜中我"告诉大家,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女性在被男性观察的同时也在以男性的眼光审视自己,她作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存在,这也是为什么女性喜欢照镜子的原因。商场里的落地镜、车上反光镜、厕所里的梳妆镜,女性经过时总会不自觉得去观赏自己。女性一直被禁锢在男性的视线囚笼中。

《Playboy》杂志

社会对于男性的评价基于能力,对于女性的评价则是综合多方面考虑后形成的,如外貌、品味、服饰、声音……某种程度上女性已成为一件物品。人们在购物时会从多角度考虑,然后再决定是否购买。现代社会中,男性选择女性作为伴侣时,也如购物一般,多角度权衡。这种失衡的的关系,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中,绝大多数男性女性都认为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我曾经想过一个问题:

为什么裸体画中的女性多于男性?考虑到这些作品的诞生原因,便明白了。

裸体画如今作为艺术品,被收藏在保险箱里、博物馆内。事实上,艺术只是掩盖这些画的一层面纱。毕竟,这些画作的诞生就是源于男性自身的欲望,购买裸体画拥有裸体画的也是男性,画中的女性以一种温柔的、虔诚的、妩媚的姿态凝视着观看者。这种目光给了男性一种幻梦,给了男性一种心理上的快感。男性认为自己获得一种被众星捧月的权利。

约翰·伯格曾放言:"一些珍藏在博物馆的西方经典名画中描绘的女性表情和现在色情杂志上的廉价的色情模特照片的表情并无差异。"的确,它们诞生之初,就是为了征服男性。

《Playboy》杂志

社会上对于色情电影、色情杂志持有一种批判态度,批判影片中、杂志上的女性不知廉耻,人们从道德层面来批判女性,但却很少有人批判男性。其实这是矛盾的,人们在消费女性的同时又在谴责女性,女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被置于男权主义中,往往还不自知。而批判这些电影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女性。这是可悲的。

幸运的是,女权主义者站出来为自己发声。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探讨了女性独立可能的出路,她认为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只有女性自身强大,才能扭转作为被消费的对象的局面。那些嚷着给女性作裸体画像的人,无非是打着艺术的幌子将女性物化,以期获得愉悦和快感。

社会对于女权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偏差。很多人认为女权就是歧视男性,显然这样的想法过于激进。歌手Kelly Clarkson就说:No, I wouldn't say I'm a feminist——that's too strong. I think when people hear feminist, it's like, 'Get out of my way, I don't need anyone' 。(不,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女权主义者——那听起来太强势了。我觉得当人们听到这词会联想到,'都给我滚开,我谁都不需要'。)

但其实我们对于女权的追求仅仅是为了建立一种男女平等的关系。Emma·Watson是一个旗帜鲜明的女权主义者,她在联合国所做的演讲"HeForShe"具有标志性意义。在这次演讲中,Emma不仅澄清了女权主义并不是仇视男性,而是希望建立一种新的具有动态的性别关系,她并非要求大家都成为一名女权主义者,而是希望通过这个演讲实现男女平等这个价值观的传递。

屈臣氏小姐2014在联合国做的演讲

Emma在演讲结尾处说道:I am inviting you to step forward, to be seen to speak up, to be the "he" for "she". And to ask yourself if not me, who? If not now, when?

我赞成做一名女权主义者,但女权主义者不等于女权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