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1912年”清王朝“实际统治者”为何人?

清末明初著名政治人物徐世昌坦言:大清之亡,不是亡于革命党,而是亡在一班“小爷们”身上。这些小爷们的带头大哥,正是身为监国摄政王的载沣。作为权倾一时的末代王爷,载沣的一生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年少就承袭醇亲王爵,一路官运亨通,二十岁就监国摄政,又贵为宣统帝之生父,可谓是手握王爵,口含天宪。

但不幸的是他生在风雨飘零、激烈动荡的清朝末年,在执政的三年里,他多灾多难。这三年,是他一生最遭难的时期。清朝皇族中很多人认为他庸碌无能,只是一个窝囊书生,毫无政治才能,不配做摄政王,大清的江山断送在他们兄弟父子手中。这过于偏颇。那么,载沣在大清末年到底做了哪些事而使得大清滑向灭亡的深渊?

“光绪胞弟·受命道歉”

公元1883年(即光绪九年)正月初五,他于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出生,他为醇贤亲王奕譞之第五子,母侧福晋刘佳氏。其二兄载湉入继咸丰帝为嗣,继承同治帝入承大统,是为光绪帝。七岁那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他袭封醇亲王。

11岁时(即光绪二十年),其举家移居什刹海后海北河沿醇亲王府。因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杀,清廷派人去德国为此事“道歉”。但关于赴德去“道歉”的亲王人选,清政府迟迟没有定下来。

正当亲王人选久拖不决时,德国新任驻华公使穆德向清政府的议和大臣李鸿章和奕劻推荐了年仅十八岁的他。而他之所以成为赴德道歉的不二人选,德国人看重的是其身份特殊,作为光绪皇帝的胞弟,慈禧的亲外甥,其地位相比于其他亲王更尊贵,更显“道歉诚意”。

“借机考察·步步高升”

18岁这年正月,他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六月五日,远在西安的慈禧和光绪帝正式任命载沣为“头等专使大使”,并任命前内阁侍读学士张翼,精通德语的副都统荫昌为参赞,随同载沣出访。

而后访问德国之后,他本想顺访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但这个想法遭到了德国的强烈反对。为了不给德国人口实,他以身体不适和回国完婚为由,放弃了访问欧洲其他国家的计划,启程回国,完成了这次带有屈辱性质的“道歉”之旅。

20岁这年(光绪二十九年)春,他就被任命为随扈大臣。三年后,受命管理对守卫京城负有重要责任的健锐营事务。同年秋任正红旗满族都统。其亲王爵位是超品级的,而此时其官职已达一品大员。但这些还都只是重要的武职,此时他并未直接参与管理军国大事。

“军机大臣·炙手可热”

24岁这年(光绪三十三年)五月,授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从此他成为“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军国大计莫不总揽”的最高机密机关的领导成员之一。显然,“学习行走”,慈禧有意让他进入辅佐自己决策大计的军机处去锻炼一个时期。

是年秋,慈禧又给了他西苑门内骑马的优赏。入冬,他又得到了穿嗉貂褂的恩遇。这些本来都是皇帝表示体恤臣下,给与年老体弱的大臣的尊崇,如今却给了一个年轻人。这实际上是要进一步提升的准备和暗示。

次年(光绪三十四年)正月,他任军机大臣。十一月,光绪与西太后同时病危。西太后在福昌殿病榻前,召见了军机大臣载沣、张之洞和世续等人,商议立嗣。慈禧之意是立三岁的溥仪为帝,由其生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溥仪继位·放弃杀袁”

而此时的袁世凯,从光绪帝死后,溥仪继位的那一天起,就知道情况不妙,一直在思谋着自己如何才能全身而退的事情。得知载沣去找奕劻、张之洞,自己也忙着一面让人捎信给保定的段祺瑞,一面对外称有足疾再不去料军机处和外务部的事情。

在杀身之祸有可能降临到头上时,袁世凯异常冷静。他精心安排,悄然呆在家里,静静地等待着事情变化、化险为夷,然后全身而退。很快,段祺瑞就来了,带着他那些洋枪洋炮装备的精锐之师,从保定赶来北京,说是要来帮助朝廷平息北京南苑兵变。

可载沣知道,南苑只是几个小兵闹事,又何须惊动手握精锐的段祺瑞,再说他这个摄政王也没有请过段。不管载沣怎么想,段命令他的军队,有事无事地向城南开炮。载沣马上明白了:段是为袁世凯来的。看来,奕劻和张之洞的意见是对的,袁世凯确实不能杀。

“三年执政·无奈启袁”

经过几年的争夺,载沣为首的少壮亲贵集团在中央朝廷占了优势。奕劻虽仍为首席军机大臣,但政事全取决于载沣。但,在地方,特别是在军队中,少壮亲贵还远远没有拔除袁的势力,以致袁在革命爆发后可以东山再起。

27岁这年(即宣统二年),载沣遭到汪精卫等的密谋暗杀,不过暗杀被发现未取得成功。次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风暴立即波及全国,清廷已是岌岌可危。载沣在走投无路之际,不得不重新估计形势,认为不用袁世凯指日可亡,如用袁世凯或可不之。

次年十月十四日,他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要他率领北洋军去镇压革命。野心勃勃的袁世凯对此并不满足,他以“足疾未痊”为由,拒不出山。十月二十七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陆各军。

“摄政结束·清帝逊位”

同时,“预备立宪”的骗局暴露以后,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同时皇族内阁集权,也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残,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十一月一日,载沣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将军政大权全部拱让于袁。

而后,袁世凯立即派兵攻打武汉革命军,夺取了汉口。不久,卸任的前监国摄政王载沣,以醇亲王的名义退归藩邸,结束了他短暂且备受煎熬的三年当国生涯,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之后不久,清廷的一切自卫堡垒,尽自行撤毁,再无能力抵御袁世凯的操纵与欺诈。

29岁这年(即民国元年)二月十二日,隆裕太后颁布清帝退位诏书,宣统帝溥仪宣告退位。而后,自清帝逊位后,载沣生活很低调。他从不参与复辟活动,只求维持对皇室的清室优待条件和保持现状不蔓不知足矣。

“曾拒北上·风寒而终”

34岁时(即民国六年),在“张勋复辟”中,载沣表现得极不热诚,从头至尾都未参与。日后溥仪潜往东北,载沣独认“凶多吉少”,持反对态度。

自溥仪到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后,曾多次劝说他迁往长春,而载沣总是忧心忡忡,缺乏信任感,甚至一直把最小的儿子溥任,最小的女儿韫娱、韫欢留在身边不放。他认为全家去东北是愚蠢的,一旦陷入圈套,必将落得任人宰割的下场。

51岁这年(民国二十三年),他赴东北满洲国,月余后返回北平。十六年后,载沣思考了很长时间,最终下决心把王府出售,溥任代表载沣把醇亲王府售给“国立高级工业学校”。次年(即1951年),载沣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终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