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金刚经》中“受持读诵”的四个含义

《金刚经》中“受持读诵”的四个含义

本文摘录自 《金刚经说什么》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他告诉须菩提说,我们这个世界上,这个娑婆世界的南赡部洲,中间有一个须弥山,勉强用喜马拉雅山比作须弥山;究竟喜马拉雅山是不是须弥山,老实讲到现在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能够贸然断定。把佛经上说的须弥山解释为喜马拉雅山,是近几十年研究佛学的假设肯定,这个假设的肯定很有问题,不能随便相信。

打一个比喻来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最大的山,称它为须弥山,其它三千大千世界,都有一个中心的大山,所以有很多的须弥山。“如是等七宝聚”,这个“等”不要认为是把七宝布施了,把须弥山也布施了;须弥山布施给人没有用,房子里装不下来,这个“等”是作比喻,等于须弥山那么大的财富,七宝、珍珠、钻石,集起来布施,这是一个譬喻。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拿那么多的东西来布施,当然这个人的福报很大。在前面第十三品已经讲过,这里又重复强调法施的重要。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功利的思想,功利的目的去求的。人真要希望功利,花小本钱,得大利益,首先必须要行一切善。现在说这个人很行善,拿须弥山那么多的七宝布施了,纵然不求福德,福报自然也很大,这是一定的,这个问题就不要说了。

现在他拿这个譬喻来强调,他说假定有一个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此”是专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因为般若波罗蜜的经典很多,《大般若波罗蜜经》,就是《大般若经》,另外还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这种波罗蜜,那种波罗蜜,走的路线不同,都是讲智慧成就。现在本经上讲“此”,是专指《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一本经。假使有人以这本经的道理,不论是全部的意义,或者只有四句偈等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那个福报比须弥山一样多的七宝布施,可就大太多了。

这里我们再度提起大家注意,“受持读诵”有四个含义。接受了,光是接受了不算数,还要领受在心,在自己心理行为中起作用,更要心有所得。

我们诸位学佛研究《金刚经》,如果懂了这个空,平常碰到事情的时候,有没有领受于心?你说现在你还蛮舒服的,有点领受,那是没有碰到事啊!一碰到事,像被人打一耳光,骂你一句话,或者把你的钱盗了,或者现在就要到医院开刀了,下一个钟头活不活还不知道,这个时候看你空不空!如果说空得了,那是真金刚了,你真能够受用了。

受还不行,必须能持,以此来修持。持者,等于拿一个拐棍,拿个手杖,永远靠着它走路,牢牢抓住,这个境界才不会动摇。就算现在去开刀,说不定麻醉回不来了,但此心这个定境仍保持着,这就是受持。读是看书,或轻声读过去,诵是要念出来,高声朗诵。现在年轻人只是看书,看书却不容易背得来。我们旧式的教育,是要背书的,背是没有用脑筋的,唱戏一样,等于进到阿赖耶识,不要用脑筋,随时背来了。所以

《金刚经》读了还要朗诵,有所体会,就是受持读诵,四个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