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寻访陕南汉阴湖广移民记

久闻陕南汉阴县多明清时期从湖广等地迁徙过来的移民,湘鄂粤及赣闽大量移民在这里交汇,加上巴蜀文化的遗存和地域的关联,使得南北文化在这里碰撞,最后达到了融合和升华,形成了汉阴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据传百余年来,不少移民村落仍然保存着湖南风俗,不少移民仍然带有湘音,甚为惊奇。作为刚从三湘大地来到陕南谋生的年轻辈,早就想去拜访一下那里的老“湘”了。

用过汉阴特色美食——烩面片后,我们来到田禾沟乡政府,这个乡是历史上湖广移民最集中的地区,居住着从湘粤鄂等地迁徙而来的客民,田禾沟乡位于汉阴县东部北山地,据乡人大主席介绍,田禾沟乡殷家湾居住着从长沙迁移来的宋开国元勋石宗信的后裔。民风最为淳朴,乡土气息浓郁,湘味尚厚重。

于是我们直奔殷家湾,原来担心山路崎岖,没想到这里的通村公路修到了村部,村道依山就势,逢水架桥,逢山凿石,虽蜿蜒曲折,毕竟路面还算平整,汽车穿行在村道上,两畔时闻水流潺潺,处处鸟语花香,顿觉心脾两沁矣。不到半个小时,即抵达村部。

村里的乡亲听说我是从湖南来,都争先恐后地为我们指点方向,提供探访素材。他们操着亦湘亦秦的乡音,为我们介绍湖南移民村落的分布情况、历史渊源和现存文物资料情况。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能选择就近探访。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径直探访石家古村。

石家古村建在一山坳,村前有两条溪流映带左右,古木参天,石桥如虹,羊肠小道依山坡绕村盘旋,高低错落,村落不大,村民散居,不像我们湘南的聚族而居,我想,很主要的原因还是地理条件的限制吧。

我们钻进一家底矮的农舍,石妈妈听说是老乡从大老远了,又是倒开水,又是端花生,忙得不亦乐乎。石妈妈的热情,让我们这些晚辈受宠若惊,说明来意,老妈妈翻箱倒柜帮我们找出了石氏族谱。翻开古旧的石氏族谱,仔细查阅其源流,始知此家确是清末长沙宁乡迁移来的宋开国元勋石守信的后裔。据记载,石守信辅佐宋太祖赵匡胤评定天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石守信率子孙归籍,其嫡孙落籍湖南善化,至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石氏族人陆续向外迁徙,部分落籍陕南汉阴,尽管经历数代,湘陕两地仍断断续续保持往来,光绪十七年,长沙石氏四修族谱,广搜迁徙各地之石氏后裔,惟迁徙陕南者人数最多,长沙曾委派石正选二人不远千里来汉阴采访,汉阴田禾有石正仕者感慨道:“秦云春树尝萦故国之心,楚水吴山贯惹还乡之梦。”移民思念故土之情跃然纸上。

此地古风犹存,耕读传家,村里人文辈出,学子周游大江南北,很多已功成名就,有的学有专长,不禁为这样的家族而备感自豪,石妈妈也为国家培养了两个大学生。从山村走出来的湖广后裔特别珍爱学习,勤奋刻苦,依然秉持“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湖湘基因,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他们注重把湖湘文化与川陕文化相结合,进行了认真对比研究,写出了很多有分量的文章。据说湖广闽粤籍移民后裔中还出了几个知名学者,在研究湖广移民史方面还颇有建树。特别是粤籍陕南学者陈良学先生,他所著《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和《明清川陕大移民》均具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不曾想,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就从市科技局薛先生那里有幸拜读《明清川陕大移民》,增加了笔者对湖广移民史的了解,更觉茅塞顿开。

茶过三巡,史志资料收集也差不多了,夕阳渐渐西沉。当我们要和石妈妈道别的时候,却找不到石妈妈了。我们只好在屋前的小坪里静静等候。不一会,石妈妈从山上下来了,手里掐着一把青菜,我们迎上去要和石妈妈道别,没想到石妈妈生气了,好说歹说不准我们走,一定要留下来吃了晚饭再走。我和乡里的同志一再解释,石妈妈根本不听,拦住我们的去路,形同要和我们翻脸,老妈妈紧紧抓住我的手说,“今天你们无论如何也要吃了饭再走!”说实话,我们来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晚餐,何况石妈妈这么大的年纪了,儿女又不在身边,我们怎么好意思劳烦她呀,我一再向老妈妈解释,回去还有公务,她拿出湖湘人霸蛮的架势,干脆就“不讲理”了,“不管你们怎么说,不在这里吃饭就是看不起我这个老太婆”。大伙看到天色渐晚,再相持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几个人和石妈妈磨蹭,趁她没注意,给我使了一个眼色,拉着我就走了,老妈妈心里很是恼火。

就这样,我带着感动还有点点愧疚离开了石家,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告别了可亲可敬的石妈妈,告别了那个油菜花簇拥的村落。说心里话,什么时候能再访石家,我心里真没有一个底。不管今后有没有机会再去石家探访,我想,那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山村,那个热情得有点倔强的石妈妈,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作者/秦巴君 文章来源/安康日报 秦巴文旅专刊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