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倭患的主体竟不是日本人!倭寇的真正起源是这样的

早期倭寇的由来

日本倭寇的源来其实也是一种出于统治阶级高压统治下的历史发展趋势。自和元朝交兵后,日本就禁止国里的百姓出海,且不准和中国交通。故而偷出海外,来做买卖的,都是一些无赖之人,久而久之,遂成了海盗。

日本浪人

在元朝的中叶,日本分为南北朝。到了明初时期,南朝被北朝吞并。南朝遗臣,浪人有一部分逃到了海上,与海盗结合。于是海盗势力渐盛,开始屡次剽掠中国和朝鲜的沿岸。然而在那时,由于地理位置及海关边防的原因,其主要的侵略目标是朝鲜,中国的受害还没那么严重。

日本自从南北分裂以来,连年征战,积苦兵乏。如今刚刚完成一统,自然百废待新,其沿海诸国都想靠着与海外互市来捞一笔钱财,所以中国与朝鲜,成了他们贸易往来最频繁的地方。

日本南北朝

从日本到中国,最近的海关在浙江。明初的时候还没有设专门管理海外互市的市舶司。而到了嘉靖年间,由于朝内大礼议,宦官之乱,更是废司不设,无心再管海关事宜。

故而当时明朝能和渡海而来的日本商人做生意的都是些进行私下买卖的商宦人家。这些走私性质的交易明显具有不稳定性,许多买卖到最后都成了拖欠钱款或者拖欠货物的烂账。这下弄得渡海而来的诸多日本商人血本无归,只能流落海外无法回国,于是便做起了海盗,明朝称之为——倭寇。

倭寇之乱的真源

日本人虽是倭寇的源头,但其实这一集团的主体却都是中国人。许多沿海的人民,有依附于日本人的,以海岛为根据地,“饥则入掠,饱则远洋”。也有的直接是沿海中国人发展起来的海盗团体,打着“倭寇”的旗号,到处劫掠。浙西的大盗汪直便是发展成拥有数十条海船的典型。

倭寇劫掠东南沿海

明初的时候,为防倭寇,沿海地方都还设有卫所,备有战船。因而那时倭寇来犯还只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到了明中期,承平久了,再加上朝中党派之争,皇帝无为,沿海卫所无不“船敝伍虚”。临时征募渔船征剿,还不如倭寇的船先进,起不了丝毫的作用,故而倭寇纵横千里,如入无人之境,海盗之风开始盛行起来。

“浙东西,江南北”,沿海之地,无不被其侵掠。更有猖獗至极之徒溯江而上,直抵大明旧都南京,明朝竟无如之何。

平倭援朝的背后

直到嘉靖十九年,胡宗宪总督浙江军务,先后捕诛了奸民陈东平、徐海,后有用计诱诛大盗魁首汪直,令倭寇失其耳目,势才渐衰。于是开始转掠闽广之地。嘉靖四十三年,在戚继光俞大猷等英雄良将的武功之下,终于将倭寇铲平。然而此时的大明沿海已然千疮百孔,凋敝不堪了。

戚继光像

明朝倭寇之乱,说到底还只能算是一种盗贼行为,算不得日本国家的举动,可日后待其国内以丰成秀吉为首的幕府势起,开始发动企图以朝鲜为跳板进而进攻中国的壬辰战争之时,已然已经上升到国家的层面了。也幸亏了明朝中期的糊涂皇帝里还出了万历这么一位略有作为之主,派兵支援了朝鲜,不然待到日本侵占了朝鲜,或许三百多年后的抗日战争就得提前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