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要”

一、要静。

静是读书的前提,只有静得下来,才能读得进去,才能好好思考,有所收益。心清自得读书味,斋静时闻翰墨香。要真正读点书,首要的是心静,心静才能神闲,神闲才能智清,神闲气定才能有坐功。读书要坐得住,最忌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否则哲理之书、人情世故就无法读懂、参透,无法融会贯通。中国儒家讲“入世”之理,“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是讲自然的人化,道家老庄讲“出世”之道,讲“心斋”“坐忘”“逍遥游”是讲人的自然化,是要通过人生在世超然物外的修养,是为了更好地“入世”实践,这两者最好的结合点,就是真正读点有用之书,从而使自己心胸开阔,器宇轩昂,心灵境界更提升。一位哲学家说过,要“以天地胸怀来处理人间事务,以道家精神来从事儒家的业绩”的“天地境界”(冯友兰《新原人》),这不正是我们讲的要超脱一点,静下心来,在书斋里多读书的初衷与本义所在吗?

二、要挤。

时间是靠一点点挤出来的。鲁迅先生说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充电、用来写作。古人有言“昼了公事夜读书。”晚上做完家务,看完电视新闻,走进自己的书斋,坐在书桌前翻看自己喜欢的书,拿一支笔或眉批竖注,或圈圈点点,看到好处、妙处、会心处,读到痛快时、恨时、伤心处,或点头,或击节,或低吟浅唱,或发竖眉横,或泫然涕下,大有物我皆忘,时空不存之态,不知不觉更深夜阑,解衣而睡。现代人休闲时间比较充裕,每年双休日节假日有一百多天,切莫虚度这些时光,应把自己摁在书斋里读点好书,与书为伴,与书为友,“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于谦《观书》),看久了,看累了,把新买来的书籍整理、钤印、任情随意翻看,略看个前言、后序,然后归类上架;再看书柜里各种色彩、字迹的书背,会顿生“坐拥书城,南面而王不易”之感。人生苦短,日月促夜,丢失了清晨,就别再怠慢黄昏,抓紧时光多读点有用之书,免得将来留下许多遗憾。

三、要用。

无论静还是挤,读书的落脚点都是为了用,只有学以致用,才能更持之以恒地读书学习。只有读用结合和常有所思,有感、有悟,博览而约取,厚积薄发,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知识才转化成能力,这也是人们读书的初衷。 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也对我们提出新要求。现在在一些清醒者的头脑中存在着“本领恐慌”,这就要求人们时时加强学习,多读书、读好书,如此才能有工作中的胜任,才能变得自信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