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心中的“科学超男”变成了成熟的创业者

他是内向文艺的的理工男嵇晓华。看书,是他认识外部世界的唯一途径。那时,他家附近有个图书馆,他是阅览室里的常客。和许多男孩一样,嵇晓华爱看武侠小说。每晚睡觉前,都会想象自己就是小说中的英雄。他还看哲学书、科普书。《时间简史》中,宇宙起源、黑洞理论书深深地吸引着他。他有两个理想,长大之后,要么当个科学家,要么当个作家。

或许是受到哲学、科学书籍的影响,嵇晓华从小就会问自己一些很“大”的问题: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想知道什么学科可以回答这些问题。当时的他认为,应该是哲学或生物。但哲学和生物又是什么?他抱着一本辞海翻来翻去,终于弄懂了这两个词的含义。高考填报志愿时,嵇晓华没忘记那两个可以解答他疑问的学科。在哲学和生物学中,他选了后者。尽管他并不知道生物学究竟研究什么。

四年本科、六年硕博的日子里,他配溶液、做实验、整理数据;日复一日,实验室几乎承载了他所有的人际关系。他觉得每个研究者都像一颗螺丝钉,在一个狭窄的领域里钻得又专又深。他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姬十三”,“姬”与嵇同音,十三是他喜欢的数字,到博士毕业,姬十三已在《南方周末》《科幻世界》等媒体刊发了很多科普文,成了科学家与作家的结合体——科学作家。每个月的稿费收入,能拿到上万元。

他靠着写科普文挣来的稿费,在北京租了间房子继续写作。很快,他建立起一个圈子,将写科普文的年轻人召集到一起。经过几次聚会,“科学松鼠会”应运而生。通过不断的尝试、摸索,松鼠会的成员们逐渐形成了幽默风趣的文风,用平实易懂的语言解释艰深难懂的科学问题。2010年,姬十三开始创业。但他和同伴们认为,松鼠会不以营利为目的。在能否将用户定义为客户、能否拿钱的问题上,团队出现了争议。考虑了半年,他们想了一个相对折中的办法:松鼠会仍然坚持非营利的初衷,商业化的“果壳网”随之诞生。

“果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科学这颗难啃的坚果。其实,它来自《哈姆雷特》中的台词:“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我仍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姬十三洗澡时想到了这个典故,用它来为网站命名。他想做中文版的“Discovery”,“网络是我们的果壳,没有什么能束缚我们的好奇。”如今,果壳网坐落在北京CBD的郎园Vintage办公区。临街建筑上,贴着“果壳”“科技有意思”几个大字。这里的办公室更像一间文艺书屋。暖色灯光下,随处散落着懒人沙发,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气,四周只有敲击键盘的声音。

创立果壳网后,姬十三看到了两个知识传播的新趋势。一是专业人才不再束缚于某个公司,流动性加大,人们可以公开进行知识分享;二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知识、信息进行标价和交易。知识付费是传统的出版、传媒、教育三大行业的整合革命。他决定,杀入这个上千亿元规模的巨大市场。在分答平台上回答各类问题并收费。姬十三通过持续不断的实验、验证。他常说,创业和科研相似,都是先提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在失败与实验之间切换。“这是我习惯的工作方式,我从中找到了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