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一寸山河一寸血

1937年8月13日 晨9时15分,日舰重炮向我闸北轰击。日海军陆战队一部,由天通庵及横浜路方面,越过淞沪路冲入宝山路,向我驻西宝兴路附近的保安队射击。我军为自卫,主动抗击。“八·一三”淞沪抗战由此拉开序幕。


(淞沪会战)

地 点:中国上海参战方:中国 日本 时 间: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参战方兵力:国军 70万人 日本30万人 结 果:日本获胜,上海沦陷主要指挥官:蒋介石 松井石根 伤亡情况:中国宣布伤亡30万人;日本宣布伤亡4万余人重要意义:粉碎了“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第一阶段:中国军队处于攻势

8月15日,中国军队以87师在左,88师在右,向上海日军发动攻击,起初攻击重点指向虹口,後改向公大纱厂,经数次战斗后,日军在上海的陆战队己被我军包围,但却有较少伤亡。当时陈诚到上海视察,与张治中商决后,开始将36师、98师投入攻击,同时改变重点指向汇山码头,计划由中央突破,将日军截成两段,再向两方席卷攻击,可惜,进攻开始过早,当36师一部迫近汇山码头,后续部队98师仍未到来,攻击为之顿挫,往后更由主动变为被动。

​(中国军队围攻日本陆战队示意图)

会战开始时,中国军队占了绝对优势,除2个精锐师外,还有2个装备德国火炮的重炮团,即炮兵第10团和炮兵第14团,加上坦克、空军助战,按理应具有压倒性优势。而此时日军在上海的部队仅海军陆战队3000多人,紧急从日本商团中动员退役军人,合计也不过4000人,重武器也不足,但其依靠坚固工事顽强抵抗,致使中国军队一直无法有效向前推进。

第二阶段:中国军队处于守势

9月10日,日军发动全面攻击,以主力指向罗店附近,双方发生激战,到十月中旬,日军兵力己增至六个师团,并有大量的空军重炮战车支援,主力并指向中国军队中央作战军方面,并以重点指向蕴藻滨,实施突穿作战,第叁战区鉴於若蕴藻滨被突穿,日军可直趋大场,对中国军队中央作战军侧背威胁甚大,遂决心对蕴藻滨方面的日军实施反击。10月17日,正好李宗仁的桂军王牌部队,第21集团军增援到前线,蒋介石认为中日两军在上海的战斗,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因此决定将21集团军,当成决战预备队,立刻投入战场,企图反击日军攻势,以争回蕴藻浜防线。


​(中国军队处于守势示意图)

第21集团军属李宗仁、白崇禧桂系王牌部队,以能打能拼在地方军中享有威名。白崇禧这时向蒋介石献策,认为纯粹被动防守非长久之计,徒增伤亡更无法取胜,必须以一支主力突击部队主动出击,实行积极防御的策略,蒋介石由是下达了实施反击作战的命令。

​(8月21日,随88师直冲日军阵地的中国战车)

中国守卫蕰藻浜南岸的部队,配合廖磊第21集团军发动全线反击。当日,日军吉住良辅第9师团、伊东政喜第101师团及第3师团一部,亦向蕰藻浜南岸发起猛攻。双方主力迎头相撞。桂军初上战场,毫无与日军交锋经验,以血肉之躯冲进密集弹雨,将日军施放的烟雾误为毒气,队形自我混乱;加上当时淞沪战场上只有桂军头戴钢盔、身穿黄色军服,极为显眼,成为日军射击的活靶子。遭日军飞机、火炮、坦克和机枪密集火力突击2万大军一日即被打散,上万敢死队大部战死。该集团军仅旅长即阵亡6人。


​(处于淞沪战场轴心地位的闸北我军)

至25日,桂系部队被迫撤退。左翼军4个团在广福南侧向北路日军反击作战,也被日军击退,便利用廿六日至廿七日夜间,向苏州河右岸转进,到十一月五日,双方对峙於浏河─罗店西方─苏州左岸─南店之线。日军乘机反扑,兵锋直指大场。

不久大场失守,塞克特防线实际上已被突破。

​(第88师抵达八字桥官兵)


第三战区作出放弃北站--江湾阵地之举,中央军部队撤退到苏州河南岸,左翼军也奉命转移。

10月28日,中国军队退入浏河、沈家桥、朝王庙、徐家行、广福、陈家行、江桥、北新泾至梵王渡一线的第二期既设防御阵地,新防线长达35公里。

第三阶段:中国军队撤退

11月5日,日军在抗州湾北岸金山卫登陆,并以主力指向松江方向采取攻势,同时上海日军亦配合金山卫的登陆作战发动攻势。


​(日本第10军登陆以后的形势图)

金山卫原有张发奎第8集团军所属的4个师1个旅数万人的兵力防守,蒋介石一直认为日军全力进攻上海正面,不会有从杭州湾登陆的可能,所以将防守杭州湾的部队投入前方战场,到日军登陆时,在杭州湾北岸从全公亭至乍浦几十公里长的海岸线上,仅有陶广第62师的2 个步兵连、炮兵第2旅2团6连及少数地方武装防守。既无重炮,也无像样工事,面对10万装备精良的日本生力军,随即被日军击溃。

(日本侵略军开进上海市区)

当蒋介石得知日军在金山卫登陆的消息时,急忙命令陈诚调兵,陈诚急令右翼军的东北军吴克仁第67军前往增援松江。第67军苦战3天3夜,未能退敌。日军凭借强大火力从东、南、西三面突入松江城,吴克仁率剩下的十几名残兵据守西门,最后壮烈殉国,年仅43岁,第67军全军覆没。

​(淞沪会战)

日军占领松江,随即兵分两路,一部沿太湖东岸,经浙江、安徽直趋南京,主力则指向枫泾镇、嘉兴、平望。

至此,中国军队在上海的战线,已经面临全线崩溃,蒋介石下令在上海作战的中国部队全面的撤退。
​ (与日军作战的中国守军)

撤退的时机迟了近三天,中国军队几乎以溃散的方式脱离战场。一路上,先前撤退的部队,害怕日军的追击,因此大量破坏桥梁与道路,使得后续撤退的部队,根本无路与桥可走,几乎损失了所有的重装备。

​ (中国军队测量来袭日机的高度)

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中国方面先后投入地面部队总数达75万人以上,伤亡人数达30万,而日军投入总兵力达28万人,伤亡5万人左右。

​(中国利用沉船阻塞黄浦江南市到浦东段)

国军上将陈诚曾说:“中国军队此战失利,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装备远不如日军,人海战术毕竟难敌火海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