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三国为何对俄罗斯有很强的戒心?

黄日涵副教授


【波罗的海三国为何对俄罗斯有很强的戒心?】

可以说波罗的海三国何止是对俄罗斯有很强的戒心,而是恨透了俄罗斯,无时无刻不想摆脱俄罗斯对他们的控制,仇恨俄罗斯比乌克兰和格鲁吉亚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现在已经摆脱了俄罗斯控制,但对于俄罗斯是时时刻刻保持警戒状态,因为俄罗斯对这三国个国家的伤害到现在都是阴影遍地。



18世纪初,俄罗斯处于极速扩张的沙俄时代,地处欧洲内陆的俄罗斯迫切希望取得一个通往当时世界的中心——西欧的出海口,与北欧强国瑞典作战多年,最终在1721年打败了瑞典军队,获得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出海口,自此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正式纳入俄罗斯的势力范围。

然而扩张时期的沙俄是一个只要土地不要人的国家,对于波罗的海沿岸的民族实行同化、屠杀、迁出等高压统治政策,最终到了20世纪初(1917年),十月革命,沙俄变身苏俄,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也暂时摆脱沙俄的控制,也真正成为了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



然而波罗的海三国的苦难并没有因此结束,好日子没有过了多少年,沙俄变身苏联的铁蹄再次降临,1940年,苏联在纳粹德国进攻苏联之前出兵波罗的海三国,随后就将三国吞并,变成三个苏联加盟国,这是强行加盟。随后1941年,二战全面爆发,德国突袭苏联,攻到这里,三国积极跟德国合作,共同对付侵略者苏联。

但苏联很顽强,几年后,1944年就展开大反攻纳粹德国,再次占领波罗的海三国,这下三国彻底跑不掉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苏联对于波罗的海三国惩罚很重,比沙俄时期都高压。在漫长的苏联统治时代,有6万爱沙尼亚人被苏联逮捕、杀害、流放,其中数万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和中亚当苦力。



立陶宛比爱沙尼亚更惨,苏联时期,超过30万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数万人被逮捕杀害,妇女儿童、男女老少都有,让立陶宛总体损失人口超过78万,对于现在只有287万人口的立陶宛,损失太惨重了。拉脱维亚也是如此,数万人被苏联逮捕、流放、杀害,财产被没收。正是苏联的压迫性统治也导致波罗的海三国男女比例失衡,女性多于男性,人口很难恢复,这都是苏联造的孽。

不过苏联当时把想当一部分俄罗斯人迁入波罗的海三国,真是打的好算盘,直到现在三国之中的俄罗斯人在人口总数比例都很高,有的多达四分之一。不过如波罗的海三国如此黑暗的历史,成为三国人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和阴影。同时也让他们恨透了俄罗斯,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很俄罗斯,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立的独联体组织,波罗的海三国根本都没有买账,连会议都没有参加。



经过多年,为了摆脱俄罗斯影响,2002年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成功加入欧盟,成为欧盟成员国,2004年,三国共同加入北约组织,经在经济军事上面已经和西方国家融为一体,也彻底摆脱俄罗斯影响,今天也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等发达),摆脱俄罗斯甚幸!甚幸!


大正看世界


俄罗斯对占领区的控制一般都是屠杀本地的原有民族,然后再移民俄罗斯民族对这一地区进行同化和占领。克里米亚如此,波罗的海三国也是如此。

如三国中拉脱维亚,在1937年苏联屠杀了境内的拉脱维亚人超过1.6万人,另外两国也大体相似,只是被屠杀的人口相对少点。到1941年,苏联又开始迫害境内的拉脱维亚人,又有超过1.5万人的拉脱维亚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死伤惨重。另外的两国也没有幸免,在西伯利亚的严寒中死伤惨重。二战结束后,苏联为了惩罚三国与德国合作,将超过4.4万拉脱维亚人赶往西伯利亚,其他两国也有超过数万人被迁到西伯利亚,造成三国人口大量减少。直到今天,三国的女性要远远超过三国的男性,这就是当时苏联种下的因。

虽然现在三国已经独立了,但是俄罗斯仍然将三国当做关乎切身利益及至关重要的地区,一直当做俄罗斯的势力范围,这也是三国警惕的根本原因。

而且三国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对俄罗斯够不成威胁,反而三国处于俄罗斯的兵锋之下,这就造成三国不听俄罗斯的警告,执意加入北约等能保证自己安全的组织。直到今天,北约在拉脱维亚及波罗的海的军事演习都还在进行,可以看出三国对俄罗斯的对抗态度。

另外,为了摆脱对俄罗斯经济上的依赖,三国已于2004年加入了欧盟,使三国靠俄罗斯供应的能源和原料生产的工业产值占其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的情况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可以说现在的三国已经融入欧洲的经济体系,而不是俄罗斯的经济体系。

因此,可以看出三国对俄罗斯是非常警惕的,几乎在国内及国际上完全摆脱了俄罗斯的影响,甚至在拉脱维亚的俄罗斯族需要考过拉脱维亚语才可以获得国籍,可以看出三国对俄罗斯是多么的警惕!


昨思今明未武


目前最直接的原因是三国都有数量不小的俄罗斯族,三国都担心俄罗斯重操在克里米亚和乌克兰东部的“故伎”,策动三国国内的俄罗斯族发动“分离主义叛乱”。举个例子,在拉脱维亚,俄罗斯族的人口比例占到40%左右,在首都里加甚至有50%,爱沙尼亚的部分地区甚至超过95%。

波罗的海三国的俄罗斯族,一部分是苏联之前就迁居而来,一部分是苏联时期(1940年以后)过来的。俄罗斯族在三国受到较多隐形的限制,如所有大学都不设俄语学位,俄罗斯族必须用当地国语言才能找到体面的工作。

自独立以来,波罗的海人口大大减少,爱沙尼亚1991年有150万人,2017年下降到130万人,拉脱维亚1991年有260万人,2017年下降到190万人;立陶宛1991年370万人,2017年急速下滑到280万人。这种人口萎缩的状况更加剧了三国面对庞大俄罗斯时的紧张和焦虑。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历史记忆。与苏联的其他加盟共和国不同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波罗的海三国原本都是独立国家,是被苏联占领并强制“加入”的。苏联的占领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苏德战争爆发后,波罗的海三国立即成了纳粹的“带路党”,大量三国人加入武装党卫军,并自发地屠杀了三国范围内的所有犹太人。为了报复,在二战后,苏联政府将大批波罗的海三国人被“强制移民”到西伯利亚等地,还有相当部分被处决。因此,三国独立后全面进行“去苏联化”,拆除列宁和苏联红军的塑像,全面去除俄化影响等。三国青年中甚至有不少仍怀念纳粹。


莱茵的黄金


主要是历史原因,特别是“二战”时期三国支持纳粹入侵苏联,从而在“二战”后被清算导致双方矛盾越来越深。

立陶宛曾是大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是瑞典领土。立陶宛情况,详见“波兰为什么担忧和惧怕俄罗斯崛起,波兰和俄罗斯之间有什么历史恩怨”这一问题。本文只谈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

(1)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与俄罗斯的关系,就是瑞典与俄罗斯的关系:1721年前的七百年

瑞典在16世纪到18世纪,其领土包括今天的瑞典、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今俄罗斯西北部一些地区。在10到15世纪,基辅罗斯下的诺夫哥罗德公国是抵御瑞典(当然也就包括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进攻的屏障。

15世纪到16世纪,莫斯科公国因统一了各公国,莫斯科与瑞典直接对抗。直到彼得大帝时期,瑞典才被打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成为沙俄的领土。

(2)中东欧各势力围攻欧洲强国瑞典:瑞典、波兰、俄罗斯、奥斯曼四大国的乱战

波兰于1700年1月对瑞典宣战,8月19日,沙俄也向瑞典宣战但被瑞典迅速打败。因为瑞典没看得起俄罗斯,没有乘胜追击一心打败强国波兰,使得彼得一世有了四五年时间。

1706年9月,波兰被瑞典打败后瑞典开始进攻俄罗斯。1708年1月,5万瑞典大军向沙俄发动决战。但俄罗斯挺到冬天,彼得大帝亲自率军与瑞典交战。1709年7月,瑞典国王查理士二世,逃往土耳其。

为了抑制沙俄势力,奥斯曼在波兰、法国游说下于1711年用优势兵力迅速打败了彼得大帝。也许是彼得大帝命好,也许是奥斯曼臣子们太爱受贿,也许奥斯曼君主出于战略平衡考虑。彼得大帝活命。

之后,波兰、丹麦、普鲁士、沙俄等继续分食强大的瑞典。1718年12月,查理士二世战死。1721年8月30日,沙俄和瑞典签订《尼斯塔特条约》,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芬兰湾、芬兰东南部等成为俄罗斯的领土。1795年,立陶宛成为沙俄帝国领土。

支持纳粹的“森林兄弟”

(3)波罗的海三国与沙俄关系不好,主要是因为“二战”后被惩罚

经过一个半世纪以上的统治后,1918年,波罗的海三国借“一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等机会先后独立。

“二战”末期,三国先后被苏联吞并。因三国在“二战”期间,积极支持法西斯德国而受到苏联惩罚。三国与俄罗斯关系的紧张,主要就是这一历史原因。

1990年,三国先后脱离苏联,与俄罗斯关系紧张。


坐古谈今


1989年苏联解体之前,波罗的海三国进行了大规模示威活动。200万人手拉手跨越三国领土,形成了600公里的“人链”,史称“波罗的海之路”。而波罗的海三国这么做,只为反对俄罗斯。

为何对俄罗斯戒心这么重?澹奕认为:

第一,因为俄罗斯,历史上波罗的海三国损失惨重。
第二,波罗的海三国地处俄罗斯西部战略延伸必经之地,害怕被染指。


地处波罗的海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与立陶宛,被并称为“波罗的海三国”。从地理位置看,爱沙尼亚与拉脱维亚更加像北欧国家,而文化上,爱沙尼亚的语言与芬兰相似,如同芬兰语的方言,拉脱维亚的语言与瑞典语非常相近。这两个国家更加像北欧国家,而不是东欧的斯拉夫国家。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虽然被沙俄统治数百年,但是波罗的海三国都保持着自己强烈的独立性,对当初沙俄的侵略深恶痛绝。




波罗的海三国总面积不到18万平方公里,比贵州省稍微小一点,从18世纪到20世纪,俄国曾经统治这里,沙俄曾经想通过移民等手段统治波罗的海三国,但是受到了当地人的强烈反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趁沙俄战败,三国取得了独立,但仅仅二十年,三国又被苏联攻占。

苏联解体以后,波罗的海三国就拒绝加入俄罗斯主导建立的“独联体”。当年,爱沙尼亚加入苏联后,东北部大块领土被划入俄罗斯。而在历史上,因为俄罗斯的原因,波罗的海三国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同时,俄罗斯为了强化在波罗的海三国的统治,进行大量移民,这也造成了如今这些国家内部的各种矛盾。

所以,如今波罗的海三国对俄罗斯非常有戒心也是很正常的。


澹奕


因为波罗地海三国曾经长期遭受俄罗斯的侵略。(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

波罗的海三国是位于波罗的海西南的三个小国家。这三个国家的历史都可以追溯到公元十世纪左右,并在都在公元13世纪时形成国家。

后来立陶宛与南面的波兰结盟,组建了波兰立陶宛联邦,信奉天主教。而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则接受了瑞典的统治,信奉新教。

在十八世纪大北方战争之后,西面信仰东正教的沙皇俄国一举崛起。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就相继被沙俄征服,这三国被圣彼得堡控制了200多年,直到一战后才取得独立。

一战后,三国趁沙俄爆发革命之际,恢复了独立。

但就在苏联没有放弃对着三国领土的觊觎,在稳定住国内的局势后,仍旧悄悄打起了这三国的注意。

这三国对苏联也是处处小心提防。

之后二战的爆发,打破了苏联与波罗的海三国间微妙地平衡。

根据1939年纳粹德国和苏联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波罗的海三国被回归到苏联的势力范围。

在德军闪击波兰后,这三国就被苏联出兵占领。

后来德国入侵苏联,波罗的海三国被德军短暂地占领,但是随着苏军的反扑,三国又重新被苏军占领,并被苏联强行兼并。

再度被吞并的波罗的海三国又等了45年才盼来了重新独立的曙光。

八十年代末,在和平演变思潮的侵蚀下,经济濒临崩溃的苏联政局动荡。立陶宛在1990年3月11日第一个宣布从苏联独立。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也在一年后正式脱离苏联独立。(1991年,争取独立,高举拉脱维亚国旗的民众)

如今的波罗的海三国已经跻身世界发达国家,拥有极高的生活水平。曾经被俄罗斯统治的惨痛经历,也让他们成为如今最反俄的国家之一。

(北约部队在爱沙尼亚举行军演。独立后的波罗的海三国为了防止再度被俄罗斯吞并,纷纷加入北约。)


千佛山车神


俄罗斯的扩张野心有史以来就是这样,这就是他们的本性使然,基因里面就已经有了,是很难改变的。说句不好听的话,如果不让他们扩张,他们都不知道怎么活,所以,各国都在防着他,尤其是和他靠近的波罗的海国家。


牛知晓


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内幕!

  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粉碎了英法两国“祸水东引”诡计的同时,也正式开启了斯大林“东方战线”的建设之路。9月17日,苏联以波兰政府不复存在,需保护波兰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境内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为由,出兵波兰。而与此同时,苏联也开始对波罗的海三国行动了。

  

  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战之时,爱沙尼亚政府是打算独善其身的,不过,一个意外却打破了他们的如意算盘。9月中旬波兰潜艇“雄鹰”号突然造访爱沙尼亚。这艘潜艇本来是打算去瑞典修理的,但因为潜艇指挥官科洛茨科夫斯基意外染疾,随艇医生怀疑他可能得了伤寒,于是便改道爱沙尼亚,为艇长治病。而此时,波兰与德国已经开战,在德国驻爱沙尼亚大使的压迫下,爱沙尼亚政府不得不扣留“雄鹰”号。9月17日,国际局势突变,苏联入侵波兰。这一变化令爱沙尼亚政府始料不及,但更意外的是,“雄鹰”号潜艇副艇长格鲁钦斯基少校竟然武力夺回了潜艇,并且逃离了爱沙尼亚。

  这一变化对苏联而言可谓是一个天赐良机,虽然在与德国的秘密协定中,德国已经承认了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但是苏联还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将自己的触角伸向波罗的海。利用“雄鹰”号出逃事件,苏联开始对爱沙尼亚政府施压。他们声称“雄鹰”号的出逃将严重威胁苏联的安全,苏联为了自卫,将不承认爱沙尼亚在其沿海区域的主权。为了缓和与苏联的关系,爱沙尼亚政府不得不派遣外交部长谢利捷尔前往莫斯科请求谅解。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趁机对爱沙尼亚人施压,他威胁道:“如果你们不愿意和我们签订互助条约的话,那么我们将不得不通过其他的途径,也许是更严峻、更复杂的途径来保障苏联军队的安全。”与此同时,伏罗希洛夫也开始命令列宁格勒军区做好突击爱沙尼亚的准备。在苏联强大的压力之下,爱沙尼亚政府不得不同苏联签订了《苏爱互助条约》。从此,苏联享有了在爱沙尼亚驻军的权力。

  

  此后,苏联又故技重施,对付拉脱维亚和立陶宛。10月1日,苏联政府主动向拉脱维亚政府提出“磋商”建议。斯大林很友善的提出,苏联不会触动拉脱维亚的宪法、外交、财政政策以及经济制度,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应对德国与英法作战所产生的特殊局面。面对斯大林的花言巧语,拉脱维亚还想讨价还价,希望苏联减少驻兵人数。斯大林便又厉声威胁道:“你们应当从最坏形势来考虑,你们不信任我们,而我们也不信任你们。你们以为我们想侵占你们。我们本来可以现在就直接这样做,但我们并没有这样做。”10月5日,苏联与拉脱维亚签订了与爱沙尼亚类似的条约。

  最后,就轮到立陶宛了。斯大林提出将维尔诺市及维尔诺省的部分地区归还给立陶宛,并以此为诱饵诱惑立陶宛签订互助条约。为了催促立陶宛人签约,《真理报》也不断发出信息,声言要把这个城市划归西白俄罗斯。在苏联的威逼利诱之下,立陶宛也乖乖就范了。

  虽然波罗的海三国的主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开始时,苏联一直严格的遵照条约的内容,只在这三个国家驻军,却丝毫不干涉三国的内政问题。这也让波罗的海三国渐渐放松了警惕。不过,随着德国不断西进,斯大林开始担心德国可能会随时调转枪口了。于是,他改变了过去信守条约的政策,开始为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做准备。而斯大林对于这一切的要求是,“我们不要将他们苏维埃化,而是要他们自己加入苏联。”

  

  1940年5月25日,苏联政府突然照会立陶宛,声称苏联红军战士在立陶宛失踪,要求立陶宛彻查。立陶宛政府为防止事态发展,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千依百顺,但是苏联人却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想不断促使冲突升级。苏联人甚至污蔑立陶宛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在1934 年9 月12 日订立的同盟条约是反苏联的,而实际上苏联当时承认了这个条约。而莫洛托夫就更夸张了,竟然发表声明,说立陶宛在边境集结兵力,准备进犯苏联。这种鬼话估计谁都不信,立陶宛全国军力还不如苏联驻军人数多。苏联如此,只是为了给立陶宛政府继续施压。他们还给出了解决冲突的办法,其中核心就是要求立陶宛重组政府,否则,苏联红军将立即开进立陶宛。孤立无援的立陶宛最后只能答应苏联的一切要求,解散了乌尔布什斯政府。不久后,以帕列茨基斯为首的立陶宛苏维埃政府成立了。此后,苏联又故技重施,采用强硬手段逼迫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改组了政府,而苏联红军也相继进驻波罗的海三国,至此,这个三个国家已经完全丧失了独立性。

  

  7月14日,波罗的海三国同时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并且主动申请加入苏联。就这样,斯大林的愿望也成真了。8月3日,苏联政府经过认真的研究,决定接受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的请求,让他们成为苏联的一员。

这是波罗的海当年被苏联吞并的大致过程,有了这样的惨痛经历,如今的波罗的海怎么能不对苏联最大的继承者俄罗斯有很强的的戒心呢?


孙博士侃历史


大国周边的小国都对大国抱有戒心,这很正常。国家实力相差悬殊,小国随时有可能要面对被吞并的危险。历史上与现在大国周边的小国都多多少少带有一些这类情绪。

但必须说明的是,俄罗斯周边的小国这种情绪要相对更高。首先,俄罗斯在历史上,甚至也可以说包括现在都是不停在扩张的国家。俄罗斯地处高寒地带,要更适宜生产生活或寻找不冻港的动力源源不绝。俄罗斯的扩张史往往就是周边小国的悲惨史。一旦俄罗斯实力上升,周边小国必然十分警戒。其次,俄罗斯在苏联时期的民族政策后遗症太多。当时的苏联为了维持有效统一,采用了很多民族压迫的政策,诸如民族大迁徙等,在波罗的海三国这类政策的表现更是突出。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当地人不喜欢甚至反感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也是最早脱离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启动了当时苏联解体的进程。

现今波罗的海三国投入西方北约的怀抱,是宁可被西方算计也要坚决预防俄罗斯的再吞并。


法大庶吉士



因为他们长期被俄罗斯-苏联蹂躏吞并,朝野之中都对罗刹极为仇视。而罗刹又向来是黩武扩张成性,对四邻均不怀好意,人缘极差。波罗的海三国的力量与罗刹相比,悬殊巨大。自苏联解体后,罗刹朝野中均在着恢复苏联和旧俄罗斯帝国的势力和呼声。作为罗刹殖民扩张、民族压迫岐视的受害者,波罗的海三国自然而然的对罗刹抱有强烈的戒心。(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