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他功高盖世,多亏头脑灵活,否则又是君主剑下的无头鬼

在今天的历史圈中,有人将战国最厉害的四位将军列了出来,排好座次,就是著名的“战国四大名将”。这四人分别是白起、李牧、廉颇、王翦。无论是哪一个都是名烁一时的人物,在战国乱世打出了赫赫武威。但这四人中,除了最后一位的王翦外,均不得善终。白起是被赐死,李牧则被谋杀,廉颇是被贬斥最终客死他乡。

要说这王翦,能力并不比前面的几位小多少,但他比其他人更懂君臣之道,所以也就比其他人活的更久。作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最大功臣,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可谓显赫一时,但难能可贵的是,二人均懂得急流勇退,才留住一身功名。这也才把机会留给了后来的蒙氏,在统一之战中没怎么露脸的蒙氏填补了王氏退去留下的空白,成为了军事贵族中的新宠。

据说,王翦是周灵王的太子公子晋的十八世孙,世居频阳,就是今天的陕西富平。在秦国频繁的对外战争中,大批军功贵族得以崛起,頻阳王氏就属于其中之一,而王翦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秦王政早期,王翦就有很多表现,使其取得了秦王的信任。在秦王亲政之机,他协助秦王平定嫪毐之乱,并铲除吕氏,除了秦王的心头大患。后来,秦王的胞弟长安君公子成蛟叛乱,也是王翦率军平定。这些都是王翦早期晋升的政治资本。

在整个统一之战中,除了韩国是由内史腾夺取的之外,其他都是由王氏父子攻灭。其中针对赵楚两国的战争是最激烈的,分别是战国两大战神的对决和两大强国的对决。

赵国主将李牧,战功卓著,是仅次于白起的战国名将。他曾在北方一举歼灭十万匈奴大军,使得匈奴三十年不敢南下。因此得到赵王重视。肥下之战,李牧又斩秦军十万,这是秦国在统一之战中遭遇的最大失败。因此,秦王特意派王翦去攻打赵国,两国军队在前线对峙长达一年时间,王翦拿李牧无可奈何,于是便用了一出反间计。利用赵国宠臣郭开散布李牧及部将司马尚将投降秦军的假消息,结果赵王信以为真,派人诛杀李牧,用赵葱取代李牧。这位赵葱将军名字是个菜,领军打仗更菜,更何况李牧之死带给赵军将士极大的打击,赵军兵败如山倒。仅三个月的时间秦军就兵临邯郸城下,最终赵王迁投降。公子嘉出奔代地,成立了赵国的流亡政府。

王翦在灭赵之后,就向秦王表达了退隐之念,秦王没同意。后来,随着王贲灭魏、灭燕、灭齐,天下只存楚国。要说这楚国,实则是春秋战国传统强国,从春秋到战国就没怎么落魄过,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劲敌。楚国靠的不是别的,就是地大物博。号称“天下虽大,半入于楚”的楚国拥有巨大的人口体量和辽阔的疆土做战略纵深,根本就不是个好欺负的主。

大将李信放言二十万大军可平楚国,而王翦坚持认为至少六十万。可能还是这个数字对于秦国来说也是个不小的负担,秦王于是更偏向于李信的意见。在李信拜将后,王翦就辞官回家了。

结果不出王翦所料,李信在楚国一败涂地,秦王大怒之余后悔没听王翦的建议。于是,秦王再次来请王翦出山,并答应给他六十万军队。再次拜将的王翦却显得有些小家子气,多次向秦王索要土地宅院,就算是派人送前线军报也不忘托人提醒秦王。聪明人已经看出王翦这是在为自己后来做打算了。王翦最终打赢了战争,楚将项燕自杀,楚国灭亡。

秦国完成了统一之战,但统一之战的最大功臣王翦父子则急流勇退,告老还乡。深谙君臣之道的王翦最终得以善终,比起同为名将的另三人可谓幸运之至,这份睿智实在让人敬佩。即使后来秦朝覆灭,王氏也得以保全,并继续发展。在西晋时期非常闻名的琅琊王氏就起源于频阳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