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逆着光追寻的山水之美

“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是我早年有心变革中国画的座右铭。——李可染

▲《黄山云海》 1982年

从古至今,“山水”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古人乐游山玩水,也善于用山水表达情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在这个拥有几千年文明的大地上已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成为民族的基因根植于这个民族的血液里。纵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无不好山水,无不赞山水。

“山水画”作为山水文化的重要部分,可以算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在所有中国画中,山水画也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这跟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是分不开的。然而,即便如此富有人文情怀的山水画,也难逃形式主义的枷锁。自明代后期,画家们不再注重对山水实景的观察,只是一味的临摹,随意布局,因此,山水画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李可染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 李可染(1907-1989)中国近代杰出画家、诗人。师从齐白石,擅长画山水、人物。

不同于众多晚清山水画家,李可染除了喜临摹,学习古人的经验之外,他更热衷于“写生”。在他看来,写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或许也是他在水墨山水画上能取得如此高成就的原因之一。

▲《漓江胜景图》 1964年

《漓江胜景图》可以算是李可染先生最负盛名的一幅作品。“漓江”对于他而言,一定是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为了写生,他去过三四次桂林,真正的将自己融入山水之间,感受变化万千的百里风景,捕捉不同视觉角度下的漓江风光。

▲《漓江山水天下无》 1984年

同时,他对写生是有极高要求的,他所谓的写生包括了对景物的再创造,并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加入了主观的创造,也就是“意境”。他曾说:“我出去画画都是抱着对祖国河山歌颂和赞美的态度去的。主观对自然的感情和客观的美相结合就产生了意境。”

▲《无尽江山入画图》 1982年

“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是出自李可染先生的一句名言,也正是坚守着这句座右铭,李可染先生成就了自己的辉煌,将中国山水画引领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他之前,山水画都是相对明亮淡雅的,那是因为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极少有对光线的描述,而李可染关注到了这一点,开创了“逆光山水”。

▲《春雨江南图》,1984年

也许是因为他学过油画和素描,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因此,他的画图与传统中国水墨画的画风有很大区别。他采用浓重墨色构图,用“逆光”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山河大地的磅礴气势。

▲《井冈山主峰图》 1984年

李可染看到了大家都看得到的风景,却画下了那看不到的美。山水树木在光线的笼罩下忽明忽暗,在“逆光”的情景下更显灵动,中国山水画也在这一画法下更加浑厚有力。这是属于李可染先生的独特画法,也是他开创了一条中国画的新路,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楼台烟雨图》 1962年

2017年是李可染先生诞辰110周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墨天神境》展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艺术大师。展览虽已结束,但“李家山水”却深入人心,因为是他簇拥起了当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