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的宇宙观——解读千年国学经典《千字文》

自古以来,无论是国子监童科,还是民间蒙馆、私塾读书的学生,都会先学《千字文》,其实,在《千字文》出现之前,启蒙的识字课本,有秦代的《苍颉篇》、汉代《凡将篇》、《劝学篇》、三国时代的《埤苍》、《始学篇》等,但是可读性有限。

梁武帝为了让皇子们有一本更适合他们的启蒙课本,命周兴嗣将最常用的一千个字,编撰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启蒙课本,即流传千年的《千字文》。

宇,“宀”的甲骨文字如同房屋,“于”的甲骨文字形,如同气体受阻在屋内,但是仍能穿越出去。

宇,原义为屋边、屋檐,屋四垂为宇。

古人认为天地之间,四方上下应该是有边际的,却看不见,于是引申为:四方上下的空间曰宇。

宙,“由”字的甲骨文字形,如树木萌生新枝。

宙,原义为房屋中的栋梁。

但是历代训诂学,认为“轴”字从由,“宙”字也从由,引申为:宙如同舟车一般,由一方到另一方,循环往复,古往今来的时间曰宙。

洪,水汇集而成的洚水,逆水道而行的水即为洚水,水之所以能够逆行,皆因其巨大,非人力所能抵制,于是引申为:巨大、绝大。

荒,甲骨文字形如同四谷不升,野草掩盖了大地。后又引申出“远”、“大”之意。

因此,才有了李白流传千年的感慨: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在人们心中,时间和空间构成的宇宙,是如此的久远且遥不可及。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讨宇宙的本源,陆续提出不同的观点,据《汉书》记载,我国古代形成了三种宇宙学说:

周髀,认为宇宙之间,天象无柄的伞,地象无盖的盘子。因使用了勾股术,测算天体运行里数,相传是周公之时记载测算。

宣夜,认为宇宙没有形状,也非物质造成,其高远无止境,日月星辰飘浮空中,动和静都依靠“气”。

浑天,认为宇宙的形状浑圆如鸟卵,天包地外,就像壳裹卵黄一样。天半在地上,半在地下,南北两极固定在天的两端,日月星辰每天绕南北两极的极轴旋转。天大而地小,天靠气支撑着,地则浮在水面上。

据此,张衡造出的浑天仪,球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黄道、赤道、南北极、二十四节气等,曾有古书详述这座浑天仪的精致:“以玉虬吐漏,水入两壶,右为夜,左为昼。”“盖上又铸金铜仙人居左壶,胥徒居右壶,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别天时早晚。”

而且它还有一个小附件,类似现今的机械日历,其传动装置和浑仪相连,从每月的初一开始,每天长出一叶片,15天后,每天落下一叶片。

太史令登灵台、正仪度,运用水力,使浑天仪与天球同步转动,以显示宇宙星空的运转。

可惜,这套复杂的传动机械系统制作方法,已经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