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台湾:小众文化,非遗国粹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在台湾从60年代风靡至今的布袋戏。大陆尤其北方地区,可能很少接触,也导致大多数人可能见过,但并不了解,而“入门难度”较高,也导致喜欢的人,奉为神作,看不懂的人,觉得浪费时间,今天我们就来系统的,有科普向的聊一聊,台湾的布袋戏。

说到布袋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晋代,晋代王嘉《拾遗录》记载: “南陲之南,有扶娄之国,其人善机巧变化……或于掌中备百兽之乐,宛转屈曲于指间。人形或长数分,或复数寸,神怪倏忽,玄丽于时。”王嘉的描写和现在的布袋戏,有极大的相同之处。

关于布袋戏这个称谓,最早的记载,是在清代嘉庆年间刊本,《晋江县志》卷七十二,《风物志·歌谣》:“有习洞箫、琵琶,而节以拍者,盖得天地中声,前人不以为乐操土音,而以为御前清客,今俗所传弦管调是也。又如七子班,俗名土班,木头戏俗名傀儡。近复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戏。演唱一场,各成音节。”

关于布袋戏的起源就有很多种说法了,但是大多数都是明代最早出现(明代1368年-1644年),而布袋戏得以发扬光大,是在17世纪中期的内台戏,内台戏也叫肩担戏,所谓肩担戏,乃是由演出者肩担戏箱与舞台。至一定地点后,搭好简易舞台后,操纵者躲在布帏下,肩上简易木架舞台即成为人偶演出戏台。至18世纪,根据演出场所的不同,布袋戏不但出现职业团体,还视演出地点,分为室外演出的野台戏与在剧院演出的内台戏。其中,野台戏是戏班应邀请到各地演出,后来渐渐变成以迎神谢神祝寿为目的的表演,布景较为简单,演出人员也较少。

到了1980年以后,因为受到了电影电视的冲击,除了闽南和台湾,还有少数的内台戏外,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了。另一方面,1960年以后,布袋戏开始发展出了电视布袋戏,引起了台湾的轰动,也就是以后的金光布袋戏。

早起布袋戏的偶都很小

现在台湾最大的两家布袋戏公司,分别是霹雳布袋戏和金光布袋戏,都是由黄家人创建的,下面我会详细解说两家布袋戏的起源史。

布袋戏最早起源于中国的泉州,在17世纪,有大量的闽南移民进入台湾,随之也把布袋戏带入台湾。在这些当中,也包括黄家的祖先。

我们首先来聊一聊黄海岱老先生,他是现在霹雳布袋戏掌门人黄强华的祖父。

黄海岱1901出生于台湾,14岁起在父亲的锦春园布袋戏班,跟随父亲学习布袋戏。18岁时已经可以独当一面。1930年锦春园改名为五洲园。60年代将布袋戏事业交给长子黄俊卿和次子黄俊雄打理。2007年因病逝世,享年107岁。

黄海岱

黄海岱育有8子2女,其中以次子黄俊雄最为出色。

黄俊雄,生于1933年,创造了金光布袋戏,也是第一位成功将布袋戏摆上电影荧幕的。1970年3月2日,黄俊雄将黄海岱的《忠孝节义传》改编,成为自己的首部作品《云州大儒侠》,首创以布袋戏搬到电视上表演。他将布偶尺寸加大,强调眼部的神气,以流行音乐取代传统的锣鼓。在台视播出后轰动全台湾,造成万人空巷,连续演出583集,创下当年台湾电视节目最高收视率97%。1974年6月25日,乃遭国民政府以“妨碍农工作息”为由停播(非禁播)。1986年黄俊雄将布袋戏事业交给两个儿子,黄华强和黄文择。

黄俊雄

黄强华,生于1955年,黄文择,生于1956年,早期黄华强主要担任布袋戏的编剧,黄文择是布袋戏的口白(配音),在1988年正式推出了霹雳布袋戏的开端,《霹雳金光》。

黄强华

黄文择

黄立纲,生于1978年,黄俊雄最小的儿子,在2009年接手金光布袋戏,开启重启版第一部《黑白龙狼传》,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金光布袋戏。

黄立纲

今天先给大家科普一下布袋戏的历史,明天我们来聊一聊布袋戏的两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