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盛东:哈埠开张最早的中华老字号,见证一个城市的历史,更是创造者和参与者

编者按:1938年10月17日。源盛东,在哈尔滨创立。这是哈尔滨最早的饭店之一,也是哈尔滨为数不多的老字号,见证了哈尔滨的城市发展历史和餐饮业发展历程。源盛东在哈尔滨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是哈埠资历最老,厨艺最精,特色最鲜明,历史积淀最深厚的餐饮名店。今年是源盛东八十年,特推出系列文章,展现哈尔滨的餐饮文化,并以此为切入口,展现我们辉煌的城市发展史。

早年源盛东合影。

八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当时哈尔滨还没有解放。

在当时的三棵树附近,现在的东直路上,又多出来一户从山东闯关东到这里的人家。

这家人穷,且衣食没有着落,挺可怜。

这户人家姓张。户主叫张俊元,是我父亲……

那时候,我们家刚从山东逃荒过来,先到了黑龙江省青冈县。在青冈住了小半年,实在维持不了生计,就又辗转来到哈尔滨,投奔亲戚。但是亲戚也穷,尽力接济我们这个穷人家。

总这样不是办法,还要找出路,活下来。我父亲和母亲都是老实人,主意不多,但是肯吃苦。

有老乡出主意,说不行就干一个煎饼铺吧。可是我父亲张俊元属于小手工艺匠人,根本就不会摊煎饼,只能硬着头皮去学,去干,毕竟人在他乡,一家子还要吃饭。父亲在山东时,是油匠,会雕梁画栋,属于手艺人,哪做过煎饼呢?但是没办法,没有人需要雕梁画栋,这个手艺用不上了。

在这地界上,有个人叫岳志武。此人有些神秘,但是这一带公认的热心肠,很仗义,常常扶危济困。岳志武身材魁梧,浓眉大眼,慈眉善目,说起话来声如洪钟。他是特别让人特别信任的那种。

有一个邻居曾经神秘地说:“老岳参加过共产党,,神通广大着呢!这一片谁家有苦难都找他,好多事都是他帮着解决。

有人把我们家的情况告诉了岳志武。岳志武刚好从外地回来,说歇一天就去看看,再帮想办法。

岳志武第二天来了我们家。他和我父亲聊了一会,了解情况,就出去了,也没说什么。

到了下午,岳志武就弄来了石磨、桌子等设备,还帮着试弄、摆放,忙活了两三天,差不多就能开张营业了,才发现小店没有幌子。

岳志武又出去了一趟,把幌子都给找来了。他亲手帮着挂上,大风一吹,呼呼啦啦的,还挺像那么回事。

在当时混乱的时局中,岳志武的行为是多么让人肃然起敬。这个煎饼摊,是他筹措的钱给支撑起来的,实在是不容易。

“山东煎饼摊”。支起来了,但是卖得不好,很难维持一家五口的生活。每天起早贪黑,我母亲张周氏在前面摊煎饼卖,父亲在后面拉磨做烩豆腐,卖出去的煎饼换不来多少钱,也都随来随花出去了。

岳志武也看出门道来了。他说,“老张,这样不行,你根本养活不了一家人,得想个办法,我给你琢磨吧。”过了两天,他又来煎饼摊,说,“这么地,老张你呀,出去找个活干,让你媳妇在家拉磨摊煎饼。你赚的钱贴补家里。”

后来,岳志武把我父亲介绍给了王福明。岳志武好一顿嘱咐,安排,让王福明给他面子。

这是张家在哈尔滨命运转折的第一个开始。

王福明是大高个,身材特别瘦,话很少,个子不高,圆圆的脸蛋上常年挂着两片像火烧云的高原红。王福明在新世界饭店当厨师。新世界是当时哈尔滨一个很大而且很有名的大饭店,岳志武对王福明说:“老张家从山东来,找活路,不容易,你带他去新世界找点活干,以后你有事我也管你。”

王福明敬重岳志武,知道他是“地下党”,是专门干好事的,就应承了下来。

王福明做保人,我父亲去了新世界后厨做工。新世界的后厨是保密的,不让学,因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道里都懂。

我父亲去了新世界忙活后,我母亲也开始忙起来了,我大姐当时才七八岁,也开始干活,在铺里拉磨做豆腐。

还是说说我父亲,他刚到新世界一个月挣四块钱,非常的艰辛,因为什么也不会,只能打杂,也没有师傅带着,唯一关照他的人就是王福明。但是,王福明在新世界还是个二类厨师,保护父亲有些吃力,经常被小工们欺负。

在山东家时,父亲因为是画匠,到哪也是场面人,手艺人,就是去衙门干活,走了还得给两盒子点心。可是到了哈尔滨,闯了关东,就完全不一样了。日子苦,难熬,还得处处受人欺负。

山东人的憨厚、勤劳、朴实,感动了新世界的这些人。时间一长,父亲赢得了尊重。

在后厨,父亲打开了局面,虽然还不让学手艺,但是在王福明身边已经开始能够悄悄学东西了,王福明也有意地给父亲“露两手。”

我父亲在新世界干了将近两年。这两年,卧薪尝胆,苦干实干,还默默偷艺,掌握了一些烹调技艺。

岳志武在消失了很久之后,突然出现在我家里。那是一个夜晚,他敲门,说,:“老张,给我开门,我是老岳。”我父亲赶紧开门,让座,倒茶。他问,:“老岳,这半年你跑哪去了?”老岳神秘一笑,说:“总之是做好事,做大事,你别问那么多了。”

两人相视而笑。其实,岳志武是共产党,这事大家心照不宣。

岳志武听我父亲又介绍了家里的请客,和饭店学手艺的事。岳志武拍拍父亲的肩膀说,:“老张,你还得再往远了想,会做菜了,能下厨了,就整个饭馆吧。”

我父亲笑了笑,是苦笑。他说:“租不起房子,也买不起房子,也没钱买家伙事儿,咋开饭店呢?”

岳志武哈哈大笑,说,:“老张,还有我老岳做不到的事吗?我给你张罗,但是你要答应我,赚钱了要捐给穷苦人,捐给……做点有用的事。”

父亲赶紧答应。

不久,岳志武就想出了办法。

哈尔滨当时有个土话,叫“扒会儿。”就是现在的众筹的意思,也叫股份制。老岳就召集了八个邻居、朋友“扒会儿”,为我父亲买下了煎饼铺房东的这个房子。

这房子三十多平方米,开个小饭店挣点钱,一家老小有房住,有吃的,也是很好的主意。

父亲在十分忐忑的心情中,开始了他在哈尔滨的“餐饮事业”,没想到,张家的餐饮生涯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再说说“扒会儿”的事。为我父亲要开饭馆“扒会儿”,这是大事。如果不是岳志武,是不可能成功的。首先,对我们这户穷到底儿的山东人家,大家是不信任的;另外,对我们的饭馆的前景,也看不清楚,所以大家有怀疑,不太愿意“扒会儿”,买下这个房子给张家开饭店。

但是,岳志武有人格魅力,深得人心,大家看他非要促成这事,就都不提反对意见,把这事办成了。签字画押,写合同那天,岳志武还给大家讲了几句:“老张人厚道,能干,有一股子劲儿,咱们今天帮他,没准明天就是他帮咱们,大家别担心,这事儿要是黄了,我来还大家钱。”

岳志武的话铿锵有力!

房子有了,屋子里却啥也没有,桌椅板凳,后厨灶具,锅碗瓢盆……这可难坏了我父亲母亲。

岳志武又一次站了出来,他也不知道从哪弄来的这些东西,带领街坊四邻没到两天就都收拾利索了。

饭馆眼看着就要开张了!

可是一个大问题又来了!饭馆没名字,没挂幌,没有匾额。

这下麻烦大了,叫啥名?谁来写?

我父亲又去找岳志武。

岳志武说,:“老张,你的饭店,就你自己起个名字吧”

我父亲赶紧说:“啊呀,我哪行啊,还是您想想吧,到时候咱们喝酒。”

岳志武感激开动脑筋,琢磨办法。

岳志武确实办法多。他想起了一个人,也住在三棵树这一片,早年还是个秀才,大家都叫他杨秀才。

“那咱们哥俩赶紧去请吧!”我父亲有点着急、

“行,那我现在就去,你在家收拾吧!”岳志武火急火燎的就往杨秀才家奔。

母亲听到有人给饭馆起名字了,也挺高兴,催促我们说:你们赶紧出去玩,一会先生来了,人家要给咱家店里起名字,你们小孩在屋里乱什么,地扫完赶紧出去,听见没有。”

我们几个孩子都七嘴八舌地说:“我们不想出去,我们就在边上看着不说话,也不乱走,行不行?别让我们出去了。”

父亲在旁边说:“一会先生来了,不许瞎说话,大人说话小孩不行插嘴,你们要是不听话,小心你娘打你们的屁股。”

“知道了,还是俺爹最好。”也不知道谁说了这句话,当时只顾很高兴,因为年纪小只想着凑热闹,看看家里来给店里起名字的先生。

母亲烧水,准备沏茶。

不一会,还隔老远就听见岳志武的大嗓门:“您看就是前面那家店,别着急咱们慢点,这街坊四邻的都说您有文化,今天接您到店里可得帮老张好好想想这店名,等开业还得请您过来喝喜酒呢!”

杨秀才哈哈一笑,慢条斯理地说:“行,只识得几个大字,没有你嘴里说的那么厉害,都是邻居吹捧,才有幸帮助各位了。”

两人说着话就进了店里。父亲三步并两步赶紧上前与他们迎个照面,热情相迎。杨秀才中等个,圆脸、下巴留着一撮花白的山羊胡,穿着旧时期的白色麻料大褂,显着格外精神、立整,一看这就是平日里没少读书的文化人。岳志武手里还提溜着一个大提斗毛笔,热情的让杨秀才坐上座,母亲给倒了一杯香喷喷的茶。

岳志武向杨秀才介绍父亲:“这是这家店的掌柜的,大号叫张俊元,我们平日都叫他老张。”他又指了指母亲,说:“这是张俊元从老家带来的媳妇叫张周氏。”

我父亲说:“还是识字的人好,说话和我们这些大老粗就是不一样,今天您来帮我这家店起名字,真的是太感谢了。”

杨秀才回答道:“没事,没事,识字也不光为了自己,还为了帮别人,这件小事不要记挂在心里,天下儿女是一家,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边上的岳志武急道:“别只顾说话了,茶也喝了,咱们什么抓紧把这店名想好,我可等不得了,看你们说话我都替你们急的慌。”

杨秀才哈哈一笑,捋着山羊胡继续慢条斯理地说:“瞧把这志武急的,我再不想好这名字,这茶都吃不好喽!”

岳志武继续说:“我可没老张那好的性子,赶紧整完,咱们再安心喝茶,要不我都觉得凉茶都烫嘴。”

杨秀才想了一会,冲着我父亲说:“你看叫:源盛东行不行?取你名字里的元字,寓意为:源,源头活水,财源广进,源源不断,饮水思源;又因为饭馆在哈尔滨的东城,取东字,中间我加个盛字,是祝愿您的生意兴盛,也希望咱这日子都越过越好。”

父亲一听,很开心,很激动地说:我觉得行,志武你觉得咋样?”

岳志武也说:“我觉得特别好。”

父亲说:“那行,就这么定了。志武,你帮忙把后院有个准备做匾的板子抬过来,让先生用毛笔把这几个字写在上面,再刻出来挂上。”随后,二人把准备做匾的木板抬到前屋,规规矩矩的摆好。另一边,杨秀才准备好笔墨,微闭双目,涵养情绪,一会的功夫,拿起提斗,挥毫泼墨,在木板上写下“源盛东”三个大字。

从这一天开始,我们张家的餐饮事业,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源盛东。

这一年是:1938年10月17日。

从此,八十年的时间,源盛东在哈尔滨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成为哈埠餐饮业资历最老,厨艺最精,特色最鲜明,历史积淀最深厚的本埠餐饮名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