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檬垭“灯席宴” 一摆就是300年

舞龙表演传承至今

在仪陇县境内西北部,距新县城65公里处有一个小镇———檬垭乡,其面积18.9平方公里,地处大巴山系末端,民风淳朴,景色宜人。由于小镇毗邻巴中,早在明代末年,檬垭就当仁不让地成为仪陇西北角重要的边贸集市, 熙熙攘攘、 商贾云集……其实,这里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黄葛树 经历雷劈安然无恙

“小时候,听老一辈讲,常有巴中境内的生意人来这里这做买卖。有耍猴戏的、有担挑子卖小玩具的、有拿土特产来换大米的……” 从小生活在檬垭老街的65岁老人张德金向记者讲述了檬垭过去的故事。

据说,如今檬垭场镇的形成归功于一个道士。在距离场镇约3公里处,有个叫檬子垭的村民聚居点,是檬垭最早的雏形。“最初只有10余户人家和零星的几家店铺, 供过往的路人歇脚。”张德金回忆说,传闻有一天来了一个路过歇脚的道士,在喝茶解渴之余,向当地人说道:“离此地向北约2.5公里处,有一棵百年黄葛树,那里风水俱佳。”此话很快在当地传开,不久,大黄葛树附近建起了关帝庙、禹王楼、财神楼等。陆陆续续,周边又搬迁来了大量居民,场镇逐渐热闹起来。

在老街尽头,记者找到了那棵黄葛树,它足足有5层楼房那么高,树干粗壮,要3个成年人合围才能将其抱住,经历了数百年的风吹雨打, 仍然枝繁叶茂,守护着这一方百姓。

“10多年前,这棵树经历了雷劈、病虫害,树枝枯萎了,都以为活不了,结果越长越茂盛。”从小就住在黄葛树旁的石先生连连称赞, 这棵黄葛树有点“神”,树干树枝好多地方都空了,还长这么茂盛,生命力太强了。

就像街口的老树,檬垭的过往亦是如此,经历数百年风雨,愈发繁盛。

这片土地曾经被张献忠的铁骑踩踏,刹那间深陷死寂;也曾经成为湖广填川者栖身的家园,繁华兴盛。历史的车轮一边碾压着这个小镇,又一边给它带来了新生。

龙之舞 数百年薪火传承至今

尤为让人庆幸的是,300多年前,湖广填川者不仅带来了檬垭原本没有的红薯、玉米、南瓜、土豆、洋白菜、四季豆等农作物种子,还带来了烟草、柑橘、甘蔗、柚子、黄麻等经济作物种子。不仅如此,他们还带来了一种娱乐性特别强的文化,这就是舞龙。

“檬垭乡正月十五舞龙的习俗起于清初,当时灾害连连,群众舞龙烧花,除魔祈福。” 已过耄耋之年的魏保生大爷曾是当地的舞龙者,他足足舞了60多年的龙。

檬垭地处高山,十年九旱,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一群身怀舞龙技艺、客居而来的拓荒者,一定会在一些特殊的节庆、时令舞龙,祈祷风调雨顺、仓满殷实。到清末,檬垭已是仪陇著名的舞龙之乡,形成了“七八岁孩子玩草龙,十五六岁少年耍小龙,青年壮年舞大龙”的盛景。

“我舞了大半辈子的龙,而且还舞的是龙头。”魏保生谈及自己的舞龙经历,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他回忆说,每当夜幕降临,舞龙就开始了,从上街头舞到下街尾,最后集聚在菜市场旁边的广场上,等待着观看舞龙烧花表演。七八里远的乡亲,都会早早的吃了晚饭,成群结队地到街上来看热闹,把整条街围得水泄不通。“随着密集的鞭炮声响起, 舞龙者双手高举龙身,快速地舞动着,人们在旁边的不断地烧烟花,把焰火冲向龙身和舞龙者,以此凸显热闹喜庆,意寓日子红红火火。”

当谈及檬垭舞龙的未来时,这位老艺人反倒有些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呐,好多不愿学这门技术,大都等不到正月十五就出门打工了,他们对这没多大兴趣……可惜我们老了,舞不动了哟……” 谈到此,魏保生的眼神有些暗淡,但很快又清亮起来:“前几年,县文化馆的干部来过,说我们檬垭的龙被列入了‘非遗’,他说的那些我也不太懂, 但他们来过问,说明国家还是关心这事的……我就不信,传承了300多年的好东西,会在我们手里断了根。”

灯席宴 既庆丰收又促和谐

在檬垭,与舞龙文化相连的是坝坝宴习俗,当地人叫“灯席宴”或者“吃灯席”。

舞龙烧花结束后,住在场镇的家家户户都把桌子、板凳搬到街上,从上街口的老粮站坝子到下街口的卫生院广场,一席接着一席,顺街而搭,有的积聚在某个宽阔的坝子。

“路灯通夜不关,加上沿街各户高挂的大红灯笼, 整个街道灯火通明。”魏保生回忆说,“一条街的邻居就是一家人,大家围桌而坐,各种腊菜、凉菜、炖菜一一上桌,举杯同庆。酒过三巡,还要互相串台, 相互敬酒,相互祝福。”近几年,菜品更丰富了,有的家庭还端上了干锅、汤锅之类的,来看舞龙烧花的游客也可到各家各户串台、喝酒,评说哪一家的菜更美味。

红红的灯笼下,美酒佳肴香气扑鼻,邻里关系融洽和睦。

“我们小时候一年到头最盼的就是元宵节,有看的、有吃的、还有好耍的。”刚过不惑之年的徐斌谈及元宵节的习俗时说,成年后一直在外打工,年味越来越淡了。这几年,我一定要等到元宵节吃了灯席,与亲友联络了感情才出门,这样的民俗文化,值得去体验、去珍惜、去传承。

“以往,家家户户将酒席摆在大街上, 为了邀亲朋好友举杯同庆丰收。” 魏保生老人介绍说,“清初时,该乡物质条件落后,每到丰收之时,你家出个菜,我家出个汤,大家聚在一起,热闹庆祝一下,顺便改善一下伙食。随着时代进步,物质生活的改善,‘吃灯席’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由最初的庆丰收逐渐演绎成联谊聚餐,旨在增进邻里感情,促进社会和谐。去年我家孙子、重孙都回来了,还邀请了一些客人, 一共坐了满满三桌,热闹得很。”老人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说,现在很多家庭都借吃灯席的机会家庭团圆,并招待重要客人,家里客人越多,人缘越好,往往就感觉越有面子。

“‘吃灯席’是图热闹喜庆、有意义的优良传统习俗。”魏保生感慨地说,现在随着社会的变迁,很多年轻人观念也变了, 他们更喜欢去大酒店、 高档餐厅招待客人。“那些地方哪有‘吃灯席’有档次哦!”

“无论是舞龙灯,还是‘吃灯席’,檬垭的这种民俗文化都值得去珍惜、去传承。”檬垭场镇社区党支部书记石建华告诉记者,每年元宵节,社区都会配合当地政府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希望将这种宝贵的遗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前不久,镇上有一场灯席,尽管夜已深,“吃灯席” 的群众依然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久久不愿散场。“灯席往往要吃到深夜12点。” 在现场的魏大爷告诉记者,舞龙烧花、敬酒吃菜的时间持续得越长, 幸福就会越长久。(记者 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