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该怎么保养?

学好数理化


这里所说的新老相机包括最新的数码相机以及上市几十年、上百年的老旧照相机们(见下图),它们的光学部分、橡胶部分、金属部分、皮腔饰皮、木壳机身等等都会发霉生锈,就连早年间的镀膜镜头也比现在的镜头更容易霉变和磨损......通常在我们收藏或者使用的各类新老相机中,尤以镜头霉变的危害性最大、最常见也最难控制,而一架“瞎了眼”的照相机只能当个闹心的摆设了。

  光学镜头渐进霉变的主要表现有:

  镜片表面出现不规则的灰雾;

  镜片表面出现不规则的丝状物;

  镜片表面出现散在的不规则灰白斑块;

  镜片表面出现由中心点向四周放射状爬出的“蜘蛛丝”;

  镜头筒内缘沿镜片边缘出现霉丝、霉斑;

  镜头内部的各层镜片、镜组出现灰雾、霉丝、霉斑;

  镜头内部胶合镜片的周边出现浸水样的小块霉变;

  镜头内部胶合镜片的周边形成环状浸水样的霉圈;

  镜头内外的光学镜片上爬满片状、丝状、蜘蛛形霉变;

  整个镜头的各组光学镜片呈现灰白色不透明状;

  整个镜头的各组光学镜片布满绒毛状霉丝 ......

  光学镜片出现霉变是很难杜绝的,可怕的是只要镜片出现了霉变就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尤其是从镜片边缘开始的霉变会很快蔓延到其它镜片、镜组,而且一般的擦霉手段也只是解决表面的局部问题,必须由专业店拆解整个镜头彻底清洗才能根治,可是非原厂拆装过的镜头又很难恢复原有的精度......因此对于已经发霉的或者知道是擦过霉变的高档镜头,如果日后不能由原厂彻底清洗并重装就不要买它。

  霉斑对画质的影响程度要看部位和面积的大小,通常面积不大、不多、不在中心部位的霉斑对画质影响不大,前镜片上的轻微划痕、磕碰等等也不会严重影响画质。倒是后镜片上的霉斑、霉点、划伤、磕碰等等危害更大,当使用小光圈时会在画面上形成斑点状的阴影,所以购买镜头时如果在后镜片上发现霉斑、划痕就不能要了。

  早期没镀膜的镜头受潮后会在镜片上留下一层淡淡的、均匀的灰雾,拆开镜片擦洗干净就行了不影响透光率,但是有些霉变严重的镜头连镜片表面都“毛了”也就没救了,因为霉变会形成数量和大小不同的凹坑对光路肯定有影响,因此霉变严重的镜头即使擦净了基本上也是废头。

  现代镀了多层膜的镜片如果只是腐蚀浅层镀膜,擦净后问题不大而且也没什么痕迹;如果是擦洗过的镜片上还留有擦不掉的瘢痕说明已经霉坏了镀膜层;要是霉变穿透了镀膜层到了光学玻璃部分,就会在镜片表面形成许多微小的凹坑,这些霉斑不擦不行肯定越来越严重,而擦洗时又会在这些凹坑里残留污物形成脏点清洗起来非常困难,这类严重霉变的镜头已经谈不上什么画质了。

有个现象要留心:

  我们在购买二手相机和镜头甚至包括新相机、新镜头时,应该首先了解该相机和镜头的来源地以及生产年代,比如是德国本土的?日本本土的?或者是东南亚组装的等等,这些地方的潮湿程度和库存时间会直接影响光学仪器的保存质量,如果发现镜片的光洁程度与镜头、机身的成色、生产年代以及来源地的保存条件不相符时,也就是“太干净了”您就要考虑是否擦过霉了......

  引起新老相机霉变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只要是在不通风的环境中,比如箱子、柜子、盒子、塑料袋甚至许多干燥箱里,湿度超过50%早晚肯定会发霉。

  相机装在摄影包里、相机套里、塑料袋里、各种皮包布包里等等,即便湿度不是很高也会因为不通风、微生物滋生等因素,最终导致相机的皮盒、木壳、饰皮、折叠皮腔、光学镜片等等多处发霉,本人就见过橡胶手柄上都长出白毛的新的数码单反相机。

  南方就不必多说了,北京地区到了7、8月份的雨季,只要下起雨来屋里的湿度都会超过70%有时还要更高,如果连续几个阴雨天湿度都能超过90%,那么箱子、柜子、摄影包里的相机要是不通风都有可能发霉,尤其是我们手里有霉变后擦净的镜头或者从南方、岛国买回来的库存相机和镜头,进入雨季都要格外留心了。

  本人曾经到天津(海滨城市)买过一架全新未开封的美能达XD-S胶片相机,库存了几年买时细看并无任何问题,回来后一直正常拍摄也没去过潮湿地区。可是仅仅一年后的几场连阴雨,放在摄影包里的镜头竟然从镜片边缘爬出来几处霉丝,仔细查看居然还是从胶合镜片的粘胶处爬进镜片之间的,也就是说这种霉变根本擦不掉还会继续“发扬光大”...... 呜呼!

  提示一点:

  夏天在户外闷热潮湿的天气下拍摄,相机内外会积存大量高温、高湿的空气,如果猛然进入到凉爽的空调房间里温差能达到二十多度,这时候也会在CCD或者CMOS上结露并最终形成水印,这种水印大都是圆形露珠状灰印也见过流水状的痕迹,不仅影响画质自己还擦不掉只能送到专修部去。因此不要挎着相机直接进入温度很低的空调环境,最好是别怕麻烦先把相机装到摄影包里再进屋,至少要等上半个小时之后再使用相机。

  特别提醒去海边度假的人们:

  当我们清晨赶去拍摄日出东方;阳光下留住冲浪的瞬间;傍晚在海边遛弯儿漫步;灯火中又伴着海风啖着海鲜......您的相机此时此刻可都是沐浴在咸咸的海风之中呀!

  回想一下,早晨拍日出时如果迎着海风多站一会儿,就会感到衣服是潮的、皮肤是粘的、眼镜是花的、相机也是粘糊糊的,甚至拍上一会儿UV镜上都会糊上一层粘粘的水膜......我在海边迎风拍摄日出景观,十多分钟就要擦拭一下UV镜,要知道这清凉的海风中可都饱含着大量盐分的!

  我在北戴河连续拍摄了一周时间,包括背带环在内相机上所有暴露的金属部分全都出现了锈斑 ......

  我自己随身使用的一只新买的镜头,在海边阳光下暴晒了两天后居然渗油糊住了光圈 ......

  我在海边见过一哥们儿背着俩相机在拍螃蟹,弯腰凑近时肩膀上挎着的那架相机一下子滑下来掉进海水里 ......

  我还看到几个小妞儿在和浪花合影,不想一个大浪打来人和相机都成了“落汤鸡”......

  海边拍摄保护措施:

  我们首先要养成挂背带、腕带的好习惯,而且不要在水边、沟边、山边等临空的地方摘镜头盖、安遮光罩、拧滤光镜、换镜头、换卡、换电池、装闪光灯等等,以防失手掉落甚至找不回来。

  在海边拍摄时相机一定要盖上一块毛巾、手绢等防晒、防浪花。

  每次拍片回来首先就是用湿毛巾擦相机,能卸掉和打开的部分如UV镜、镜头、电池盒、外置闪光灯、热靴盖、卡仓盖、电池仓盖、附加取景器等等都要打开或拿掉,目的是把边缘部分和渗进内部的水分擦净,总之犄角旮旯都要擦到否则露金属的部分都会生锈。

  能卸掉镜头的照相机注意镜头后座和机身接口上的镀金触点,要用干绒布或者眼镜布擦干净防止受潮和氧化失灵。

  打开空调使房间里的湿度低于70%,相机、镜头、摄影包等放在明面上摊开通风。

  如果照相机溅上大量海水甚至掉进海水里、脏水里,一定要马上取出电池和存储卡或者胶卷,立即用纯净水冲洗沾了海水、脏水的部分直到冲净——这时候的相机已经“不怕水”了!

  然后尽快回到屋里用空调或者电风扇彻底吹干(一般是12小时以上),这之前切记不要装上电池试拍,避免短路烧坏主板或者其它电路。泡过海水、脏水的相机和镜头最好别再使用,等到冲净、吹干后带回来送专修部维修。

  其实在海边、雨中、沙漠地区拍片,最好随机带着轻便的相机防水(防尘)罩、塑料袋、薄毛巾等随时保护相机。

数码相机更怕潮:

  现如今数码相机的电子电路和心脏部件如CCD、CMOS也会受潮,后果就是相机功能莫名其妙地失灵、电池莫名其妙地漏电、机身莫名其妙地发烫、取景器莫名奇妙地灰雾、画质也会莫名其妙地变差等等,有时在特殊情况下还会烧坏内部电路。本人曾在维修部里看到一架尼康D3x机身,问起故障现象竟然是“冒烟儿了”!原来是机主到东北拍雪景,忙碌一番之后就背着相机直接进到温暖湿润的室内随即又继续使用相机,结果因为机内结露造成电路短路引起主板“火灾”......保持通风干燥是数码相机更要注意的大问题。

  另外,东北地区也是相机霉变的高发区。

  通常在夏天的雨季大家还会留意通风晾干照相机等怕潮的物品,可是进入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季节人们就把相机、镜头入库了,而东北冬天的屋里其实是个高温、高湿、不通风的“恶劣环境”,看看漂亮的冰凌窗花就能想到屋里的湿度有多大了。本人了解过几位东北老哥家里的湿度都在70%以上,因为天气寒冷干燥家家都要关门闭户、烧水加湿,大多数家里很少刻意开窗通风相机也不常用,结果就是来年一看好多镜头都长毛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雅西卡公司停产了雅西卡124、124G系列的120双反相机,大量库存产品和残次品被国内人士廉价购入并囤积起来,当时带全包装的单机价格仅要600元左右甚至更低。十几年后正是这些被囤积起来的“全新相机”投放二手市场,单机价格一度翻到2000元以上,少数包装齐、品相好、没有霉变的单机有卖到3000多元的。然而我们也看到了更多纸盒、皮套、镜片不同程度霉变的124和124G,还有些测光电池没拿出来电池漏液把测光电路都腐蚀坏掉。

  本人拆修过几架外观很光鲜的124和124G相机(见下图),细看镜头内部都有不同程度的霉变,更有电池漏液从机身左下角的电池仓流出,顺着电线内芯一直渗流到机顶测光电眼部位,使得整个测光系统都报废了,估计这些124、124G是被横躺着存放的......上面说到的这些霉变、漏液相机都是来自东北地区!

东北的冬季在户外拍摄时环境非常寒冷和干燥,当我们回到室内特别是家居环境里时湿度却又很大温度也很高,冰凉的相机诈一进到屋里立马就会结露甚至流下水珠,这时候不仅机身外部有结露现象就连机内许多“透气儿”的地方也会结露、受潮,我们不妨想想一下数码相机的CCD、CMOS上会是什么状态吧!

  因此,从户外进到室内时最好预先就把相机放回摄影包里并且包严,或者至少要在相机外面包上一个不透气的塑料袋,这样室内的湿气就不会直接接触相机,需要等上1~2小时的时间待相机温度与室内温度差不多了,才可以拿出相机继续拍摄或者转图、擦拭、充电等等。

  强调一下:冬季户外拍摄时要把用过和没用过的电池都放到贴身内衣口袋里,刚进屋里时冰凉的电池切勿马上充电,几年前就有过在这种情况下把电池充爆的报道。

  保存新老相机最合理的环境应该是:

  相机、镜头裸放在通风或者能够经常通风的地方,防止落尘土;

  温度控制在20~30℃之间;

  湿度控制在30%~50%之间;

  避免和樟脑球放在一起,以防止胶卷或机内有机原件变性;

  避免放在有福尔马林气味的新家具里,道理同上;

  不能用酒精、稀料、汽油等有机溶剂擦洗相机,尤其是五棱镜、调焦屏、反光板、显示屏等有机玻璃部分,有些部件一擦就成“毛玻璃”或者龟裂、脱膜了;

  弄脏的相机、镜头先用湿毛巾擦净外周,缝隙里的脏污用名片纸之类的卡纸挑出来;

  沾上粉尘的相机要用小型吸尘器吸走不能用气球乱吹,否则会使粘在表面的灰尘进入到镜头和机身内部,甚至会直接吹到CCD/CMOS上。

  清洁外观后再用专业工具清洁镜片,镜片擦净就行不要过度清洁,否则也会损坏镀膜......

  长期存放不用的照相机一定要“裸存”,不能放在摄影包或者原包装盒里,就连照相机的皮套和镜头盖也都要摘掉,如果怕落土盖上个小毛巾就行。

网上见过不少相机收藏大家的收藏展示图片,他们有条件把数百架、数千架的各种古旧相机存放在专用的房间里,避光、恒温、恒湿、防尘等条件十分优越。但是一般玩儿家的百八十个新老相机往往都是随意码放的,我还见过把许多相机装箱推进床底下的......本人则是把收藏的老相机存放在老旧书柜里保持通风,再摆上一些书籍可以辅助吸潮还能利用空间(见上图)。有书籍的书柜里湿度比同房间的湿度要低10%左右,当然书柜里放个温、湿度计是必不可少的,记着一定要关上柜门尽量减少光照,带玻璃的柜门还要挂上深色挡光窗帘。存放在书柜里的照相器材要定时开门通风,单纯打开空调还不够还要用电风扇直吹换气,特别是在夏季雨水较多的时节,空调也无法保持30%~50%的湿度,用电风扇直吹使空气流动就非常必要了。

  总的来说南方地区最简单的排湿办法就是打开空调,相机数量不多时也可以放在干燥箱里,不过干燥箱的质量和使用问题很多,最好预先上网查查选购口碑好的。另外也可以在天气晴朗湿度合适的天气下,先通风干燥再用保鲜膜、塑料袋等密封相机和镜头,然后过些日子再选好天开封晾晒如此反复。

  防止相机霉变不是越干越好:

  北方地区的夏天比较好过排湿问题也好解决,倒是冬天非常干燥的气候对相机也有损害,当环境湿度长时间低于30%以下时,相机的饰皮、折叠皮腔、橡胶部分、甚至胶合镜片的胶合面等处都有开裂的可能,所以冬天防干燥也是在北方地区保存相机的难题。解决办法就是让房间里的湿度保持在30%~50%之间,太干燥了就使用加湿器或者在地上泼洒清水。如果不能长期保持合适的湿度,同样也可以在合适的湿度下用保鲜膜、塑料袋等密封相机和镜头,然后再定期开封通风做保养。本人在冬季塑封相机一般是在40%左右的湿度下进行并在一个月左右开封一次,通风保养2、3天后再封上没发现什么大问题。

  

相机通风保养的细节:

  相机保养除了一般的清洁外观外,照相机上所有能动的部位都要定期使用或扳动,比如光圈、快门、调焦环、变焦环、折叠皮腔、胶片相机的后盖也要打开,能卸掉的部件都要卸掉(见下图),在此方法下才能达到充分通风排湿、保持最佳状态。

  胶片相机的帘幕式快门分为前帘、后帘或者上帘、下帘,通常释放快门后总是前帘或者下帘长期卷在机身内部,这部分“不见天日”的帘幕往往也是最先霉变、变形的帘幕,所以在保养时要把相机快门上弦露出这部分帘幕(见上图红圈部位),通风晾晒过后再释放快门收藏。

  每次保养时都要把相机的各项功能使用一番,机械相机更要实拍每个挡位的光圈和快门以及调焦系统,否则日久不动都会生锈。电子测光、电子快门和有AF功能的相机一定要装上电池实拍实用,有内置闪光灯的要充电闪光,通电拍摄是保养电子相机必不可少的措施。

  所有长期闲置的相机、镜头都应该间隔3个月之内就保养一次。

特别注意:

  相机、镜头不能在阳光下暴晒通风,这样会使相机和镜头过早老化或损坏,尤其不能把镜头长时间朝向太阳,因为像卡片机、微单相机、徕卡旁轴相机等机型,它们的光路是通过镜头直接在焦平面或者CCD/CMOS上成像的,镜头朝向太阳会使阳光在快门帘幕或者CCD/CMOS上聚焦形成燃点,几秒钟就能造成CCD/CMOS永久性损坏(画面中心圆形渐变的影像模糊、影像变淡或变黑),也会使快门帘幕烧穿而且都无法修复。

  平时照相机也不要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开车外出更不要放在前后风挡玻璃下,否则阳光和眼光都会恶意关注它们!

  

粉尘是相机的天敌:

  粉尘是北方地区终年都无法避免的污染物,由于粉尘等有形物质的比重超过洁净空气,我们常能看到贴着地表的“贴地风”席卷而过,正是这种“贴地风”裹挟着大量杂物成为相机镜头的最大威胁,因此我们在户外更换镜头时不要将摄影包放在地上操作。

  可是并非只在飞沙走石的恶劣天气才会损坏相机,北京街头即便是在阳光明媚的无风天,挂上新买的镜头上街转悠一圈再看镜头里面:镜片之间肯定就会出现细小的黑点——镜头不是密封的,只要调焦,只要变焦,风箱效应就会把诸多粉尘抽进镜片之间,粉尘多了会直接损毁镜头,而附满各种微生物的粉尘就会沉淀、发酵、滋养、生发、成长......如果您不干涉,它就会在镜片之间长成霉菌森林。

  前些年我花九千多元买了一只刚上市的AF16~85变焦头,带到内蒙东胜去拍神华煤矿的画册,到达前后几天天气晴好拍了一些外景和夜景。然而就在第三天早晨整理器材时发现,新买的16~85变焦头的AF功能突然失灵了,改成手动调焦后调焦环又紧又涩根本没法使用,好在还带了备用的手动调焦头算是把任务完成了,这只新买的AF镜头只拍了470多张!

  送到专修部拆修,故障原因竟然是“被灰尘腻住”了!

  另外,清洁CCD还花了不少时间。

  回想那几天的拍摄过程,从沙丘、小区到井下、库房、厂区全貌、洗澡堂等等都拍过,有沙尘环境也有高湿环境,尤其是在拍夜景时透过车灯打出来的光柱,能够非常明显地看清白天根本看不到的浓密粉尘......!

  在此提醒各位:

  不要以为晴天朗日就一定是环境清新,去沙漠地带和植被少、风沙多的地区拍片,即使是在风和日丽的大晴天,也一定要带上防水(防尘)罩用来防尘!

  储存相机是否要取出电池:

  传统的纽扣电池、碱性电池、镍氢镍镉充电电池等等,只要是用过的都有可能漏液,虽然有些品牌加装了“防漏环”也不是绝对可靠,本人的闪光灯就被从厂家直购的“防漏环”电池漏液腐蚀了电极,因此使用这类电池的照相机、闪光灯等照材,平时用完后一定要把电池取出来。

  现在的数码相机上早就普及了锂电池,理论上讲锂电池不会漏液但是本人还真就见过漏液的锂电池,不过漏液、鼓包的锂电池大都是老旧、伪劣的电池,入库的相机为了安全还是取出来好。

  可是电池取出来后全电子化的胶片相机、数码相机又存在另一个问题:有些电子原器件不能长时间的断电,也就是不能在无电流状态下长期保存,否则会过早地出现原件老化、相机性能下降等现象。因此最好是装上半新不旧的锂电池保存,每当下降到1/3电量时就给电池充电,使相机内重要的电子元器件保持在微电流状态下减缓衰老,同时还要注意电池的状态,当电池电极触点上出现“白霜”时就要马上换掉。

 闪光灯的保存要诀:

  长时间不用的闪光灯和内装闪光灯的照相机,最长不要超过三个月就应该装上电池充、放电保养,但是闪光灯的保存方式一直有争议,而且多年来闪光灯要“放电保存”几乎成了共识,可是我们细想一下闪光灯的能量来源——放电电容......

  闪光灯的放电电容其实就是电解电容,电解电容内的电解液是一种膏状粘液,这种电解液长时间无电保存就会逐渐干涸,结果就是导致闪光灯的闪光指数(GN值)大幅下降,闪光灯的有效闪光距离也就大大降低了。因此本人依据实践经验和多渠道考证,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曾撰文专门提到过闪光灯的保存要诀,即:闪光灯一定要“充电保存”!

  本人“充电保存”的80年代至今大小十几只闪光灯,包括银燕、松下、尼康、佳能、美兹等品牌,闪光指数下降不多都能正常使用。

  闪光灯“充电保存”的具体方法:

  闪光灯要装上电力充足的电池,放电方式设在M挡位1:1全量放光,要在充电完成指示灯亮起后再等30秒以上然后放电,如此反复20次以上,这样能够明显激活电解电容的充、放电能力。本人有一只标称GN32的80年代国产子母闪光灯,曾因忘在柜子里2年多没动过,找出来后初试了一下闪光指数仅有GN20左右,之后按照上述方法反复充、放电30多次,再测试闪光指数已经恢复到GN27接近出厂时的实际指数(出厂实际指数GN30)。

  最后,等到充电完成指示灯再次亮起3分钟左右,关闭电源开关,取出电池存放闪光灯,不要放电!

  注:以上充、放电时间凭个人经验简述,仅供参考。

  您会说:我从来都不在意,相机也没出过问题......那是您老命好!

  照相机的保存是个细心活,有很多非常经典的老旧相机今天拿来拍摄、把玩儿、收藏都是好物件儿(下图),但是如何保养和收藏就要注意上述文字中提到的那些细节了。

  其实这架漂亮的方箱相机刚拿来时可没这么光鲜亮丽,看看它的取景窗里是什么?

  这是清理后的效果:

照相机存放的另一个问题:

  大家应该看到过,原包装的单反相机即使是带镜头的套机也大都是镜头、机身分开包装的,为什么镜头、机身要分开保存呢?这里面有个非常重要的保护意义——防止光圈收缩弹簧过早老化,避免弹簧弹力下降导致的光圈收缩不到位。

  单反相机为了保持取景器明亮便于取景和调焦,都把镜头光圈始终开在最大状态(早年间反光板不能自动复位的机型例外),但是我们把不同品牌的镜头摘离机身后再看光圈组,就会发现它们有的处于最小光圈状态也有的则是全开光圈(见下图),这时的光圈收缩弹簧都处于松弛状态。常见的单反相机镜头中,尼康、美能达、海鸥、爱克山泰、柯尼卡等品牌的镜头,离机时呈现最小光圈状态,佳能系列镜头则是处在最大光圈状态,M42螺口镜头的光圈状态要视不同品牌的机型而定。

  那些离机后光圈组收缩到最小光圈的镜头,如果长期装在机身上并保持最大光圈,那么机身上的光圈拨杆就会一直拉长光圈收缩弹簧,过不了几年就会出现由于弹簧被拉松使得光圈收缩无力,出现光圈无法收缩或者收缩不到位导致的曝光不准、不均匀等问题,此时只要拆开镜头后座把拉松的弹簧剪短一截再接上就行了(见下图中剪前、剪后对比)。

  因此,尼康等单反相机的镜头最好是离机保存。

  再有,除了光圈收缩弹簧疲劳的问题外,光圈叶片长期叠压收缩到镜筒边缘的缝隙里时,还会受到渗油的污染和粘连最终导致光圈叶片被粘死,拍摄时光圈也无法正常收放(见下图)这就需要擦洗光圈叶片了。

雾霾天出去拍片一定要注意防护相机,它比雨雪风沙天气更让人麻痹、让人忽视防尘问题,现在的数码AF镜头非常精密也非常娇嫩......

  下图是上周跑到陕西神木拍的神朔铁路,用5DIII+24-105套机爬到桥栏杆上拍的——ISO 800,F11,1/500秒。

  发这张图不是为了图片本身而是要特别说说那里的空气:

  黄土高原上即使是晴朗的蓝天白云并没有刮风,但是空气中仍然弥漫着淡淡的土腥味儿,夜里灯光下可见明显的、浓密的、漂浮的、无处不在粉尘,当我们变焦、调焦时就会把这些粉尘吸进镜头里和机身里,避免的办法最好是套上防雨罩否则只能是裸露拍摄再随时塞到大衣里包住。

  在这种条件下最先损坏的就是AF系统,冬天会发现调焦速度不稳或变慢,夏天有可能一夜之间就完全“腻住”手动调焦都转不动!

  因此,各位打算去西北采风的朋友们多做些预防工作。

  夏天到了,雨水来了,冰雹砸了,湿度满了......收藏老相机的咋办?

  有空调或有除湿机的打开,湿度控制在60%以下;

  没空调的经常用电扇直吹,空气流动就能减少霉变机会;

  电扇、空调、除湿机都没有的,晴好天气铺开通风,避免阳光直晒;

  不要把相机和镜头放在包里、箱子里、柜子里密闭;

  一旦人体感到潮湿闷热,那么机身、镜头、CMOS都有霉变的可能!

又到连阴天——进入6、7月份,全国范围的降雨、洪水、冰雹、龙卷风、山体滑坡等等灾害天气又开始了,前些天北京连阴雨我家里的湿度竟然接近百分之百了!

  据天气预报,北京等地下周又是高温、高湿的闷热天气,我们手里的各类照相器材又到了必须加倍呵护、严防受潮霉变的时候。

  注意:干燥箱可不是万能的!

  存放在干燥箱里的镜头等器材,即使湿度控制在40~50%的合理湿度之间,如果长时间不通风还是会导致镜头起雾或霉变的;如果温度较高比如在30°上下的环境中存放,还会导致镀膜起泡、脱落等意外损坏。我刚刚发现放在干燥箱里的两只尼康60年代老镜头,出现了一大片镀膜起泡现象,都废了!

  在眼下这种高温潮湿的环境中,必须把机身、镜头、皮套等怕潮的器材经常拿出来通风干燥,即使湿度无法降到40~50%也要用空调、电扇通风,如果湿度到了80%以上那就更要强力通风——用电扇大风吹之!

  大风吹拂之前的准备工作——拆开相机!

  每次吹风时间不短于3个小时!

  135相机能拆下来的零件都要拆开,以求充分通风。

  120相机不能拆卸的也要打开后盖、取景器盖等部位,大力吹风。

夏去秋来冬将至,补充一些内容供参考——

  这里特别说说干燥箱的使用问题:

  许多影友认为干燥箱是长期存放相机和镜头的最佳环境,把器材放进去后往往几个月也不打开一次,然而恰恰就是这个相对恒湿却不恒温也不通风的干燥箱里,成为霉菌滋生甚至镀膜损坏的最大问题!我们知道有温度、湿度和氧气就会有各种微生物的滋生,干燥箱里也不是绝对密闭的无氧环境,所以即便湿度不高如果不给干燥箱定时通风干燥流通新鲜空气,存放在内的相机和镜头早晚还是会发霉的。

  干燥箱还有一个更坑人的现象,就是当你把干燥箱放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比如室温30°以上时,不流通的空气加上较高温度竟然会使镜头镀膜起泡!本人有一批上世纪60年代前后的尼康单反镜头存放在干燥箱里,平时也常打开通风干燥多年来都没问题,只是近几个月因为环境湿度太大没再打开通风,恰好这段时间屋里的温度大都在30~37°上下,前些天打开干燥箱通风时忽然发现好几只镜头都出现了不同密度、不同大小的鼓包气泡密密麻麻的布满镜片,主要集中在前镜片上直观就像均匀布满了一层油点子,咨询了许多人都说这和当年的镀膜工艺有关......因此,在干燥箱里保存器材不仅要注意湿度和通风,更要小心密闭的高温环境对相机、镜头的影响。

  深秋了,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温度、湿度都降了下来,现在是给各种照相器材通风保养的好时机,开始晒相机啦 ......

  各位,看春晚、吃饺子别怠慢了犄角旮旯里的老相机们,环境湿度不要超过60%,要经常通风,我放在干燥箱里已经捂坏好几个老镜头了......

  又到夏季,各地雨水大增潮气弥漫......新老相机都要注意通风防潮了。


色影无忌


如今,摄影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乐趣,为了记载下岁月的足迹,很多家庭都会购置一台数码相机,不过除了使用,相机的保养你做到位了吗?为了能让大家使用相机的过程中更能爱护相机,笔者搜集了几点相机的保养小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为重型镜头购买脚架环

  在使用重型长焦镜头拍摄时,应把三脚架的一个撑脚摆放在镜头的下侧,这样,即使出现三脚架倾翻,也不容易直接砸碎镜头。同时,最好为重量超过相机的镜头准备一个专用脚架环,然后将三脚架云台直接与镜头脚架环连接,这样可以平衡相机卡口所受到的力,避免相机卡口或镜头后部因受力过大而断裂。

  确定快装板在相机或镜头脚架环上锁紧,如果两部相机共用一个三脚架或相机与长焦头共用三脚架,最好在每台相机或镜头脚架环上都安装一块快装板并锁紧。这样不但在更换相机或镜头时速度要快很多,也减少了快装板和相机螺丝孔的磨损,更避免了频繁更换快装板而造成的因快装板可能未装牢导致的相机或镜头跌落。

  二:冬天更换镜头不要哈气

  在寒冷户外更换镜头时,应防止口鼻哈出的热气在反光板上结霜、凝霜。所以换镜头时不要让自己的嘴和鼻子与相机过近的亲密接触。如果有条件,取景器目镜上还应加装防雾眼罩,防止额头和眼睛的汗水让目镜结露影响取景。

  此外,剧烈的温差会引起相机结露,而这就有可能导致镜头和相机的电子部件短路,还有可能诱发镜头镜片产生霉菌。冬季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室内,或在夏季 从空调室内走到潮热的室外,都有可能产生结露问题。应先用塑料袋将相机严密包裹,或装在摄影包内携带,直到过一段时间包内外温度相同后再使用。冬季干燥的 环境下不要用手去触摸相机和镜头的外露触点(如热靴插座、手柄触点、快门线接口、PC同步端子等),避免静电击穿电路。

  三:清洁镜头禁忌

  不要用嘴直接吹镜头。直接吹镜头的结果不是把一只狗头吹成牛头,而只会让唾液腐蚀掉镜头的镀膜,也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镜片,皮肤上的汗水和油脂同样对镀膜没有好处,更不要用卫生纸擦镜片,那样镜片会变成大花脸。

  拆修过的镜头一般多少都会对镜头的光学素质、对焦精度产生一定影像。因此,如果镜头上有了霉点或灰尘,只要不影响成像,不要急于修理。在拍摄过程中,如果镜头沾上指纹、油污,也不要用镜头纸或麂皮干擦,这样容易损伤镜头。


天极网


在相机的使用过程中,许多摄影爱好者都忽视了相机的维护和保养,仅仅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日常的清洁。其实,相机的使用过程中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保养方法。在使用中,不注意相机保养不仅会减少相机的使用寿命,同时还会影响相机拍照的效果。


一、把相机放在包里 首先,你需要一个结实、好用的摄影包来装相机、数码存储卡、电池套件,再奢侈一些还需要辅助镜头或小型便携式三角架。 摄影包的领先厂商如Tamrac、Lowepro和Domke使用高质量的原材料,更好的防震保护和极佳的背带和金属硬件。这些装置都已减小了尺寸,更适合于放置数码相机。 显示大图



■保持相机干净 镜头上的污渍会严重降低图像质量,出现斑点或减弱图像对比度。而手指碰到镜头,这是不可避免的,灰尘和沙砾也会落到光学装置上。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对相机进行清洗的原因。清洗工具非常简单:镜头纸或是带有纤维布的精细工具、镜头刷和清洗套装。千万别用硬纸、纸巾或餐巾纸来清洗镜头。这些产品都包含有剐擦性的木质纸浆,会严重损害相机镜头上的易碎涂层。

三、冷热天气也会影响相机。如果相机原来在空调房间,而后马上放在一个较热、潮湿的环境下,镜头和取景器上都会有雾点出现。这时需要用合适的薄纸或布来清洗。如果你带着相机从寒冷、干燥的室外进入室内,最好先把相机放在包里面预热一下,然后再拿出放在屋子里。并且要小心镜头,看它是不是“出汗”了,如果出汗了要立即擦干净。



四、在相机使用之后,一定要将焦距调回无限远位置,这样镜头才能最大限度收缩回谨慎。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保存。

五、相机在使用之后,要松开快门和自拍机的弹簧,避免机械性能在长时间使用中受到影响。尽量少使用电动马达进行连续摄影。


六、保证相机的按早,防止霉菌的产生。在冬季,如果将相机带入温暖的室内镜头上产生一层小水珠,切勿用纸巾擦拭,应该让其自由会发。更不能靠近火炉进行烘烤。


毒舌小小白


还真是第一次回答关于相机保养的问题。

玩摄影有些日子了,跟大家交流下如何“善待”咱们的相机,其实也包括镜头!

其实我们在购买摄影包的时候,一些关键词已经很明确地批出了相机保养的几个方面:防尘、防潮、防摔、防盗!摄影包的防盗一般是指的开口方向,让小偷不容易下手,这个就不说了。

防尘

防尘的重点,不只是相机表面,主要是卡口和反光板位置。防尘,一是存放,不用时,要及时放入摄影包;二是尽量不要在大风天气里使用,即使使用,用后一定要及时清理,但在大风天气里一定不要换镜头;三是在海滩、沙漠等地方使用相机时,更换镜头要背风且卡口向下,回家后也要及时清理。在任何时候清理相机,要保证毛刷、“皮老虎”的干净。


防潮

防潮包括防水。像南方潮湿气候,最好有干燥箱或干燥剂,特别是长时间不用的相机,一定要放干燥箱,不然很容易发霉甚至长毛!雨天、水边,没有万无一失的措施,就不要冒险了,否则会得不偿失。至于防潮,我还要给大家提一个关键的醒,哈:现在进屋都是空调,有的还调的很低,用相机的同学可以注意了,由于室内部较大的温差,很容易在相机和镜头上结霜,所以从空调房里出来前,一定把相机装包里或用其它东西包一下,出来后等没有温差了再拿出来用。还有就是,长时间不用的相机,一定要经常拿出来给它放放风,就是瞎按,也得咔嚓咔嚓快门,还有电池,长时间不充放电,小心报废了,哈。

我的相机在小雨中拍荷花的防雨措施,哈哈哈。

防摔

这个简单了,注意安全,别嗑着碰着就行。对于拿相机,我十分不建议挂脖子或单肩挂,这样很容易相同“受伤”,比如挂脖子上,一低头,相机就出去了,比如挂单肩,容易滑等。

最好的办法是缠在手腕上或者直接买个腕带,这样更保险些。


南方之南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机作为专业拍摄工具,是摄影师的重要“武器”:

相机是一种精密的光学设备,在数码时代,除了复杂的光路组件,相机内部还有许多电路板和控制IC,保养要求比胶片时代要更加复杂:

目前数码相机已基本普及,小k以数码单反为例,谈一谈器材的保养要点:

一、防水(防潮)

对于数码单反,最重要的就是防水防潮。如果机器在通电状态下不慎泡水,轻则部分功能失灵,重则报废:

在日常保养上要注意两点:

1、雨天等环境下拍摄要做好防水措施,如果是正式摄影任务,最好配备专门的防水设备:

如果没有防水罩,可以用密封袋简单DIY,但拍摄结束后最好进行干燥处理,防止湿气侵入:

2、日常闲置时放入干燥柜或干燥箱,确保湿度适宜

有条件可以使用电子干燥柜,可以自行设定湿度值:

器材较少也可以DIY,一个乐扣盒子、一瓶硅胶干燥剂、一个湿度表即可:

二、防磕碰

第二个要点就是防磕碰:

1、使用防护性足够的相机包来携带器材

2、器材使用时要确保稳固

单反器材较重,使用时要小心持握,避免跌落。利用好相机背带,挂在脖子上或者缠在手上,可以减少器材磕碰风险。市场上也有很多专业的相机背带或背夹,可以自行选购:

最后,闲置时要放入干燥箱,并将干燥箱放置在稳固地点。

三、防尘(沙土)

现在极端天气多,如果室外拍摄遇到沙尘暴等情况,一定要做好相机防护,避免沙尘侵入:

还有一种情况是海边拍摄(-小-k-),如果接触到海沙,也要注意防护。如果机身粘上了海沙,一定要使用工具及时清理,避免影响机器性能(-摄.影-):

四、定期护理

对于频繁拍摄的朋友,机器应该定期护理,特别是卡口、反光板、主要功能按钮、取景器等重点部位,要确保清洁无尘,工作正常:

爱摄影、爱生活,致力于打造最有价值的摄影自媒体。欢迎您关注“小k印像”,了解更多摄影常识和技巧,共同学习提高!


小k印像


您好,很高兴有机会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您选择的是单反相机,那么相机的保养尤为必要。对职业摄影师而言,保养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因为对他们而言,器材是吃摄影这碗饭的饭碗,保持正常的性能非常关键。

除了相机,其实镜头更是保养的重点对象。

今天就把您的问题冒昧地扩展一下,谈谈相机和镜头的保养。

一、防潮

相机和镜头是精密的光电仪器。除了外力损伤,最怕的就是水汽浸入。

水汽浸入不仅会导致相机和镜头电路受损,还会造成细菌滋生或发霉,对镜头镀膜等部位产生致命影响。如果进水严重且没有及时处理,最后可能导致器材光学性能异常,甚至报废。

那么在器材存放上是不是越干燥就越好呢。答案是不。相机和镜头中都有很多机械结构,需要在润滑油的作用下才能顺畅运转,比如镜头马达,机身快门帘、反光板机械装置等。



如果湿度太小,这些机械结构中的润滑脂会较快干涸,导致机身或镜头相应功能出现故障,甚至失灵。

一般摄影器材最佳的存放湿度大约在40%左右,当然前后浮动一些都没有太大问题。专业的方法是购置干燥箱,湿度可以自由控制,还可以设定控制范围。

对于一般爱好者而言,也可以选择乐扣保鲜盒+干燥剂+湿度表自制干燥箱,效果是一样的。只是如果长期不使用,要定时查看湿度数值,避免器材受损。



二、防沙土等细小颗粒物

遇到大风扬沙天气或者接触海砂,都有可能使相机接缝处、反光镜箱、甚至镜头内部进去小沙粒。这对器材的危害非常大,不光可能产生划痕,还可能导致关键组件损伤,甚至意外失灵。






三、关键部位定期清洁维护

如反光镜箱、镜头及机身卡口、镜头前端镜片或滤镜等都应该定期清洁维护。





以反光镜箱为例,由于单反经常更换镜头,反光镜箱甚至感光器都有可能落尘,但是除非有专业的工具和手法,一般情况下不建议普通爱好者直接清理感光元件,轻则越清理越脏,重则产生划痕等物理损伤。这点切记切记。




风险最小的处理方法就是机身除尘。一般机身都有这个功能。如果机身除尘后还不能解决问题,而且确实在具备专业工具和技术的前提下,再将机身反光板升起进行清理。


四、遇到恶劣天气等突发情况,形成及时处理和保养的好习惯

外出拍摄时,遇到大风扬沙、长时间降雨、海水浸入等特殊情况,拍摄结束后都要及时清理和保养,这才是最重要的使用习惯。

切记器材就是你的金刚钻,要保护好器材才能出作品。

以上回答属个人经验,仅供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了解更多摄影常识和技巧,欢迎您关注,共同学习进步👍


凡客视语


相机是精密仪器,特别是单反机。首先外出拍照时要特别注意安全保护,避免掽撞,防风沙防雨雪。镜头要加防护镜,不拍时都要注意加盖镜头盖。每次外拍回来都要做清洁护理工作。相机与电池分别存放,要备有软毛刷吹气球,镜头和机身内部要用气吹清理灰尘,保持内部清洁。用软毛剧清理外部,细部要认真对待,毕竟是银子买来的东西。不用时也不可乎视保养,相机要存放于干燥通风透气的地方,空气潮湿对相机伤害极大。镜头如果出现莓斑哪可就掉得大。友情提醒注意,温差对相机也存损害,寒冷的冬季从室内到室外,或从室外进到室内时的大温差,一定要加强对相机的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