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来的孩子与娇生惯养的孩子有什么区别?

沈春阳粉丝团


孩子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每个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是持不同的方式。那么,打出来的孩子与娇生惯养的孩子有什么区别?



1、打出来的孩子脾气坏、性格孤僻、难相处。

打出来的孩子性格一般很内向,很自卑,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由于经常受到父母的打骂,性格比较沉闷,但一旦有一个爆发点出来后,就会很难灭火。打出来的孩子,要么个性叛逆的,要么唯唯诺诺。孩子稍有不对,便非打即骂,使孩子形成了唯唯诺诺的个性,从而胆小怕事。要么就模仿父母的打骂,对于事情的处理就是用暴力解决问题。时间久了,就会变的肆意妄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与教导,严重的甚至可能会犯罪。



2、娇生惯养的孩子自私、独立性差、不懂的感恩。

因为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孩子会觉得一切都是理应得到的,不会心存感恩,更不会去对他人表示感谢。很容易导致了他们无法适应社会的节奏、融入社会的文化中。

他们十几年如一日的适应了父母对于自己的浇灌,从心底里就认为父母对自己这样好就是理所应当的,所以,他们大部分都是自私的、独立性差、不懂的感恩的。



总之,我觉得父母应该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 : 父母既要树立权威和规则,又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爱与规则同在,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更健康,更独立,更自信,更能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更多问题欢迎关注交流,成长路上我们一起前行!


许悠然


这两种类型的孩子日后最大的区别在于与别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关系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是一个人一生都要处理的问题。关系也反应了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



打出来的孩子,在自己父母身上学会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是“打”,内化而成的对自己的认识很有可能是我是不被爱,或不值得被爱的。所以,Ta认为外部世界是充满威胁和敌意的,从而体验到强烈的不安全感。只有从力量上胜过对方,或者是屈从于对方才能让自己安全。

“打”这件事究竟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具体要看父母打孩子的严重程度,还有就是为何打孩子,再着是父母双方对待“打”孩子这件事情的态度是达成一致,还是形成了矛盾态度等等。除了打这件事情本身外,这些都是影响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再来看看娇生惯养出来的孩子,可能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类小孩会很霸道,其实,抗挫折能力差才是这类儿童的问题。

这类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到了很多爱,也具备爱人的能力。但在生活中,Ta们很可能无法忍受任何的批评,甚至对于别人善意的提醒不仅无法接纳,还会非常气氛,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否定和不认可。当然,处了教养方式以外,其他因素对个体人格的形成也具有很强的影响。



当然,家长们也不必过于忧虑。如果你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体验到家人是好的,自己是好的,那么偶尔的打骂并不会造成多大影响。同样,如果你的娇纵非常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也不会有多大问题。总之,凡事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不倒翁小姐


“温柔的父母发现从事‘强硬的爱’越来越难,因为家里的孩子越来越少,他们没有动力去维护作为纪律约束者的声誉,”说到养育,人们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不仅仅是一套规则;养育照顾者的方式反映了他们是谁、他们的文化和他们的价值体系。重要的是父母能够适应他们的养育方式,以整合其他风格的最佳实践。

本文将着重讨论两种风格:专制和权威。这也就是我们题目中所提到的“打出来的”孩子和“娇生惯养”的孩子的区别。

独裁父母教养方式。

使用独裁的父母教养方式阻碍了孩子在家庭系统中表达他们想要和需要的能力,并阻碍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关于某些规则和期望的原因的交流。当父母实行一种权威的父母教养方式时,家庭是在我所谓的“封闭系统”下运作的,这意味着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讨论、选择、替代或谈判的余地。使用独裁式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通过实施诸如羞辱、放弃爱、或任意惩罚等技巧,发出“因为我说过”孩子必须与父母合作的信息。

独裁的父母教养方式可以让孩子在短期内顺从。

然而,孩子们不会感到家庭里有一种“民主”。因此,他们可能会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顺从。此外,孩子们会感觉到他们的感情不重要,这会让他们感到无力。

独裁的父母教养方式为儿童创造了一种压迫性的生活环境。

压抑的环境阻止孩子们茁壮成长。为了让孩子茁壮成长,父母需要创造一个基于温暖的环境,让孩子学会自我调节。

孩子们也需要学习自律,他们从爱的角度内化极限来学习自律,而不是没有同理心的限制他们。

独裁的父母教养方式会在孩子身上产生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这阻止了建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信任所必需的情感纽带,即他们的身体和情感需求将得到满足。因此,儿童更容易受到低自尊、抑郁和焦虑的伤害,这些是青少年中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选择独裁式养育方式的父母很可能不会像孩子一样牢固地依恋自己,这增加了把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传给孩子的机会。

而权威的父母教养方式。在四种主要且广为人知的父母教养方式中,研究表明,权威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最大是另外两种风格。

权威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情感需求作出反应,同时设定界限和界限。

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表明,当父母具有权威性和参与性时,孩子会在他们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并与父母形成牢固的依恋,这种情感纽带允许孩子相信他们的身体和情感需求将得到满足。


当选择与责任之间有平衡时,孩子们会感到一种赋权。权威的父母期望他们的孩子达到高标准,同时也愿意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理智和灵活。权威的父母允许孩子在他们的生活中有发言权,孩子们知道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需求是开放的和敏感的。因此,孩子们有机会学习如何谈判,变得自力更生,实现学业成就,发展自律,接受社会,并增加自尊。

如果孩子不具备这些机会,他们会产生怨恨并表现出他们的感情,这可能会导致行为问题,并增加青少年犯罪和吸毒的几率。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赵小明心理团队



这两种类型孩子的对比,其实是两种家庭教育方式结果的对比。


第一类:

“打出来”的孩子的父母是权威型父母,父母地位处于家庭的高位,孩子处于低位。父母要求孩子服从自己的要求,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以暴力解决问题,自己却不善于进行反思和成长。


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出现反抗行为的可能性非常大,这个时候父母面对人高马大、外形与成人无异的孩子也知道不能打了,但是他们这时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影响孩子,该怎么和孩子沟通了。


最大的问题是,“被打大”的孩子长大之后,可能会容易遇到亲密关系之间沟通的困难,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学会以深度语言交流的方式去影响别人,也会习惯性的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对自己的孩子甚至伴侣动粗。


第二类:

父母处于低位,孩子处于家庭的高位。父母某种程度上过度满足孩子的需求,重视孩子的情绪和满足感,对孩子的要求低于孩子可以或者需要完成的程度。


这种孩子的安全感是比较充足的,相信父母非常爱自己。但是很可能对别人的需求不够敏感,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在家庭以外的环境中与人相处的时候,对别人有过高的要求或依赖心理。


教养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单纯地从这个孩子是打出来的、还是娇生惯养出来的角度思考,我觉得根本没有办法去参考,你因为什么打这个孩子?你为什么娇生惯养这个孩子?我只能说这两种教养方式都是非常不可取的。



所以用这两种方式培养起来的孩子,我认为他们内心当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失。遵循每个孩子的成长规律、科学育儿才是王道!


超级育儿师兰海


这个问题我拿我老公和我举例子,再好不过,我老公就是被打出来的孩子,然而我就是被娇生惯养的孩子。

一、先说我老公,一位被打出来的孩子。

选择我老公肯定有他的优点,譬如勤奋,我俩的学历相当,但他在我们结婚这六年每天都保持看书的好习惯,我看书的目的性明显就比他强,譬如有了孩子就买了一堆育儿书看,他则不然,他这种勤奋是“后天养成的”,据我婆婆说,在我老公小时候她去上班,我老公在家背北国的小草,等她下班,如果没有被下来,就会挨打。

最夸张的时候,我婆婆把棍子打折了,当然战国显著,我老公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然而,他的自律能力远远不行,胆子小,不自信,缺乏自主安排能力。

二、说说我这个被娇生惯养的孩子

因为我身体弱,从小到大不仅父母惯着我,连老师都惯着我。

这是前段时间,单位要求发起的,但都是我真实感言,所以从小到大我比一般人自制,自觉,我记得有人问我妈咋教育的我,学习那么好,我妈想了想说-她挺自觉的,我没管。但是我也有弱点,比如目的性太强,懒散,一言不合就大吵。

三、我对孩子的希望

很多人问我会不会打孩子,我想应该会打,但是只是品格不好的时候会打,其余时间我给他自主空间。

但有一点我是坚持的,你一定要让孩子感知到你爱他。


幸福妈妈的秘密


我有个小学一个同学,姓王,住在我家隔壁,以下就以隔壁小王称呼他,小王是一个单亲家庭,母亲因为难缠去世,所以从小小王就跟父亲相依为命。

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小王父亲到处奔波,疏于了对小王的家庭教育,按理说这样一个家庭里小王应该很早懂事,可是小王的父亲脾气很暴躁,每次小王调皮,小王的父亲做法简单粗暴,那就是一顿打,也许小王是遗传了父亲的性格,很顽皮顽劣,总是经常犯错,因此他父亲也经常打他,可以说从小学到初中,没有哪一天小王不被他父亲打。

上了初中以后因为住校的原因,只有周末回去以后偶尔犯错了才被打。后来在初三的时候,因为一次和同学闹矛盾,不知道是不是引起了小王被打的过往,小王一怒之下直接把同学捅死了,这件事当时在我们那里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后来小王就进了少年劳改所。

下面是我另外一个同学,这个同学是高中时代的同学,而且这位同学学习成绩非常好,可是后来发生的事却让人难以想象。

以下我称这位同学小宋,小宋据了解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里面,父母也算是高干了,因为小宋从小学习成绩就好,父母可以说对他是百依百顺,非常宠他,而且因为家庭条件很好,因此从小没有干过活,也衣食无忧,随着学业的高升,学习成绩越来越好,父母更是宠他,重来不让他干活,只要他好好学习。

我记得在高二的时候,又一次出去春游,那次是农村里体验生活,在农村里当然什么都要自己来做,包括摘菜做饭等,可小宋因为从小习惯了锦衣生活,完全是什么事都不干,吃做在那里等吃,可同学中有农村来的,特别看不惯这样的“懒人”,便说了几句,结果小宋当时就不高兴了,把这位同学打了,因为当时这件事后来闹的很大,虽然小宋的成绩名列年级前茅,最后依然被开除了。

所以打大的孩子和娇生惯养的孩子有什么区别呢?

我认为打大的孩子心理不健全,娇生惯养的孩子自我为中心。都是一种极端教育,最容易导致孩子出事儿,而且现在在大多数出事儿的孩子当中,这2类占绝大比例,因此对于这2类教育是不可取的,而是要从小理性的培养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父母也要不断学习和进步,这样也能使孩子得到帮助。

最后欢迎大家留言说说看法!


不正经粑麻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一张白纸,是家长引导孩子在这张白纸上作画,孩子行为的好坏,都是受父母的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建立也都是在父母的指引下逐渐形成的,若父母没有做出正确的教育,很容易让孩子形成畸形的性格,甚至走向毁灭。

打出来的孩子,又可以说是惩罚出来的孩子,严厉的家长给孩子制定了规矩,而且要求必须去遵守它,一旦犯错误就会受到惩罚。这个可能是父母惯用的手段,因为它可以在短期之内见到成效,孩子不在闹了、孩子乖了,殊不知孩子可能将某种不愉快的情绪压抑到潜意识里。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认为,惩罚孩子会带来四个后果:

愤恨:我不喜欢我的爸爸妈妈了,我不能相信他们

报复:虽然他们这次惩罚我了,他们赢了,下次我一定还回去

反叛:他们让我干什么,我非要按照相反的做

退缩:我偷偷的去做或者我真的很没用,我不行

对于长期的教育效应来说,惩罚和打骂是一种无效的手段,孩子可能在表面上顺从,从而激发出不同的性格,也可能就此顺从,失去了对于自己的价值认同感,从而变得自卑。

对于骄纵出来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不健康的相互依赖,从不会主动的去做什么事情,很难形成主见的意识,人际交往以及判断能力等都会很差,最重要的是缺乏责任感,事事依赖他人,也可能形成自卑或者自大的性格。

打出来的孩子和娇生惯养的孩子,都是在教育上出现的两个极端的结果,长期的角度去看,都不会产生成效,反而让孩子丧失了应该具有的能力。正面管教是一种处在两者之间的教育方式,是以相互尊重为基础的,通过和善而坚定的方法去做,培养孩子的各项人生能力。有需要的家长推荐看一下《正面管教》这本书,我想会受到一些启发的。


心理学充电时间


这个问题入选了“家庭教育、教育、心理、育儿、生活”这几个话题,那么必然就与这些点相关,我来说说以我的学识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家庭教育&育儿&生活

所谓家庭教育,就是孩子从其家庭成长环境中受影响而形成最初的思维个性模式。孩子就如一张白纸的时候,进入家庭的染缸,这时候是最容易塑造的时期。一个打出来的孩子大部分必然缺乏安全感,不够自信,做事缺爱主动性,形成了一定的生活习惯,因为已经习惯外界的鞭策,一旦外界对其没有紧迫感,自然就松懈了。一个娇生惯养的孩子,如果家庭教育是无底线的娇生惯养,没家教修养,父母就养一辈子吧!如果是有一定的原则,良好的家教修养上娇生惯养,这样的孩子大部分有爱心有安全感,自信自主,因为她的一切合理要求都会被关爱被尊重,自主选择,并懂得要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言传身教合理的爱,而非打打骂骂强制的爱或无底线肆意的爱。

第二、教育

上面已经说了家庭教育,这里的教育应该就属于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主要就是以学校为主所接受的教育,严师出高徒,千年古语肯定有一定道理,个人认为此处的“严”非“打”的意思,老师可以严厉惩罚学生,但惩罚肯定不是让老师“打”孩子。一个被老师打的孩子要么被动性学习(也不一定能学好),要么厌学,几乎没有学生是打出来的高考状元,反而是受老师关爱的学生成绩越好,我记得读书的时候就流行家长给老师送礼请吃饭,为了让老师多关爱照顾一下自己的孩子(我严厉的老爸就这么做了😄️),这样被老师“娇生惯养”学生大部分真的对学习有帮助。

第三、心理

以上两点的说明,与心理也是息息相关的,言行就是心理活动的呈现。这里我想补充说明一下除了以上两点中说到的一般普遍性的特殊情况。人的心理是一个很奇妙神奇的活动,有些人越打压,他们越积极往上走,而且能成为人上人,这类人就是特殊情况,这也和他们与生俱来的个性有关,实际生活中还是极少数。因为我学心理咨询师,学习了一些相关的心理技能,比如如何了解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特性,我研究了自己的孩子,他就不适合打压,而是需要我温和以待,他就很容易接受我的教导。有个成语是因材施教,我们陪育孩子一定需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个性,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实施正确有效的教导。

打出来的孩子和娇生惯养的孩子这两种方式虽然有区别,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更重要的是我想对所有的父母说:孩子如白纸来到你们的身边,没有任何问题,孩子所谓的问题都来源于父母,所以不要纠结哪种教导方式,多反思反省自身,多了解关爱孩子,希望每一个家庭都充满欢声笑语,安康幸福!!!

感恩遇见,感谢欢喜,家有一宝三岁八月,一路陪育不断学习,与其一起成长,愿能尽自己微薄之力帮助到需要帮助的家庭。关爱家庭,关爱小儿健康成长的一定要关注我,除了育儿,不定期还会分享小儿推拿保健。



安敬Winy


打出来的孩子,要么以后属于特别叛逆的,要么就是唯唯诺诺的。孩子经常被打,一般有两种原因,一个是孩子本身比较淘气,这种孩子本身就叛逆,再加上父母以打骂的方式来应对,会使得孩子更加肆意妄为,也不太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但很有自己的主见,好胜心强。另一种是父母对孩子过于严苛,总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这类孩子长大后自己没有主见,胆小怕事,性格以唯唯诺诺居多,大多难成大器。

娇生惯养的孩子,日后性格以傲慢居多,不懂礼节、不懂谦让,不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私,任性。但是这类孩子平常显得比较自信(过了可能就会比较自大),比较开朗,但难以承受困难和压力的挑战。当然,因为生活环境,所受教育,父母性格等的不同,孩子的性格也不尽相同。

在我从事教育行业近10年的经历来说,这两种教育方式,都难以教导出品学兼优的孩子,孩子也难以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足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尤其是现在,打骂孩子最后的结果与预想往往是背道而驰,我建议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家长要多引导,以长者兼朋友的心态和孩子相处,除非非常大的原则性问题,不然最好不要打孩子。

我的公众号“哈佛教育专家”有很多关于孩子教育的文章,感兴趣的可以关注,这里我也说一下吧,因为我觉得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家庭最重大的事情之一。我自己也有两个孩子,他们有时候也很淘气,比如说把玩具扔得满屋都是,比如说哥哥有的,妹妹也要,哥哥有的作业也不会做。这个时候,我并不会打骂他们,玩具扔得满屋都是,和孩子一起慢慢的收拾起来就好了啊,哥哥作业不会写,我就让他自己先想啊,实在不会就给点提示,或者教他方法,或者用工具和他一起去寻找答案。比如说上次我带哥哥去西班牙,妹妹也很想去,一直不开心,跟我闹脾气,我就很耐心的跟她解释,告诉她妈妈爱她跟哥哥一样多,但是这次不能带她去,因为她还小,等她再长大一点了,我就带她和哥哥一起去,并承诺会给她带礼物,拍好看的照片给她看。耐心跟她解释后,虽然她还是很不开心,可也不至于再胡闹,而且她也不会太委屈,因为她可以确定妈妈不带她去是因为别的原因,而不是她不好,或者不爱她。

明确告诉孩子,爸妈很爱他们,这一点很重要,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要把自己的爱说出来,让孩子感受到。此外,多给孩子们一点耐心,缓缓引导他们,比直接对他们发脾气或者放任不管要有效得多。


曾敏敏老师


我来举例,我们家三个孩子,我被打的最多,而我弟弟就是一个娇滴滴的男娃娃。

首先不否认我家重男轻女,我妈妈第一个生的是女儿也就是我,第二个是我妹妹,第三个是我弟弟。

我从小不知道被打过多少次,说的严重点,就是扫地没有把砖缝扫干净都要挨打。我那时都觉得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弟弟和我不同,他只要一哭闹就会有人买玩具哄他,按爸爸说的男人不需要学会做家务。

这样子环境下成长的我,好胜心特别强,而且做事也有强迫症,必须做到最好。

小时候因为年纪小,常常不理解父母的话,有的时候他们说的快了,我都没有听见,结果该做的没有做好,接下来就是一个大耳瓜子,我还不能哭,哭了就是混合双打,导致我现在听力特别好,别人说话的时候我都会努力去听,然后脑子里快速运转该怎么去做。

而弟弟听不明白,我爸爸就会让我再告诉弟弟一边,你都不知道我那时心里有多大的阴影。



其实,我感谢我的父母,在生活中我遇到不
开心的事情,或者再大的难事我都会学会自己消化,越挫越勇,而弟弟却不行,他常常会因为一点点小困难就选择退缩,或者问我的意见。

因为是家里的老大,就会被逼着长大,他们不会给你时间让你消化学习,就是你必须这样子做,因为小时候被爸爸打的多了,在叛逆期的时候,他们都没有关心过我,我都压抑的想要自杀,但是我还是走了出来,因为我认为我有一颗强大内心,为什么别人能做到我就不行。

弟弟叛逆期和爸爸闹的很凶,说不上学就不上学,整天沉迷网络,根本不理睬身边的人。

他们都说我很像爸爸,固执,偏见,暴脾气,什么事情都要做到做好,有很大的强迫症,必须每个事情都要仔细,不出任何差错。而弟弟就比较像妈妈,随和,什么事只要能凑合就行,没有过多的要求!弟弟虽然娇生惯养,但是顺利度过叛逆期以后,也慢慢学会长大。

我和他们最大的不同就是很多事我都会往最坏的地方去想,然后自己学会慢慢消化,然后自己学会解决,而他们却不会。他们有问题就找我,我除了每天苦恼自己的事情,还要为他们计划一切。宝宝心里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