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无愧于奸雄之名:以极小的代价打败袁绍,拿下乌桓铁骑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将错就错杀了老朋友吕伯奢的曹操暴露了其人性的"奸佞"一面。但实际上,曹操的这种奸猾不仅体现在这里,更是伴随着其征服北方大地的一生。

在曹操军事集团中,有两支武装力量十分重要:一支是"青州兵",另一支则是当时名满天下的乌桓铁骑,这是曹魏能够力压蜀汉、东吴两国的军事基础。而曹操得到这两大助力,在当时所花费的代价却并不算大。

对于"青州兵",或许很多人都清楚,这是曹操利用讨伐青州地域内的黄巾军之便,将这些乌糟糟的"贼军"改编成三十万有序的"青州兵"。那么,乌桓铁骑这支少数民族武装是怎么得来的呢?

官渡之战后,袁绍败逃回自己的老巢——邺城,其子袁尚等人仍然割据地方,并不断联合北方的乌桓骚扰内地。在此情形下,剿灭袁绍的残余势力,进而向北征伐乌桓等少数民族是曹操一统北方的重要一步。

然而,当时曹操的统治中心在许昌、邺城一代,向边塞运输粮草比较困难。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来解决这个问题,并打败袁氏残部、乌桓军队呢?曹操想到了一个办法——即利用屯田的军队、民众向北开凿运河,借由水陆运输来解决粮草短缺问题。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开启了连通北方水系的第一步。淇水,即今淇县境内的淇河,在当时是向南注入黄河的。白沟又叫宿胥渎,是黄河改道南流后从浚县分出的一条支流,也是黄河水系与海河水系沟通的唯一一条河流,不过流量有限。曹操利用人工将淇水改向北流入白沟,不仅是其水量增加,满足其运粮所需,也向上沟通了黄河,向下连通了清河,延长了水路交通线。凭借这个,曹操很快攻下了袁绍的根据地——邺城,并将其打造成为曹魏政权的都城。

而面对后来袁绍诸子侄与乌桓联军的威胁,曹操誓要将运河事业进行到底,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开始,一口气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新河"三条运河。这三条运河充分利用了太行上麓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因势利导,极大的降低了工程量,却沟通了滹沱河、滦河、潞河等分布在河北平原、辽东等各条河流,使粮草可以从河南、河北一直运送到辽东前线,乌桓被曹操一击而溃,首领蹋顿身死,乌桓铁骑成为曹魏军队的一支。

不仅如此,这四条运河的开凿也便利了自河南到辽东的物资文化交流,雍丘(今河南杞县)之梁、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之梨、故安(今河北易县东南)之棠、中山(今河北定县)之酒、信都(今河北冀县)之枣等特产从此在邺城、洛阳市场上不再罕见,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复苏,实力超越吴、蜀两国的总和,为后来西晋统一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同样是开凿运河、远征外族,隋炀帝修建京杭大运河耗费民力甚居,屡征高句丽而不能胜,最终身死国亡,而曹操的人工运河则因势而成,对民间的消耗较少,却达到了预期目标。不得不说,曹操真是一个"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