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table>

从位于惠阳的惠州南站出发,惠州每天有6趟高铁直达香港。

/<table>

清晨,列车从惠州南站出发,仅耗时一个多小时便能直达香港,而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也能搭乘广深港高铁各次列车来到惠阳,品尝一番地道的客家美食;

上午,穿梭在金惠大道的人们快步前行,车辆和人流如织,年轻人寻找着奋斗的“金钥匙”,分布在惠阳各镇(街)产业园的企业耕耘着创造的“金种子”;

入夜,餐馆饭店里客家美食飘香,市政广场、人民公园人头攒动,吉他音乐广场、百姓欢乐舞台,看着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是一幅呈现当下惠阳人生活场景的画卷,而画卷的绘就,则是惠阳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以改革创新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所实现的民意畅通、成果共享。

日前,惠州市惠阳区委五届六次全会召开,深入分析、重新审视惠阳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现有的发展定位,并按照省委、惠州市委的最新部署要求,全面梳理惠阳近期和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实现路径和工作方略。

如今的惠阳,正以敢为人先的积极姿态,以当家作主的责任担当,在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新征程上贡献惠阳力量。

撰文:张昕 林锦成

摄影:梁维春

紧抓绩效考核“指挥棒”

优化体制机制推动高质量发展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建设、“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的构建以及惠州未来10年建成国内一流城市的谋划,对于身处粤港澳大湾区前沿阵地的惠阳来说,无疑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惠阳是惠州城区的重要组团,也是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重要支撑,在惠州未来发展中必将扮演重要角色。

在谈及如何创新担当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时,惠州市惠阳区委书记胡斯平说,结合惠阳的实际,研究探索新时代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惠阳绝不能走死一条靠发达地区溢出带动梯次发展的老路,而是从原来单一发展模式的“跟随者”转变为各自功能的“引领者”。

要当好这样的“引领者”,惠阳首先要在优化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近年来,惠阳逐步探索出了“25+N表格化捆绑式绩效考核”机制,今年又增加了“清单式精准化绩效考核”。经过3年多的改革探索和持续改进,绩效考核已经成为惠阳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引领工作的“指挥棒”、作风建设的“风向标”、深化改革的“润滑剂”。

在紧抓绩效考核这根“指挥棒”时,惠阳的发展标准也在逐年提高。

眼下,惠阳正树立以经济密度论英雄、以发展效益论英雄、以环境质量论英雄的导向,按国内一流城市的要求来提高地均产出和税收标准,今后凡供应产业用地必须设置税收约定,持续推动经济规模和效益“双提升”。

同时,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破除“唯GDP论英雄”,落实GDP与GEP“双核算”制度,加快形成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新的理念方法。

“推动高质量发展,还要转变工作方式,惠阳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必须明确‘做完不算完、做好了才算完’,通过各种方式向下传递,全区形成共识,更好地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胡斯平说。

加快实施“双带双十”战略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创新活力之城

此前,惠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要研究产业发展规律和创新要素流动规律,把惠州看作是连接全省创新发展“第一岛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第二岛链”,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创新活力之城。

对于这样的定位,无疑正与当下惠阳的发展目标不谋而合。

“惠阳将主动担当,成为‘第二岛链’的前沿主阵地。”惠阳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光滨说,惠阳毗邻深港,区位优势明显,有条件打造成为“第二岛链”的前沿主阵地。

加快筹建惠阳创新大厦,推动实施以智能工厂、机器人应用、“互联网+”为重点的新一轮技术改造;重点推动伯恩四大生产基地,淡水南站新城,秋长吉他小镇、家居小镇,三和安防科技产业园,新圩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小镇、梅龙湖智能制造基地,镇隆万兴未来交通产业基地,良井云谷产业园等园区建设……

为最大限度承接好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政策辐射和要素溢出,惠阳正在大力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倍增计划”,加快“科技创新十条”的落实进度,并凭借着自身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优势基础,率先作为,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提供有力的产业与创新支撑。

有定位、有目标、有担当,惠阳也针对当前产业档次不高、分布零散的现状“对症下药”。

按照惠阳区委五届六次全会的部署,惠阳正在加快实施“双带双十”战略,科学谋定空间布局、产业定位、开发时序和要素配置,统筹推进各镇街新产业园区的高起点规划和现有产业园区的扩容提质建设。

目前,结合推动省道357线、省道358线两条贯通惠阳东西走向交通大动脉的扩改建,惠阳已同步规划布局了省道357线、省道358线两条新兴产业带。按照建设目标,惠阳将把这两条产业带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有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带,以及“第二岛链”连接“第一岛链”的重要纽带、重要平台。

整合资源共建共治共享

以市场化模式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大战略,惠阳经过大量摸底调查、研究,创新提出以市场化模式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率先与碧桂园、华侨城达成合作共识,在秋长街道、良井镇实施乡村振兴试点项目,激活农村活力。

目前,惠阳已制定了全域谋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工作方案,探索创新以“12345”市场化模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其中良井镇、秋长街道和碧桂园、华侨城合作的两个试点项目建设已初见成效,各镇(街)也紧锣密鼓推进,在惠阳全区上下形成了农旅、文旅、工业、商业、旧村改造等多种业态。

在创新市场化模式之际,惠阳正按照“3年取得重大进展、5年见到显著成效、10年实现根本改变”的要求,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百村整治”工程,深入开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和美丽乡村“三大行动”。

胡斯平透露,惠阳将从推进农村产业导入、加快村企合作步伐、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完善财政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等四个方面继续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除了乡村振兴,在整个社会治理层面,惠阳也在探索赋予基层更多经济社会管理服务权限,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可以看到的行动是,惠阳正以深化机构改革和“放管服”改革为契机,编制区镇两级权责清单,梳理明确镇街的执法管理服务职能,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事费配套”的原则,确保权力下放到位、经费配套到位、业务培训到位、工作力量下沉到位。

此外,惠阳还在大力构建“地网+天网”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织就“天网”保平安,坚持专群结合、多方参与、合作共享,加快推进“天网工程”,整合公共场所和企业自建的视频资源,努力实现“天眼”的广泛覆盖和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