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画,你真的看懂了吗?



卢浮宫、冬宫、梵蒂冈博物馆......

已成为朋友圈中的打卡圣地。

先别急着发圈,

在看一幅画的时候,

你会先注意什么?

那些名画解析,

是画家本意为之,还是观者过分解读?

那些流芳百世的艺术品

你,

真的看懂了吗?

1. 过度解读,还是有意为之?


这幅俄罗斯画家、巡回画派创始人之一马科夫斯基的名作《看望穷人》,有哪些玄机?


除了神态各异的人物,占据了画面右侧的炉子,是画家的刻意安排吗?

让我们带着疑问,再来看下面两幅画。

梵高的《医院宿舍》以及德加的《在女帽商店》。



《在女帽商店》 德加


第一幅画中的炉子、第二幅画中的烟道、第三幅画中被挡住脸的女店员,是否是画家的精心布局?

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以《看望穷人》为例来说明。



一位衣着华贵的傲慢夫人走进穷人的寒舍,她的跟班轻蔑地打量着房间内的简陋布置。这一家人对不速之客的反应各异:穿着破烂的老妇人恭敬地望着来客,她的丈夫在帘子后面匆忙套上一件破旧外套,衣衫褴褛的小姑娘惊讶地瞪着客人,大女儿站在门口,一脸的失魂落魄。




而炉子,在这里已不是一般语境中的取暖工具,它起的是分割画面,组合人物关系的作用。

敦实的炉膛牢牢地占据了右侧的位置,形成了画面稳定的重心,长长的烟道在空中经过两个转折,从房门左上角出去,这个颇费周折的空中线路无疑出于取暖的需要。为了支撑悬空的烟道,屋顶专门吊下一根细铁丝,拉住管子中部。这一纤细的牵引,体现出两股力量的均衡,向下坠与向上提,使画面拥有了一种绷紧的张力,于不经意间营造出画面构成的一对矛盾关系。




更为重要的作用隐含在烟道的空中走向上面。正对画面的直角, 有力、分明,将装模作样的贵妇人划分到了里面,她的跟班被分隔在了外面。一间屋子,本来只有一个场景,由于炉子及烟道的存在而被一分为二,形成新的画面空间分布。这一分布对现实生活不起任何作用,对视觉欣赏却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两组人物分别参与到微妙的、戏剧化的心理活动之中,并对观众的视线起到引导与强化的作用。




被分隔开的两组人物,对比鲜明。门口的姑娘沉闷不语,羞于见人的心理逼迫她一直低着头;跟班的趾高气扬,不仅流露在表情上,还表现在着装上:外翻的毛皮领子,大衣上的双排铜扣,捏在右手的大礼帽,衬托着微微昂起的头。面部表情是人物心理的晴雨表,而借助生动的肢体语言,可以更好地传达出来。




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说:

为了使主题变得生动,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取来的某一题材,它本身常常是一种“没有顺序”、“没有秩序”的东西。我们把它拿来拆散,一如孩童堆砌积木那样,把它试验着堆砌起来,再拆开,再试用另一种方法堆砌起来。


艺术是将现实重新再创作的结果。文学创作如此,绘画创作亦如此。

暂且不论抽象画,如果写实画家只是照搬现实中的场景,那跟照片也就没什么分别了。

拿《看望穷人》这幅画来说,如果只是画炉子,而不用考虑人物跟它的位置关系,愿意待哪儿就待哪儿,画面就散了,所有的戏剧张力荡然无存。

2. 如何欣赏一幅画?


创作一幅画,必定从整体出发,欣赏也是如此,而 “从整体出发”就是“从关系出发”。创作过程中对于整体感的追求,主要是通过调整关系实现的,而欣赏者一旦从作品中寻找到关系构成的奥秘,那么这幅作品的走向也就豁然知晓了。欣赏一幅画,能否从宏观的角度一下子抓住全画的神韵,就在于有没有这样一种纵览整体的能力。

因此,从结构出发,以透视为标尺, 依据造型的特点, 结合色彩,创造出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写实主义作品,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基本因素,赏画的奥秘正在于把握这一核心。



梵蒂冈博物馆

世间万物都有法, 绘画亦是如此, 而 “法”的前提是 “理”, 只有“明画理”才可做到有法可依,即由结构到造型,再过渡到色彩,循环往复,深入品读。经常到博物馆大量观看绘画原作,经过长期实践,一定能摸索出一套实用的赏画方法。

3. 考考眼力

卡拉瓦乔创作的《圣母之死》,在浩瀚的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幅画,太有意思了。

卡拉瓦乔把圣母的神性全部去掉,降回人间,让她像一位普通妇女一样死去。

这是一幅与以往任何“圣母画”都不同的叛逆之作。

你以为真正的主角是圣母吗?

错!




是上方那块大红布。

现在问题来了——


第一眼看到这幅画时,什么最打动你?


注意到那个把头埋进膝盖的年轻女子了吗?




注意到那两个使徒的秃顶了吗?




除此之外,有没有人一下子看到那个黄铜盆?




再进一步:有没有人一下子发现圣母的双脚伸到了床的外面?这暗示了什么?注意到她身下的床如此短小,连她的整个身体都容不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