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做到这一点才可能成功!

编者按:

佛教中有一部十二章佛经,是释迦牟尼佛回答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十二位菩萨所提出的问题,以长行和偈颂形式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方法,这部佛经就是《圆觉经》。在这一部经中有一句:“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在当下,竞争激烈,生活快节奏,对于物质强大的欲望给人们增加了无形的压力,使得人的心态浮躁得宛若汤煮,心烦意乱者有之,神不守舍者有之,着急上火者有之。

清代著名政治家翁同龢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幅对联要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

静气,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也是东方智慧之一。诸葛亮给他儿子写信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是诸葛亮一生的体会。细细品味,“静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明朝道还初道人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有一句著名的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就是一种处世态度所产生的人生境界了,虽然这种境界很难达到,但是,在失意和迷茫时细细品味,会豁然开朗的。

佛经《圆觉经》说:“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众生的心念,本来浑浊不清,要把它静下来、澄清。众生这一盆水,本来有泥沙,叫做浑水,你把它静下来就澄清了,取静为行,就是为澄清诸念。我们众生的苦恼在哪里?苦恼本是一盆浑水,天天用手搅,当然浑浊不清;你天天动新的贪嗔痴,等于用手搅浑水,越搅越浑。“觉识烦动”,人念念生灭,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都是妄想心。

静慧发生”,佛法学的是心法,般若智慧不是佛陀给我们,是本来具有的,这时因为修静功,所以静慧就发生出来了,学佛法能学到这里,才得到真正的法乐,才晓得佛说的法,都是我们的心法,般若智慧本来现成。“身心客尘,从此永灭”,四大假合的身体,把它执着是自己的身相;六尘缘影,把它执着是自己的心相,不晓得四大种以及六尘都是客尘,客,不是主人、不是我,是我圆觉自性以外的东西,客是从外面来的。把身心客尘都灭掉,“

便能内发寂静轻安。”“轻安”,身心得一种自在的法乐。

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养一点静气,给自己一片晴朗的天空!万物静观皆自得,人生宁静方致远。宁静才能致远,平心才能静气,静气才能干事,干事才能成事。涵养静气的过程,就是在追求一种平衡,营造一种和谐,积蓄一种底蕴,成就一种境界。

不仅仅佛教讲“静心”,大儒曾子《大学》中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愤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