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愉悦状态下的「执着」,容易成就道业!

人们都认为“执着”不好,其实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无论学什么,都必须对自己所学的事感兴趣或爱好,才能学成。兴趣达到极点,便成了执着。古时候羿耽着于射箭,熊宜僚耽着于弄丸,成连[番茄花园1]耽着于抚琴,甚至有耽着于下棋的人,连屏帐墙窗在他看来,都好像布成黑白对垒的局势。耽着于书法的人,见山中一木一石都幻成各式字体。学画马的人,即使是躺在床榻上也好像看到马出现在眼前。正因如此,他们的技艺才能闻名天下并流传于后世。既然世间的技艺可以由执着而成就,为何独对执着于学道的人产生怀疑呢?参禅的人在用工夫时往往至于喝茶不知是茶,吃饭不知是在吃饭,走路不知在走路,坐着也不知是坐着,打开箱子便忘了上锁,走出厕所即忘了放在外边的衣服。念佛的人至心作观时,无论开目闭目都能见到相好庄严,无论摄心散心,一句佛号从不间断。不举念而自念,不起疑而自疑,这都是执着。惟有这样专心一志,才能于不知不觉中进入三昧的境界。好比钻木求火,只要不间断地钻下去,终能得火。又如不断地冶炼铁材,即能将顽铁锻成精钢。至于执着的害处,是指有些人不知万法皆幻,一味地急于求成。不知一切唯识,刻意地取相分别。由于这种错误的执着,才成了障道因缘。假如一概认为执着是不好的,终日悠悠荡荡,不思进取,那就如水浸石,纵经无数年代,也没有任何益处。由此可知,如果所执的是障道的“着”则不可有,所执的是进道的“着”则不可无。

莲池大师在这里明确地告诉我们:对于修行、对于功夫,要执着,毫不含糊!我们修什么,就要执着这个方法,执着下去,坚持不变,一直把自己身心通过佛力彻底改变。如果我们对于佛法不执着,我们是修不成功的。

我们知道佛祖当年在四城门看见生老病死,心中不乐,就想要为众生找出一条不再生老病死的路子,于是离开皇宫,深入雪山去修行。为求道吃苦、为求道不计身躯,没有一刻停止啊。在雪山六年苦修,每天一麻一麦,瘦得皮包骨头。就这样子呢,天天有无上的求道的心,天天在用功,这样才能于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为我们找出摆脱六道轮回的路子来。过去的祖师,哪有一个不是呕心沥血、一辈子依教奉行呢?哪有一边修行求道、一边玩乐的呢?没有,都是这样抓住佛法不放,天天磨砺自己,坚持下去,坚持一辈子,才能成功呀!

莲池大师在这里说:参禅的人那功夫下得是不得了的,喝茶的时候不知茶;吃饭的时候不知在吃饭;走路不知在走路;坐着也不知是坐着;打开箱子便忘了上锁;走出厕所就忘了外面的衣服啊!那专心致志到了极点。这样呢,才能入了三昧呀,这样才能悟了道啊。念佛的人呢,一句佛号从不间断啊,无论摄心、散心,只有这样地修,才能到西方极乐世界,不下功夫,不将身心都融入到修行里边,哪里能够成功呢?

这里边还举了两个例子,就像钻木求火,那只能不间断地钻下去,一直一定要产生了热量,最后变成了火才行呀!又像炼钢,把顽铁炼成精钢,那没有高温、没有锤打,怎么能够变成精钢、能够成材呢?当然这里边也说了,执着要对路、要明理,方法要正确,目标要对,不能一味地急于求成。

这里边的含义是什么呢?要常随佛学,常时精进,坚持一辈子呀,慢慢地调适自己的身心,最后就修成功了。不急躁,也不放弃。天天琢磨它,天天修持它,让身心老是保持在一种轻松愉悦、快乐的状态,修下去。中间我们也会遇到困难、会遇到痛苦,坚持越过去,最后才能成功啊!

我们同修们有一段时间,甚至现在还有很多同修,都在执着于拜忏,执着于功课,执着于数量,这是我们鼓励的,举双手赞成的。已经(有)十多位同修拜忏数量、拜佛数量超过100多万了。这就是功夫,这些功夫绝不会白做,汗水不会白流,痛苦不会白忍受,一定会有成就的。

这里边就是莲池大师告诉我们的:执着呀,不是不好,看执着在哪里。执着在真正的修行佛法,能够使我们出离,能够让我们往生西方,这样的执着是必须的,不能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