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陶都里,丝路商旅们用过的“破碗残瓷”,如今价值连城

时间空间可能给人带来的遗憾,陶瓷上的文字和图案却记忆如新地记录着。

白银的陶瓷文化可追溯到三千年前,从前的民用瓷就是在这里生产的,过去工匠们对精致的追求依然体现在博物馆陈列的古陶瓷的每一处细节中。没有画师高超画技,日用瓷器上却有黄河边的人们生活真实图景,以及丝绸之路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习惯。

人们离开家乡时的景象,因为画在了陶瓷上,经过几十年几百年还清晰一如昨日。反而真实的人物是那样陌生,找不到与记忆一丝重叠之处。

丝路上伴着驼铃而来的商旅们来到了这里,见识到这里的一方风俗,感受到生生不息。

甘肃平川,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独特的土壤决定了独特的陶瓷质地,深色釉是这里的特色。彩陶、灰陶比例较高,以质地坚硬的平底瓷为主,多为纹饰复杂的泥制陶。相同之中又有各人的眼光与手艺,和丝绸之路的历史铸就的风情。

如今的平川陶瓷小镇,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施,被称为第三条亚欧大陆桥的渝新欧国际铁路的开通,平川作为中国西部最西的陶瓷建材生产基地、集散基地,市场空间和潜力越来越大,产品还可以由经铁路进入中亚、欧洲市场。

西部陶瓷名镇,陶瓷上也越来越多地记载着现代生活之美,民族和国家之间的贸易,人们的佛教信仰,城市崭新的面貌,年幼天真的孩子,小到一只猫一只白鹭鸶。

1956年,磁窑群众响应党的号召,成立了“靖远磁窑陶瓷生产合作社”。窑主的窑、作坊、牲畜、工具等财物全部折价归合作社所有。社员们有了自己的窑和作坊,结束了长期以来为窑主干活的历史。1972年以后,靖远陶瓷厂,把罐形窑改建为隧道窑、隔烟窑。从运输、原料加工、制坯、烘干,到上釉、装烧一整套工艺流程,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陶瓷小镇所在区域通火车后,从山西、内蒙、宁夏等地运来细瓷原料,陶瓷品种由原来的几十种逐步增加到一百九十多种。

目前的陶瓷小镇更优质高产,建筑陶瓷、日用瓷、工业瓷、紫砂产业,平川境内以粘土、石英石、紫砂土、长石为主的陶瓷原料十分丰富。

从宋代到上世纪70年代的近千年间,磁窑沟窑不断,粘土采矿遗址、民居遗址和博物馆,交通、丝路文化、泉水、自然条件,几者兼备,形成了这里独特的陶瓷文化旅游的资源。

像苏童在小说《河岸》的结尾中写的:乱石在思念河上游遥远的山坡,破碗残瓷在思念旧主人的厨房,废铜烂铁在思念旧时的农具和机器,断橹和绳缆在思念河面上的船只,一条发呆的鱼在思念另一条游走的鱼……

西部陶都里的陶瓷,没那么惊艳也没有那么多虚名,却给这个曾经丝绸之路上的渡口代代延续的观念,给了曾经的民间艺人美誉,令这片土地焕发着活力,在方寸图案之间渗入了时间的一针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