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公主被后世奉为圣人,她一生无子,养女对她的评价让人心寒

德国黑森公国的伊丽莎白公主是俄国谢尔盖大公夫人,也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女,伊丽莎白公主端庄美丽,而且她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女人,她在丧夫后捐出所有财产建了修道院,自己出家当了修女,并担任修道院院长,致力于帮助穷人,主要是妇女和儿童。

伊丽莎白公主遇难后,她被教会封为圣人,称她为圣伊丽莎白,可是她的养女玛利亚却极不喜欢她。玛利亚写了一本回忆录,用来纪念她的养父谢尔盖大公,在这本书里,她对养母伊丽莎白公主没什么好话,甚止可以说有些文字极大的丑化了伊丽莎白公主。

虽然伊丽莎白公主和丈夫谢尔盖大公极其恩爱,佳偶天成,可是他们却没有孩子。在伊丽莎白公主三十七岁时,他们夫妻收养了谢尔盖大公的弟弟保罗的一儿一女,也就是玛利亚和她的弟弟。

谢尔盖的弟弟保罗结了第二次婚, 却失去了两个孩子的抚养权,只能把前妻所生的两个孩子送给兄嫂来养,而玛利亚从来不认为父亲抛弃了她和弟弟,而是认为父亲是受害者。她把失去父亲的憎恨发泄到养母伊丽莎白公主身上。

为什么玛利亚不把失去父亲的憎恨发泄到养父谢尔盖大公身上?这是因为她的养父谢尔盖大公也是她的亲伯父,而且谢尔盖非常爱这两个孩子。那么是不是伊丽莎白公主不爱孩子而导致孩子恨她呢?

事实不是这样的,伊丽莎白公主对孩子也应该很好,玛利亚的弟弟和养母伊丽莎白公主关系和睦,只有玛利亚和养母伊丽莎白公主关系不好。

玛利亚是这样形容伊丽莎白公主的,她说伊丽莎白就像一只老鼠,外表很软,但是牙齿非常锋利。这句话很容易让我们想起那两个成语“笑里藏刀”、“佛口蛇心。”

为什么玛利亚这样形容把她辛苦养大的养母呢?我们就看看玛丽亚是如何讲述她和伊丽莎白的生活。事实胜于强辩,说大道理不如举出事例。

玛利亚说伊丽莎白公主这个人毫无感情, 有一天, 伊丽莎白打扮的非常美丽,年幼的玛利亚就恭维养母伊丽莎白公主,说她像童话故事里面的人物。

而伊丽莎白并没有接受这恭维,她并不开心,而是冷冷的告诉的玛利亚的家庭教师:“ 要告诉这孩子,不能发表个人方面的评价”。这让玛利亚很伤心, 她觉得伊丽莎白公主很冷漠, 让她心都凉了。

有一次,玛利亚亲吻养母伊丽莎白,伊丽莎白没有一点愉快的表情,眼睛里什么反应都没有,冷漠得像石头一样。玛利亚还说, 伊丽莎白看她的时候,眼神不但不温暖,而是像冰山一样冷。

玛利亚在书中叙述,在她和弟弟成长的年代, 作为养母的伊丽莎白根本不关心他们姐弟俩, 只有养父谢尔盖像宠爱亲生孩子一样爱着他们姐弟俩,对他们姐弟俩倍加关心。

最让玛利亚反感的是,在养父谢尔盖大公遇难后,伊丽莎白公主为了早日出家当修女,就急着把她嫁出来。伊丽莎白让玛利亚和一个瑞典王子见面, 第二天就让玛利亚赶快决定嫁给他。

这时玛利亚和十六岁,她没有恋爱过,也不想马上进入婚姻,她被伊丽莎白公主的这种作为吓得惊慌失措, 她以前想到自己的婚姻会让养母伊丽莎白公主包办,但也不能在一天内做出决定吧。

玛利亚对这个王子一无所知,只看到他相貌英俊,她不想在这么快时间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可是伊丽莎白就一再催促她,说希腊王子很快要回国, 必须回国前确定她是否同意这门婚事。

最令玛利亚生气的是,希腊王子根本没有催她答应婚事,而是伊丽莎白公主急着要当修女想处理掉她才这样催促她。玛利亚认为伊丽莎白公主一点也不考虑她的个人感情, 这种态度让她很恶心,同时还感到非常愤怒。

玛利亚根本没有想到,人家希腊王子当然不急了,希腊王子年轻英俊,富贵多金,如果玛丽亚不立刻答应结婚,他回国就可以另择佳偶,何苦非要娶一个俄国姑娘。

伊丽莎白根本不给时间让玛利亚自己挑选丈夫, 她生怕瑞典王子跑了,苏州过后再无船。于是玛利亚迫于养母的压力,决定先答应下来,一年后结婚。

这门婚事玛利亚很不乐意,她认为养母是在包办她的婚姻,欺负她是个没娘的孩子。但是奇怪的是,她给希腊王子写信却很热情,称他为最亲爱的,根本不像是被逼婚。

而此事玛利亚的生父很生气,说:“我根本不认识这个王子, 我是孩子的父亲,居然没有决定权。”这生气来得没理由,既然孩子已经过继给兄嫂,由兄嫂养大,他这个生父凭什么称父亲?

玛利亚很想见生父和继母, 而伊丽莎白讨厌玛利亚的生父和继母,尤其是玛利亚的继母, 多次耽误他们的见面,而玛利亚觉得继母是一位和善的女人,而伊丽莎白却爱板着脸。

其实玛利亚根本没理由去憎恨养母伊丽莎白公主, 她还不如憎恨她的父亲,是她的父亲为了美貌的新爱人,不愿养两个孩子。伊丽莎白公主养大了被小叔子抛弃的孩子,换来的就是憎恨。

虽然伊丽莎白公主不喜欢养女和生父、继母见面,可是沙皇允许他们一家见面。玛利亚的生父也和伊丽莎白公主决裂了,小叔子和嫂子十分对立。

玛利亚渴望赶快离开养母伊丽莎白,结婚前,玛利亚给未婚夫希腊王子写信, 说她特别急着离开养母伊丽莎白,伊丽莎白让她的生活很痛苦。

玛利亚在回忆录里说,和养母伊丽莎白在一起的最后几年是她一生最痛苦的几年。伊丽莎白给她写信,言语非常真诚,看上去令人感动,但是绝不是是真心的。

在养女玛利亚嫁人之后,伊丽莎白公主开始处理掉自己的私人财产,婆婆玛利亚皇后给她的首饰物品,她还给了玛利亚皇后的其他儿子们。她的自己个人物品分给了亲戚和家人们,也给了养女玛利亚很多珠宝首饰, 剩下的财产她都卖掉了,连结婚戒指也卖掉了,用于建立修道院和各种慈善组织。

然后伊丽莎白公主当了一名修女,一直做善事,帮助穷人,直到1918年她遇难。其实玛利亚真是不识好人心,当时沙皇俄国已经风雨飘摇,如果伊丽莎白公主不把她嫁到外国,难道等着王朝覆灭一起被活埋吗?

玛利亚说伊丽莎白公主感情冷漠,其实是有原因的。伊丽莎白公主是德国人,从小在英国长大,德国和英国的作风就是保守、端庄,严谨、刻板,不擅长表达情感,这在感情奔放的俄国人眼里,就是冷漠。

虽然伊丽莎白公主结局悲惨,但是养女玛利亚对她没有半点同情,也无半句好话,这才让人心寒。怪不得中国有句俗话叫做:“狗肉不贴到羊身上”,养别人的孩子一定要小心,尤其是亲戚家常和生父母见面的孩子。

当然清官难断家务事,一个被称为圣人的美丽公主在养女眼里是如此的不堪,只能说相见容易相处难,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自家事自家知,其实玛利亚又何必在书里发泄对养母的不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