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努尔哈赤为什么要处死亲儿子褚英?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努尔哈赤53岁了。那个时代,女真人的平均寿命都不高,五十多岁已是高寿,努尔哈赤不得不对自己的身后事作出安排。经过再三的斟酌,他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六月,正式立褚英为太子,并授命其执掌国政。


褚英18岁开始领兵打仗,22岁执掌白旗,参与议政。23岁被指定为储君,秉执国政,是努尔哈赤亲手培养的继承人。然而,实际上不论资历还是威望,褚英都远没有父亲那样至高无上。再加上年轻气傲,见识短浅,心胸偏狭,也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政治上的训练,在权力角逐和抗衡中,不懂韬光养晦,所以,做了很多错事。

此时,他本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却对父王“爱如心肝”的四大贝勒和父王“信用恩养、同甘共苦”的五大臣心存忌惮,总想着趁努尔哈赤在世时,逐渐削夺四大贝勒和五大臣的权力,巩固自己的储位,为自己顺利即位铺平道路。他的这种做法使四大贝勒和五大臣人人自危,更促进了他们的联合,使他陷于孤立。

愚蠢的是,褚英对自己的处境不但没有省察自警,反而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竟号令诸贝勒与诸大臣对天发誓,效忠自己。四大贝勒和五大臣怎么能买他的账呢?

于是,纷纷上书告状,状告其缺乏治国公心,离间五大臣的关系;逼迫弟弟们在夜里发誓,背着父亲忠于自己;并且威胁贝子们如不顺从自己,将在父亲死后断绝对他们的供养,即位之后,弟弟和大臣们谁反对他,他就杀掉谁。努尔哈赤接到这些告状后,心情十分沉重。他拿着那些状告文书当面对褚英说:“儿子,这是你四个弟弟和五大臣告发你的文书,你先看看,如有不实之处,你可以据理辩白。”这其实是给褚英一个检讨自己、痛思悔过的机会,只要他能把事情解释清楚,承认自己狭隘偏私给兄弟和大臣造成的伤害,或许会得到父亲的宽恕和一如既往的扶植。可是,褚英仍然固守己见,表示无话可说。他的态度惹怒了父亲,他在立储之时,本就顾虑褚英“从幼偏狭,无宽宏恤众之心”,本希望他通过执掌政务得到锤炼,能够“弃其偏心,为心大公”,不想他一意孤行,不思悔改。于是,努尔哈赤下令削夺了他的权力,并将其所属部民和牧群等悉数收回,分给了其他儿子。至此褚英从被立为储君到他最后失去执政权力,只经过了短短的3个月时间。


之后,努尔哈赤两次率兵征伐乌拉时,都让他留守建州,却把守城之责先后委代善、莽古尔泰和皇太极,明显表现出对他的不信任。对此,他不但没有反躬自省,心中反而更加愤怒和不满。于是当父亲出兵在外的时候,他竟焚表诅咒努尔哈赤及诸贝勒、众大臣兵败。并扬言说,如果他们兵败回来,他是不会让他们进城的。

努尔哈赤回来后,褚英的诅咒被部下揭发。努尔哈赤盛怒之下将他因禁。被押两年之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八月二十ニ日,距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只有不到4个月的时间,褚英被努尔哈赤以不思悔改之名下令处死,年仅36岁。


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询:是什么让努尔哈赤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有人试图从努尔哈赤性格上找原因,说他是一个生性残暴的人,“虽其妻子及素亲者,少有所忤,即加杀害”。也有人认为努尔哈赤杀褚英是要保住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

其实,努尔哈赤同样也是一个情意深重的父亲,他一生最后悔的事就是因杀了长子褚英。特別是年老之后,努尔哈赤每每回顾这件事情,都痛彻心扉,久不平静。

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三记载,为了不愿再看到子孙们骨肉相残的事,天命六年(1621年)正月十二日,努尔哈赤召集诸子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阿济格等对天地神衹,焚香设誓:“吾子孙中纵有不善者,天可灭之,勿令刑伤,以开杀戮之端。……若弟中若有作乱者,明知之而不加害,俱坏(怀)礼义之心,以化导其

愚顾。…自此之后,伏愿神衹,不昝既往,惟鉴将来。”对于这柱史上鲜见的父杀子的悲剧,有史学家认为,努尔哈赤是一位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政治家,当他的力量还很弱小时,他需要一支强有力的骨干队伍,同心同德,朝着既定的大目标共同奋斗。当时这个骨干队伍主要是两个集团:一个是宗室贵族集团,以四大贝勒为代表;另一个是军功贵族集团,如五大臣。当褚英被推到执掌国政的地位时,因为他没有恰当地处理好各种关系,两个集团的主要成员都反对他。

努尔哈赤不处理褚英,就会出现三个不合:宗室贵族不合、军功贵族不合、宗室贵族与军功贵族不合。除掉褚英之后,使宗室贵族合与军功贵族大合,从而为建立后金政权、创立大清事业莫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