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场爆满!意大利民众为何对他情有独钟

当地时间10月18日至11月17日,意大利掀起一场“中国文学风”。中国著名作家余华应米兰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邀请,来到意大利9所孔子学院,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余华意大利文学之旅”。

文化在不断交流中发展和延续

10月18日,“余华意大利文学之旅”开幕式在米兰市立中央图书馆举行。现场高朋满座,热闹非凡。


中国著名作家余华(右二)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上,余华与现场200多名读者畅谈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历程。在谈到自己早期写作经历时,他说:“有才华有理想的人总是会成功的。其实,在我写作初期,时常被人退稿,但是我并没有放弃,不断改进和打磨自己的作品。想写作就必须写下去,放弃才是结束。”

在回答读者有关中国读书市场和中外文学交流的问题时,余华说:“中国的读书市场正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在网络平台上售出的《活着》,购买者百分之七十都是95后,这也预示着中国文学的前景和未来。”

“中国文化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善于接受外国文化,中国人的心态也是十分开放的,同时中国也是出版外国文学等出版物最多的国家之一,因为

中国人始终相信文化只有在不断的交流中才能发展和延续。

这些精彩的回答拉近了意大利民众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也标志着“余华意大利文学之旅”正式启动。

意大利知名导演巴索向余华提问


随后,余华来到都灵、西西里的恩纳、那不勒斯、罗马、马切拉塔、锡耶纳、博洛尼亚、威尼斯9座城市,与当地孔院学员和民众进行交流。

电车上的文学之旅


在都灵,余华与中意读者们一同搭乘都灵市7路电车,在都灵秋景中畅谈中国文学。

电车在城市中徐徐穿梭。余华与乘客一同饱览市中心古老的街道和广场的景色,并展开了文学方面的交流。


电车上,余华与读者们开怀畅聊


一位孔院学员法比奥(Fabio),手捧意大利语版《兄弟》请余华签名,他说:“我曾在中国工作十余年,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想起身边的朋友,所以我也买了中文版送给他们。”

这位49岁的读者难掩激动的心情,用汉语和意大利语表达着感谢:“这是我第一次和大作家余华近距离交流,他非常聪明!而且我们还是在都灵古老的电车上,太有意思了!”

电车交流会同样也吸引了不少中国留学生,他们对过去充满好奇、对未来满怀憧憬。在回答如何看待读者年轻化这一问题时,余华笑答:“一百年后我的读者大概是机器人吧!”

他借用罗素的话赠言年轻人:“永远不要被自己更愿意相信的东西所影响。”电车上的妙语连珠与阵阵欢笑让每一个人感受到了汉语与中国文学的魅力。

余华回答读者提问

在之后都灵孔子学院举办的读者见面会上,余华和现场读者深入互动。

关于自己的文学作品和成长经历,他幽默地说:“我从小是在医院里长大的,很多作品来源于童年记忆。受到童年经历的影响,我很难写出‘美好’的文学作品,但作品中的人物还是保留着‘美好’的心灵。”

在场的意大利书迷们也纷纷提问。其中一位读者问道:“在周游了世界后,您对西方文化有怎样的认识?您对意大利古典文学有什么看法?”

余华表示,但丁的《神曲》对他写作有巨大的影响,是他心目中最伟大的五部世界文学作品之一。

读者提问

交流会结束后,中外读者们纷纷与余华签名合影,不肯离去。都灵大学学生卢卡(Luca)表示:“能这么近距离听余华讲座,我真是太荣幸了。他非常幽默风趣,而且充满才华。我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听他的讲座。”

文学的力量,也是文学的未来

在西西里,余华读者见面会分别在恩纳科雷大学和巴勒莫大学举行。余华畅谈了自己是如何走上文学之路的,同时也回顾了自己与意大利的文学情缘,追忆了中国文学作品在意大利生根发芽的岁月往事。

余华为读者签名


在博洛尼亚,余华以“中国文学的未来”为主题,分享了自己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见解、展望了中国文学的未来,并与在场的300多名中意读者进行近距离对话与深度交流。

余华受邀来到博洛尼亚,以“中国文学的未来”为主题开讲


余华首先回顾了自己与博洛尼亚的渊源、弃医从文的原因,以及20年前与莫言、苏童、王朔在意大利旅行的美好记忆。其语言风趣幽默、轻松活泼,引得现场笑声不断。

讲座中,余华还与现场听众分享了自己对中国文学未来的展望。他认为,中国文学的未来首先要仰仗越来越多年轻一代作家的涌现,“90后”作家的“进场”给中国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余华(中)与读者交流

余华表示,中国文学的未来所仰仗的,最根本的是文学自身历久弥新的特点。他用自身经历举例,讲述了自己在巴黎街头熙攘人群中体悟到欧阳修“人远天涯近”诗句意境的经历。

“一个读者可以在来自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作家的作品中读到属于自己的感受。”余华认为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文学的力量,也是文学的未来。

让中国文学搭建起

中意之间更加坚固的文学桥梁

回到米兰后,余华在米兰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所在校区连续举办三场大学公开课。此次系列公开课以“文”为核心,分别就中国文学、文化、文明三个主题与意大利学生和市民进行交流。公开课场场爆满,累计观众1500余人。


余华在活动中谈文学翻译

余华还与孔院师生共同探讨有关于文学翻译的问题。他认为,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意大利文学,都有自己的文学美感。翻译的过程是两种文学、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碰撞、共同进步的过程。翻译不必百分百忠于原著,只有这样才能创新和进步,才能更好地融入新的文化。


余华与中意文学高级翻译课程一等奖获得者玉兰合影

在“余华意大利文学之旅”的最后一站——Bookcity读书节活动中,余华与百余名米兰市民举行了见面会,并就读者们关于小说创作背景、写作技巧和文学翻译等问题逐一解答。

当有读者问余华如何能把小说中的高潮部分写好时,余华回答道:“关于处理小说高潮部分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的第四位老师——肖斯塔科维奇。在《列宁格勒第七交响曲》中,肖斯塔科维奇采用变奏的手法来描写侵略者的脚步声,声音由远及近,越来越响,氛围极其恐怖,感觉侵略者即将来临。但就在世界毁灭之前,传来了一阵轻快的民歌。因此,在重大情节结束前,使用轻巧的内容往往可以获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至此,“余华意大利文学之旅”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兰珊德教授为见面会致辞

中国文学作为中国文化有力的传播载体,是沟通世界人民心灵的桥梁。此次“余华意大利文学之旅”是中国作家在意大利甚至欧洲举办的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促进了意大利民众对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的了解。

余华,中国当代作家、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代表作《活着》《兄弟》《第七天》等六部译著已在意大利出版,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Grinzane Cavuor)文学奖;2014年获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Guseppe Acerbi)文学奖;2018年获意大利 Grinzane Bottari Lattes 文学奖。



都灵孔子学院

意大利恩纳“科雷”大学孔子学院

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