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大决战》三部曲:《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D伯爵D


这三部曲可谓是八一的扛鼎之作。《大决战》的幕后推动的灵魂人物当属杨尚昆,不仅是他极力推动电影的拍摄,也是他拿着放大镜端详演员的照片,力求演员神形俱似。样片出来后杨尚昆也不顾八十高龄一口气看完全片。

讲一些细节,全片塑造得最好的人物我认为应当是林彪。饰演林彪的马绍信是鸡西市话剧团的老演员,舞台功底深厚。为了林彪这个角色他拜访了林彪的家人和当年的部署,仔细询问了林彪的性格特点。同时为了更深入的理解角色他花费数月时间在军科院档案馆和中央档案馆看当年的电报原件。据他回忆,即使是给他们开了绿灯得以接触常人难以企及的档案资料,档案馆仍然对他们严格限制,禁止纪录和拍照。脑袋灵光的古月想到发挥演员的特长大家一起背电报,背完了到外面写出来再接着背。

马绍信了解到林彪的性格特点就是喜怒不形于色,叶群一天说的话够他说一年,没有任何爱好,就喜欢吃炒黄豆和看地图。而导演在塑造林彪时要突出他对地图的熟悉,一个经典镜头就是四野入关之后参谋们布置房间挂地图,林彪考虑到敌人已经知悉四野入关,部队无需再隐蔽,因而命令后续部队直接走山海关,而他手所指的的地方参谋地图还没有贴上来,地图贴好后林彪所指恰好就是山海关。

饰演蒋介石的赵恒多无论从外貌、身型都酷似蒋介石,更重要的是赵恒多有过军旅生活,因而能演出蒋介石的军人气质。而饰演宋美龄的演员据说换了二十多个。

《大决战》三部曲中白崇禧并没有登场,但《淮海战役》刚开始时顾祝同一句:“白健生讲,要他指挥徐蚌会战,碍难从命。”蒋介石说“这是要出我的洋相。”宋美龄则讲:“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蒋介石和桂系的勾心斗角跃然眼前。

《辽沈战役》中何应钦和冈村宁次讨论东北战局,冈村宁次用围棋作比喻,提到了吴清源。

据导演讲,为了拍摄辽沈战役开始时黄河解冻的场景摄制组花费了两年时间。

《平津战役》开篇时傅作义和司徒雷登在暴雨中游览故宫,看到太和殿千龙吐水的盛景,我一直想看,可惜没机会。

还有就是开篇的钢琴协奏曲我超喜欢,既有大历史的苍茫感,又不乏似水的柔情。

后续的《南线大追击》中李宗仁、白崇禧二人分别时紧紧握住的双手和李宗仁对白崇禧说:“健生,你将来如果身陷绝境,就是死也不要去台湾。”我既为李白二人的情谊感动,也为白崇禧日后的命运唏嘘。

有答主提到有影评人批评《大决战》不体现人性,大而无当,我只能说这是对历史的无知。《辽沈战役》中塔山守军伤亡过半,林彪发脾气说:‘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立即发报。“豆瓣上的维舟还专门用这件事来讥讽林彪,但他的讥讽是毫无道理的。西方寓言讲因为一块马蹄铁毁掉了一个帝国,塔山就是这块马蹄铁,是整个辽沈战役乃至解放战争中最为关键的节点,塔山的存亡决定了中国的历史,决定了今天我们所有人的命运,林彪没有任何选择(当然所有牺牲在塔山的解放军战士都是永垂不朽的,笔者上大学第一次出关去东北,火车经过葫芦岛时就曾激动地问:”塔山,那里是塔山“)。

笔者出生在苏北小城,那里曾是粟裕战斗过的地方,也安葬了粟裕将军的部分骨灰,笔者家中的祖辈也曾是淮海战役千百万民工中的一员。我曾独自徘徊在寂静的烈士陵园里,仔细端详每块墓碑上的名字,他们都曾是血肉鲜活的个体,如今留下的却只有名字。如今这段历史已经过去快七十年了,但笔者知道这些永永远远的铭刻在我的血肉基因里。

《大决战》的拍摄是国家意志,是执政者论述自己的合法性,不计成本地拍摄,因为它的意义远不是简单的一部电影,它塑造的历史观深刻地影响了观影者。(笔者的小时候看的时候只顾看战争大场面,阅历和年龄增长之后才越能体会全片的意蕴。)它固然受到执政者立场的影响,但它体现出的超越成败得失的历史大气魄却是掩盖不了的。

《大决战》的很多演员已经作古了,古月、赵恒多、李定保等等,但他们塑造的角色我永远都记得,相信喜欢这部电影的朋友也都记得。


新闻人AAA


《辽沈战役》才是真正的决战,也是奠定我党我军胜利信心的一战,同时也是拍摄最精彩的!《淮海战役》由于刻意拔高某人导致失真,也是拍摄最烂的一部,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是解放军拿着AK47冲锋……


深圳配资2018


一部不如一部,一部对林彪描述很正(辽沈战役),一部侧重非指挥人员(平津战役),一部毫无亮点(淮海战役)。但是不得不说是经典,再不太有可能组织如此多的人力物力拍这么一部气势恢宏的电影了,和苏联的影片解放一样。老一辈电影工作者还是充分尊重历史的,毕竟80年代还有很多当年参与者还在,不敢胡编。

林彪长于战略决策,刘亚楼擅长前线战术指挥,罗荣桓负责指导,还有高岗后勤,陈云负责四处打气,这个班级也是豪华的...何况东北还有一个谭政,还有彭真!东北局真的是超级豪华阵容。

除了军事,林很少插手其他。虽然他是东北局书记,理论上,什么都能管。东北是大家都强,论辈分,林彪肯定不如彭真,高岗好像是26年的,陈云也是这时期,彭真是23年的,林彪应该是25年的。四野,一个候补,管着三个员,没想到倒是合作的很好。


李三万的三万里


1、哈哈看《大决战》的时候还是初中,不过非常非常有幸,三部都是在影院看到的,三部都是学校组织看的,直到今天,我还准确地记得在哪一部是在哪一个影院看的,就是这样神奇


2 应该说,在《大决战》之前,中国的战争电影,从来都没有这样浩大过,即便是在《大决战》之后,也再没有出现过如此场面的战争电影了,可以说,《大决战》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一次大规模的电影事件


3 《大决战》让人想起前苏联于1970年代初期,为纪念卫国战争三十周年,耗巨大人力物力拍摄的《解放》,那部长达八个小时的电影,也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部战争电影,到如今,几乎是不可能拍摄出来的

《解放》完整版不过487分钟,分解成五集的全长也就479分钟,但我们的《大决战》是超过660分钟的战争片系列,可以说,也是世界战争片的一座丰碑了


4 当时啊,没有电影特效,没办法往电影上做更多的人,只能靠调动部队来完成。当时也没有绿幕,所以全部实景拍摄,每一帧都是真景色。当时没有无人机,所以我们看到好多千军万马的戏,都是调动飞机空中拍摄。所以能拍出这样一部浩荡宏大的电影,着实是国力和一个电影机构实力与调度能力的体现,而只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能做到这一点


5 要特别提到的是这部电影的总导演李俊,李俊导演在八一厂,拍过好几部脍炙人口的佳作,其实都不是浩大场面,是与战争有关,与人的情感有关的电影

比如经典的《回民支队》,那是八一厂相当早的彩色片

《农奴》也非常经典

《闪闪的红星》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归心似箭》彰显了残酷战争中的温情

当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几乎同时上马拍摄《许茂和他的儿女们》,集结的女演员相当于今天一网打尽所有的当红小花和青衣女演员,李俊拍的就是八一厂的版本


当然《大决战》彰显了李俊导演整个电影生涯的艺术功力,其中很多文戏,还是很有情感流动和有看头的


李俊导演已经于2013年去世,享年91岁,怀念他


映画台湾


三部剧,淮海战役最不符合事实!拍出来这种电影,真的让浴血奋战出血出汗的三野官兵心寒!希望有一天能重拍一下,真正展示我华东军民在淮海战役中的伟大付出!也好好展示一下粟裕大将的风采!


老兄73810111


中国电影史上空前绝后的电影。大场面,大历史,大决战,以后再也拍不出来这种感觉了。

这个电影地位之高,从片头就可以看出。片名题字由时任386题写,中央军委下命令到各军区,超过百万人次部队协助拍摄,全国所有军区都有部队参与。所以电影中有很多部队行军的航拍长镜头,气势十足。

比如《辽沈战役》解放军千门大炮齐发最终攻克锦州的长镜头,锦州城内一片炮火腾空的烟火。

比如围歼廖耀湘的长镜头,朝阳升起,无数个解放军战士如潮水般涌向廖耀湘司令部。红旗席卷,漫天飞舞。

比如《淮海战役》中黄维兵团行军的2分钟长镜头。

这样的长镜头比比皆是。

因为这不仅是拍一场电影,更是一个政治任务,哪个军区部队没有参与,人家都要和你急。这之后中央军委就不再允许部队参与电影拍摄了,即使有,也绝不可能再达到《大决战》这种动辄数万人马出动的场面了。

此其一。

第二,当年拍摄《大决战》系列电影时候,还有一大批重量级开国将军在世。大家看,在《大决战》片名之后,有一个总顾问名单,为首的是张震,曾担任过军委副主席,曾经是粟裕副手。

而主持这个系列电影拍摄的,是杨上坤。

有这一批当时在世的老将们坐镇,这部电影在还原史实方面做到了极致。电影中每一个细节都有当年亲自参加过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老将们亲自审定。

现在,第一再也找不到这么多部队不计成本参与拍摄一部电影,第二当年参与过这些战役的亲历者们都已离世,所以,再也不可能拍出《大决战》这种水准的军事电影了。


《大决战》三部曲电影场面宏大,无数个战争场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历史细节非常讲究,无一处废话,每个镜头都有其深刻用意。除此之外,电影在塑造人物方面也非常见功力。

三部曲公认拍得最好的,是第一部《辽沈战役》。

尤其是在表现战役当中,指挥官对于如何做出最后战役决心方面的心理刻画,展现得非常到位,把林彪那种心理斗争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从侧面展现了大决战战役过程的艰难。

在首先攻击长春还是锦州方面,林彪就一直犹豫不决,好不容易最后下定南下攻击锦州决心,林彪还在军列行进之夜,听到国民党军向锦州增兵3个军,他再度犹豫。

然后刘亚楼退出房间,林彪一个人站在那里,火车外灯光不停变换。

战场的形势,就如同这列火车,一旦运转起来,除非分出胜负,很难停下来。

而窗外灯光变幻预示着林彪内心的波澜。这个镜头实在是太有深意了。

直到天亮后,他一个人在站台踱步思索。

我一直觉得,这个林彪独自在站台停留,踱步思索的镜头,是这部电影的精华所在。

战争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的我们已经知道了解放战争最后结局,但当时身处其中的林彪,虽有打胜仗的信心,却也不敢说战争局势全然掌握在他手中。他也会犹疑,他也会害怕,这个孤独的背影,代表着军队指挥官的害怕。

直到最后,他终于下定了决心,马上又恢复了那种霸气。

他找到刘亚楼,对他下达了经过一夜思索之后下定的战略决心,并马上要求刘亚楼“给我复述一遍。”

要知道,东北野战军,以林罗刘代称,林彪是司令员,罗荣桓是政委,刘亚楼是参谋长,三号人物。林彪直接对三号人物如此下命令,是其霸气的绝对体现。

从电影的65分钟开始,到77分钟,长达10多分钟,一直围绕着辽沈战役当中最终下定决心攻击锦州的这个细节。

足足花了10分钟啊,这部电影一共才200分钟。锦州战役一个多月的时间,林彪在火车上这一夜,花费如此浓墨重彩,不断铺垫,既描绘了林彪作为战役指挥官的艰难,也刻画了战役进展复杂艰辛。

仅凭这一段戏,就足以证明这部电影之精彩。

《大决战》三部曲实在是包罗万象,可以说的地方太多了。如果要细细说,不知道要写多长篇幅,所以我就用这一个片段,给大家分析一下,《大决战》这个系列电影真是一个空前绝后,非常伟大的电影。


梁鹏飞


烟酒阁大学士原创文章,电影《大决战》三部曲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重大突破。

九十年代初,八一电影制片厂推出《大决战》三部曲系列电影,分别描述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三大战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国内引起巨大的反响。

首先影片在政治上有重大的突破,如第一次在电影体现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的正面形象,还原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才能。这在当时是很了不得的事情,《辽沈战役》最为精彩,正是林彪的形象细腻、真实所致。

其次是一反以往影视中国军一触即溃、乌合之众的无能表现,如实体现了杜聿明、邱清泉、廖耀湘、黄维、黄百韬等一帮国军将领和第2兵团、第9兵团、12兵团强悍的战斗力。

三是运用前所未有的拍摄手法,制作了很多堪称经典电影镜头和场景,如的黄维第12兵团行军长镜头、攻克锦州的千炮齐鸣、航拍锦州全城鏖战以及对廖耀湘兵团发起宏大的集团冲锋。

第四是影片非常注重细节,对战场环境、军事常识描绘的真实细致。如黄百韬兵团在运河边遭遇解放军炮火时,国军采用标准的野战规避炮火动作:单膝跪地、手按头盔,炮火结束继续前进。

《大决战》改变以往战争片样板化、脸谱化的方式,完全以叙事的方式展现那段历史。

除了影片开头以冰河开裂、冬去春来的场景暗喻时代格局和解说员画外音外,影片只做直白的历史陈述,反应当时的军事态势和双方决战布局,不做任何画蛇添足的说明。

《大决战》真实描述国共决战关键点:东西兵团夹击、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塔山防御战)、营救黄百韬兵团(徐东狙击战)、陈官庄覆没(国军主力全军覆灭)。


《大决战》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尤其是东野司令员林彪,是第一次以正面形象出现在银幕上。《辽沈战役》最大的亮点就是林彪。

在设计林彪这个人物出场的时候,编剧组提了非常多的方案,最初的设计是:东野在南下锦州的行军中,部队挡住了林彪的吉普车,司机按喇叭催促,林彪跳下车说:老子是林彪。

后来导演组考虑再三,觉得这样的设计不符合林彪的个性。经多次讨论修改,才将林彪出场的镜头,改成林彪在巨大地图前仔细研究,再缓缓转过身来的形象。


片中国军将领形象塑造比较精准:如刘峙的无能、杜聿明的忍辱负重、邱清泉的骄狂、黄维的书生气、廖耀湘的犹豫不决、黄百韬的心急如焚。《平津战役》的人物塑造弱了一点。

国军将领邱清泉是个非常傲慢的人,看不起同僚甚至上司,但对士兵和下属极好。片中国军通信兵在战场接通了电话,贵为兵团司令的邱清泉非得亲自到部队,把勋章授与这名通信兵。

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是个迂腐的书生,对军事理论有很深入研究。因内部矛盾,他从新式军官学校校长被任命为国军最强大的兵团指挥官,一出场就是:夫战者……


当然,和所有电影一样,《大决战》也有不足和不合理的地方。

《淮海战役》人物众多,战场态势复杂、交错,导演对于主角的处理不如《辽沈战役》来的清晰,双方的主角应是前敌总指挥粟裕、杜聿明,片中对粟裕着墨太少。

《大决战》有个不足是三个战役的关联度不够,辽沈战役之前,国军还是有一定作战信心的,认为大兵团作战仍有一定优势。但辽沈之后,淮海战场国军士气一落千丈,完全失去水准,这点片中没有表现。

片中一改以为电影国军邋遢、散乱的形象,特意制作了廖耀湘第9兵团救援锦州、黄维第12兵团进攻宿县的庞大行军场面,特别是黄维兵团2分多钟的长镜头,堪称电影历史之最。

但是黄维第12兵团多路并进、水陆交错的行军队伍,步兵与炮兵、坦克多兵种混编,极为壮观和整齐,实际上即使到现代,这样高水平的野战行军,也没有哪个部队能随机走的出来。


在攻击塔山的战斗场景中,片中国军呈方阵冲锋,犹如拿破仑时代的排枪对射。实际上塔山狙击战极其惨烈。如独立95师攻击非常猛烈灵活,以尸体为掩护,在阵地上死战不退。

年代太久了,容我回忆下再写。


烟酒阁大学士


十年前有个小视频,老外是怎么用三个人拍出诺曼底登陆。再看看三大战役调动了多少部队拍实景场面。当然,90年代和两千年的技术不在一个水平上,但是不得不说三大战役就是靠人堆出来的。

不过幼小我记得一个画面,就是扒开女通信员的胸部止血。这应该算很超前得了。


郭昱21743991


在冯小刚的《集结号》之前,我们最有印象的国产战争电影就数《大决战》了,它也是我们对战争的最直观感受。《地雷战》、《地道战》直接影响了前几年抗战电视剧的娱乐化,而《大决战》却是正儿八经的严肃战争片。

战争电影,你首先要让人们看完,要对该战役有着直接的感官认识。比如最近的《敦刻尔克》,还有经典的《拯救大兵瑞恩》对诺曼底登陆的描写。这一点上,《大决战》也做到了,宏伟壮大的战争场面,战士奋勇杀敌,将领运筹帷幄,我们都印象深刻。

其次,你要突出战争的残酷性,引发人们对战争的反思,珍惜现今的美好。《拯救大兵瑞恩》登陆战时的血肉横飞让我们印象深刻,直到多年后《投名状》才得以呈现。相比之下,《大决战》残酷场面只是拉远景不敢特写太多,与现今的横店爆破水平也差不多。

最后,你要突出战争中人性的光芒。比如《拯救大兵瑞恩》的“八个救一个”的利益选择,《血战钢锯岭》里信仰与现实的冲突,比如《投名状》里兄弟情谊的裂痕和变质,比如《集结号》里恢复烈士名誉的执念。《大决战》里描写寥寥无几,我们只记得一个个国共将领的面孔,战士的面孔都是模糊的。记得一场戏里,战士们告诉伙食师傅,说打胜了,一定要吃猪肉炖粉条。结果虽然胜了,却全部阵亡,伙食师傅们挑着两担猪肉炖粉条,却找不到过来要吃的战士。

(《鲸鱼电影》编辑部 基督山伯爵 答题)

欢迎评论!欢迎转发!


鲸鱼电影


大决战,大场面,全景式展现了那三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役。整体套路还是沿用了苏联战争巨片的模式,两条线索,一个是统帅部,一个是具体战斗场面中战士。每一部都有特点,辽沈战役作为第一部上映,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对林彪的刻画处理,马绍信扮演的林彪可谓神似,客观还原了历史中的林彪,非常成功。作为一部诗诗级的战争片,这一点上是非常成功的,同时也没有丑化敌对方。第二部淮海战役,则是大场面的展现,尤其是黄维兵团进军画面,这个场面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今后只能是技术手段实现,实景是不可能的了。第三部平津战役,文戏较多,毕竟平津战役傅作义和平起义了,战斗场面相对较少。对傅作义心理变化刻画较为细腻。

缺点嘛,还是比较突出的,影片只对双方统帅和高级将领进行了着重刻画,而对各个纵队指挥员只能是一闪而过,毕竟在这么短的一个篇幅里,确实不可能全照顾到。但对粟裕的展现过少,有失公允。

总之,还是非常优秀的,可以称得上史诗级的巨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