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子继承皇位的说法什么开始有的?为什么?

公子围


嫡长子继承制最早确立于西周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嫡长子继承制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才确立起来,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期,首领由民主选举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出现民主选举制度逐渐被世袭制所取代,禹传子启,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王位的继承人制度也就自然而然地逐渐在传递过程中不断一步一步刷新并逐步完善,夏朝主要表现形式简单说就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和叔终长侄继三种继承方式。 商朝前期,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由于夏商两部族相邻而居,时代相接,因此商朝前期延续了夏朝的制度。而商朝后期,康丁以后的五个王,则稳定下来父子相继的传递方式,并开始出现嫡庶的区别。

那么为什么西周到周公时要确立嫡长子继承以后度呢?主要原因一是因为基于商朝的教训,商朝前期王位继承制度主要以兄终弟及为主,然而自中丁以后,弟子争相代立,政局十分混乱。相反商朝后期康丁以后,四世传子,王室比较安定。于是,周公对比商朝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正式创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另一原因是西周初期,政局不是很稳定,为维护西周王室成员的团结,形成等级秩序的规章制度,为巩固周朝政权,有必要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在西周时期被确立之后,便作为国家最高 权力继承过渡的基本的或理想的形式,为后来王朝所继承。然而,就其具体执行情况看,由于条件不具备或人为的因素,嫡长子继承制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不得不大打折扣。

理论上:中国封建王朝实施的一直是“嫡长子继承制”,一直到清康熙开始实施“秘密立储制”

但这也只是理论上的。实际的情况是:中国封建王朝185个帝王,绝对意义上的“嫡长子继承”只有59个,比例只有32%。

篡位、早夭、无嗣、被废……等等原因都导致嫡长子不能继位。所以仅仅指望建立一个制度就能万世遵循是不可能的。绝对权力之下,要变更继承人,只需要一个理由、一份诏书。身份、制度、宗法都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由此可见,嫡长子继承制度,并非铁的定律,只是一个参考而已。真正嫡长子要当皇帝并不容易,相当难。举几个例子看看就知道了:像秦朝的时候当时的老大扶苏就是被当时的老二胡亥弄死的。隋朝的杨勇就是被老二杨广给弄死的。唐朝的老大李建成就是被老二李世民弄死的。由此可见从古到今很少有老大有好下场的。











东海龙王


嫡长子继承制应该是起于商末,正式定于周初。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种制度体现了等级观念,与王位、爵位、官位、宗祧不可分割,财产可以分割是原因之一。宗法制度、妻妾制度相表里,是当时一夫多一妻多妾制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因为王位、爵位、官位、宗祧不可分割,为了避免继承中的矛盾冲突,而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商朝前期,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从商朝后期起,王位继承发展的趋势是向嫡长子继承制转变。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始行嫡长子继承制。周制:统治阶级内部划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财产和地位,世世相传,实行世袭制。在各个等级中,继承财产和职位者,必须是嫡妻长子;如果嫡妻无子,则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贵妾之子。

到了中国历史的后期,嫡长子继承制也被忠诚的贯彻。比如,西晋司马炎又不是只有一个儿子,偏偏立白痴儿子司马衷为太子;唐高祖李渊舍弃立下汗马功劳的李世民李李建成为太子;明太祖朱元璋儿子朱标死后,仍然李立朱标的儿子朱允文为皇太孙;这些都是嫡长子继承制的体现。


子说非说


嫡长子继承制是古代乃至近代都一直存在的继承制度,意思是,只有嫡出的长子才有权力继承父辈的财产甚至官爵!

在嫡长子继承制里,有两个关键词:嫡出,长子。

在古代,一个男人除了妻子,还有妾室。只有妻子的儿子,才是嫡子,妾室生的儿子叫庶子!比如你有一妻一妾,妻子生的儿子叫嫡出,有继承权,妾生的儿子叫庶出,即便妾生的儿子是长子,他也没有继承权!除非嫡出的子系都死光了,他才能继承家产。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的太子朱标是马皇后生的长子,因此被立为太子。但是,太子死后,朱元璋并没有在其余的儿子里找一个合适的立为太子,而是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太孙,继承皇位!

这个嫡长子继承制源自于周朝!在周朝之前的商朝,没有嫡长子继承这一制度,他们的王位传递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直到周朝灭亡商朝,才出现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家族内部的争夺,使一个家族能够长久的存续!

然而,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为了继承家产,很多嫡长子都死于非命,尤其是皇族!所以,在历史上,很多太子都很难顺利的继承皇位,不是被废,就是被杀!




琼林夜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