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为什么袁术最先有实力称帝?

无笔史官


袁术的称帝,在于操之过急,说他最先有实力,并非虚言,袁术的实力,在那个时候的确最大,其巅峰时期,实力横跨十一郡,比之袁绍等人,犹有过之!




袁家号称四世三公,名望重于一时,袁术、袁绍是兄弟俩,且袁绍还是庶出。董卓乱汉,十八路诸侯联兵讨伐,袁绍能坐上首领之位,袁术的能量,更不待言。

说起他的称帝,有一件东西不得不讲,就是传国玉玺。传国玉玺由秦始皇铸造,材质传闻是和氏璧,李斯书八字于其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这个东西为刘邦所得,遂成传世重宝,是皇位正统之象征,本来已经遗失,不料孙坚打进洛阳,又把它给找了出来。

孙坚欲据为己有,却被袁术所截,孙坚,本身也是袁术之部下。

汉末天下大乱,豪强割据,军阀林立,汉室被取代是迟早的问题,谁能得到玉玺,就意味着占据了先机。

袁术认为,他的机会已经来了,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但是他忽略了一个现实,那就是他没有一个正当的名分。

汉室衰微,但是皇帝还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都不敢实际上行篡逆之事,他只能以汉相之名,东征西讨。

四百年的统治,使汉室正统深入人心,在没有绝对压倒其他诸侯的力量前,贸然称帝,是授人口实。董卓为什么失败?那就是引发众怒了,虽然起兵的诸侯各怀鬼胎,但是这都不重要,最起码他们联合在一起,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消灭谋逆者。


袁术如能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并联合袁绍,凭他们的实力,未必不能取得天下。

袁术早有称帝之心,其人不够稳重,为人所乘不过早晚之事,只是一个玉玺,将他提前推进了深渊。

孙策就聪明多了,用玉玺换兵,得来了江东数代基业。

局势尚不明朗,玉玺不过是一块石头而已,实力,才是最重要的。


浮沉于史


袁术确实是最先有实力,但称帝却是最愚蠢的。

当袁术官至虎贲中郎将(相当于中央警卫团团长)时,袁绍是司隶校尉(相当于京城卫成司合),而曹操是典军校尉(相当于禁卫军将领)。

袁术与袁绍及曹操三人差不多是同时起兵,袁绍在翼州,曹操在衮州,袁术在南阳及淮南。



袁绍、袁术两兄弟之所以能扯旗振臂高呼,是因为其显赫的世族家世,再加上袁绍、袁术确实有些才能,在起事之初迅速站稳脚跟。

反观曹操,只能靠着一帮曹氏夏侯氏宗亲及祖上的钱财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的打下来,可见在汉末出身确实很重要。

袁术除了自身能力外,其手下的孙坚为袁术扩大地盘立下不少功能,孙坚可是员骁将,是唯一击败董卓的人,十八路诸侯包括曹操都没打败董卓。



孙坚死后,其子孙策继续为袁术卖命,至袁术称帝前,袁术的地盘超过9个郡,包括扬州6郡(会稽郡、广陵郡、吴郡、庐江郡、丹阳郡、九江郡)和豫州的汝南郡、沛国部分,及徐州的下邳郡部分。

而当时的袁绍还在翼州和公孙瓒对峙,曹操在衮州四处征战。

袁术、袁绍和曹操三人的政治能力在对皇帝的处理方法上明显不同,袁术是想自立为帝,袁绍是想另立一帝,而曹操是拥护现(献)帝。无疑曹操的政治眼光高于袁绍和袁术,曹操在取大半个天下都不敢称帝,结果袁术敢。



公元197年,袁术称帝。称帝直接导致人心离散,两汉己经四百多年,而且深入人心,擅行自立简直是把自己放在所有人的对立面,政治错误,名声不振,导致迅速败亡。

首先是人心背向,天时不利;其次是孙策叛变自立,人和不利;最后是淮南大旱,颗粒无收,地利不利。

然后袁术众叛亲离,死于投靠袁绍的路上。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袁术称帝时期的实力天下第一

自董卓以来,天下大乱,攻杀朝廷委派的郡守、刺史就成了家常便饭。孙坚当年讨伐董卓,从长沙郡起兵,就先后攻杀了荆州刺史王叡、南阳太守张咨。时天下群雄,“袁术系”可以说是一大派系,实力雄厚。袁术四处攻城略地,实际控制一郡以后,就会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向朝廷表奏自己袁术系的故旧为太守,替自己统治。如果朝廷不同意,干脆就自己任命为太守。所以,当时很多州都出现了多个刺史,很多郡出现了多个太守。他们有的是袁绍表奏的,有的是袁术表奏的,有的是朝廷任命的。巅峰时期的袁术系确实是天下最强的势力,比如孙策就是最强的袁术系将领。在与袁术决裂之前,打下的江东六郡其实都是替袁术打下的地盘,这也是袁术后来膨胀自立为帝的原因。

袁术本来的基本盘是荆州北部的南阳郡。南阳郡虽说只是一个郡,确是当时天下人口最多的大郡,占据这个郡放在别的地方相当于占据了1/3州。除了南阳郡,还有豫州的一部分。孙坚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从长沙郡起兵,却打一道丢一道,连长沙郡都丢了,只能投奔袁术,成了袁术系将领,袁术让他担任豫州刺史,替自己统治豫州一部分。但是此时,袁术北面面对袁绍,南面有刘表,西面是李傕、郭汜,袁术夹在其中十分难受,结果孙坚又在替袁术攻打荆州牧刘表的时候战死了。于是袁术执行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放弃三面受敌的南阳,率军队不要根据地了,直接进入豫州同曹操争地盘。当时的曹操还不是一个独立的门户,而是袁绍系将领。可以说,当时的天下,是袁绍、袁术二兄弟相争的。结果,袁术战败了。

争夺豫州失败后,袁术直接掉头奔向东南。当时的东南地区并没有太强的势力,袁术占据寿春淮南之地,转而攻略江南的扬州。在攻打扬州过程中,孙坚之子孙策已经投靠袁术,成为了袁术系将领。孙策鞍前马后,出力颇多。但也埋下了日后孙策脱离袁术的种子。拿下九江郡后,起初,袁术许诺表孙策为九江太守,结果用了丹杨人陈纪。攻打庐江郡陆康时,袁术对孙策说:“前错用陈纪,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庐江真卿有也。”结果攻下庐江,袁术任命其故吏刘勋为太守,孙策大为失望,于是有了脱离袁术的想法。当时,朝廷任命宗室刘繇为扬州刺史,扬州旧治所在寿春,但是已经被袁术占据。袁术故技重施,自命琅邪人惠衢为扬州刺史,与刘繇争夺扬州。孙策舅舅吴景当时是袁术的督军中郎将,与孙策堂兄孙贲一起领兵攻略扬州,结果连年不克。孙策于是主动请缨,帮助吴景平定了江东。此时名义上,孙策攻下的江东都是袁术系的地盘。

眼见孙策拿下江东,此时袁术手中完全掌握的就大概7-8个郡的地盘,于是自称徐州伯,开始准备北上图谋徐州牧陶谦的地盘。此时,陶谦死了,刘备新官上任。袁术于是入侵徐州,占据广陵郡和下邳郡部分地区。此时袁术系达到巅峰,地跨扬州、豫州、徐州三州十一郡,为天下第一大势力。

此时的袁绍和曹操分家,曹操刚刚迎接汉献帝,在兖州和豫州的地盘十分不稳固,而且要屯田来解决温饱。袁绍在河北大地上和黑山张燕、幽州公孙瓒纠缠不清、分身乏术。这样的形式下,让袁术有着充足的称帝本钱。于是袁术才会自称“仲家”。至于这个“仲家”是不是称帝,还有争议,但普遍认为袁术确实僭越了。


杜少说历史


记得“三国杀”里有一句特别有意思的配音,关于袁术的,叫:

“玉玺在手,天下我有。”,十分搞笑的同时也充分表现出了袁术这个人的性格特点——骄狂自大,爱慕虚荣。然不巧的是,这样一个人却是汉末群雄中唯一一个敢擅自僭号天子的人!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袁术勇气,竟能让他无视群臣劝阻,执意称帝呢?那便是“实力”!

我想在大多数朋友印象中,袁术好像并不强一样啊,其实有这样的错觉也很正常。袁术虽作为汉末极其重要的一位军阀,但却受到历代史家的忽视,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袁术在僣号之前是汉末最强军阀,但这一点却是个事实。他又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强的实力呢?那么袁术称帝时到底有多强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强大的家族背景

说到袁绍,我们常常听到一个词“四世三公”,袁家在汉末的影响想必不用多说,但有一点我们可能都忽视了。其实当时袁术才是当时袁家真正的“掌门人”,而非袁绍!袁绍和袁术都是司空袁逢之子,虽然袁绍长于袁术,但袁术是嫡出而袁绍只是袁逢的婢女所生,后袁绍又被过继给了袁逢之兄袁成(袁成的地位远不如袁逢),所以当时袁术的身份是远高于袁绍的,袁术初为虎贲中郎将时,袁绍不过司隶校尉,董卓入京后,袁术进位后将军,袁绍更是相差甚远。

称霸淮南,冠绝群雄

袁术最初是占据了荆北南阳和豫州地区,后被袁绍和曹操联军击败,才割据淮南的。话说二袁兄弟因何反目呢?说起这件事倒又与称帝挂钩了,时袁绍想拥立汉宗室刘虞为帝,希望袁术能支持,而袁术素有称帝野心,于是不同意,两人因此结怨。后袁绍趁豫州刺史孙坚进攻董卓未归之际,以周昕为豫州刺史,想夺取袁术的地盘(时孙坚为袁术手下),两人彻底反目。后袁术联合徐州陶谦以及北方的公孙瓒和袁绍联合的曹操,刘表形成了两股敌对势力,最终以袁术一方落败,手下孙坚被刘表手下大将黄祖击杀,袁术只得带着余众逃往了扬州。有道是“失败是成功之母”,虽然袁术与袁绍的这次较量以袁术失败告终,却也意外的成就了袁术。

袁术在落败后将目光转向了东南这一块广阔富庶且势力薄弱的地区,在占据九江郡后,便自领了扬州刺史,后袁术以淮河两岸为根基,捭阖纵横,巧施谋略,开始布局江东,徐州,相继击败周昕、刘繇、王朗等人,疆域迅速扩张,实力迅速增强,一跃成为了汉末诸侯中最强的一个。

话说在袁术称帝前,他到底强到了什么程度呢?我们看看袁术当时的疆域和兵力便清楚他为何敢称帝了。

到197年初,袁术的疆域,北抵陈,沛;东临下邳,广陵;南至会稽东冶;西接刘表的江夏,横跨扬、豫、徐三州,坐拥十一郡!

尽管袁术的疆域在当时并不是最大的,但绝对是最富庶的。据《后汉书》记载,南阳有人口有二百四十万,汝南有人口二百一十万,是当时人口最多的两个地方,而当时这两地都在袁术掌控,掌控了如此多的民众,可想而知当时袁术手下的军队是何其之多。据史料记载,当时袁术可调动的军队就达十多万,而当年官渡之战,袁曹双方的总兵力也不过这么多罢了!

故袁术当时执意要称帝,其实也不是他一时脑子发热,一来称帝是他素有的志向,二来他当时的实力确实是诸侯中最强的。

迅速没落

也许袁术本人也万万没想到称帝竟会让自己迅速没落,数年的辛苦经营都随之东流!

袁术称帝的行为备受各路诸侯的指责,瞬间成了众矢之的。特别是孙策的反叛,对于袁术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很多朋友一直认为孙坚,孙策是独立的一路诸侯,其实不然,孙氏一直是袁术的部下,当时孙策的舅舅吴景,堂兄弟孙贲等人皆是袁术手下大将)

加之袁术称帝那年,江淮地区恰好碰上灾荒,然袁术不恤民生,反而奢侈荒淫,横征暴敛,最终众叛亲离,先后被吕布,曹操击败。于199年穷途末路之际,吐血身亡!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袁术是有实力,并非最有实力的,但是他为什么最想称帝呢?其实他老早就想称帝了,原因就是历史上最坑爹的谶言“代汉者,当涂高也”。为什么说最坑爹的谶言?因为,所谓谶言很多都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语言(笔者是说大部分,不包括一些有争议的)。比如,曹丕篡位,许芝为其找了个理由“当涂高,魏也。像魏者,两观阙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意思是宫殿前的两个高台,称为“魏阙”,所以魏代汉也。这理由够牵强的了,还有更离谱的。就是晋朝的建立,有人说司马昭曾经被封“高都侯”,应验了“当涂高”也,晋也代汉(季汉)。可见,都是文字游戏。



袁术四世三公,贵族出身,却老早就想当皇帝玩玩了。其实以袁术的实力,即使再强,称帝也是做死。有关于袁术的地盘和实力,已经有朋友答过,就不重复了。但是笔者不认同袁术实力最强的看法,因为袁术有大部分地盘是孙策控制的,以孙策在袁术称帝前,就已经失望的态度来说,自然早有自立之心了。更何况,袁术前期被曹操追着打,直到袁术逃入九江为止。论人才,袁术大将桥蕤,张勋等和诸曹夏侯等人,以及于禁都不是一个等级的,和袁绍的颜良,文丑,张郃也非一个等级。谋士上更是不用提了,荀彧郭嘉等都是顶级人物。本来,袁术的江淮地盘是最不缺粮食人口的,可惜又不好好治理,弄得白骨累累,如何是最强的?



但是,这些都不能阻止袁术称帝之心,正好汉献帝和百官在李榷等人的追击下,狼狈不堪,失去朝廷威仪,袁术认为时机成熟了。袁术要称帝,也需要由头的,不过他还真弄出三个理由。第一,就是从孙坚那里夺来的玉玺,记载于《后汉书》。第二,就是袁认为“袁姓出自陈姓,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所以,以土德取代汉朝的火德。《三国志.袁术传》注《典略》。第三,最重要的,就是那句广为流传,影响久远的谶言了,“代汉者,当涂高也。”袁术认为,应验了自己的名字里的“术”和“路”,都是“涂也”,出自《后汉书.袁术传》里注解。而且,这里还不忘“调戏”下袁术,云“当涂高说的是魏,你以为是你呀”。



所以,袁术也可以说是一厢情愿的“应验”谶言而称帝,但关键是汉朝虽然衰弱,还未彻底失去人心,改朝换代的时机并不成熟,所以袁术失败了。不过,即使时机成熟,实力强大,以袁术的治理,统率能力和个性,最后还是一样失败。


大飞熊ヽ骑士


并且当时袁术兵力在公元197年大概在17万左右,袁术的将军:纪灵、袁胤、孙策、张勋、陈纪、雷薄、韩暹、陈兰、桥蕤 乐就 韩浩(后来孙策独立出去,但也曾经是袁术手下将士。) 袁术的谋士: 1、袁涣2、杨弘,袁术长史! 3、阎象,袁术的主簿! 4、袁胤,丹阳太守,袁术之弟。

还是一句话袁术出身高贵,是汝南大士族袁家的嫡子。袁家四世三公,是东汉顶级的豪门士族,门生故吏遍天下,政治资源、人脉关系和社会名望极高。所以说袁术会怕谁?古代又比较迷信,自以为玉玺在自己手中,就可以成为:“天子”。但是结果告诉大家,得民心者得天下。名正才能言顺,要不然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回答有不对的地方请见谅,愿意交流。


三国冯


谈起袁术,为什么说他最先有实力称帝,我们首先了解当时袁术的地位和背景。

有一个词叫“四世三公”。我们今天提到的袁术和他的兄弟袁绍,都是袁家后人,只不过袁术是正统,而袁绍是私生,当时袁术已经是将军,而袁绍仅仅是校尉。他当时在淮南称王!袁术这个人心高气旺,素有称帝之心。而袁绍拥立刘虞为帝,导致兄弟二人矛盾加剧。袁术敢称帝最大原因我想是人多地广。据资料记载,当时南阳和汝阳大概500万人,都属于袁术管辖范围。他当时可以调动的官兵势力大概10万多,超过袁绍和曹操总兵力。可即使袁术兵强马壮,由于在当时文化背景体制下,还遵循君臣父子之礼。当时他的很多下属因为这个原因被判了袁术。

最终可以看出,虽然袁术早期有称霸的条件,可是从历史因素,他不具备曹操那样的胆识和谋略,缺乏刘备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理念!






伟人杂谈


袁术是正统出身,起步最高:

首先袁术是他爹的大老婆生的,袁绍是小老婆生的,所以在家里比袁绍正统;

第二是袁家四代三公当时是最牛逼的家族了;

第三是董卓把持朝政时为了中央地方的平衡最先把袁术封为后将军和太守,身份比袁绍高比十八路诸侯都高都正统;

第四是袁术夺得玉玺,再加上诸侯中自身实力最强,再加上汉室衰亡环境,以为机会来临,所以率先称帝了;

第五是错误估计了局面和形式,政治路线图错误,称帝后失去盟友成王败寇了


呼伦贝尔土生土长的羊


现实生活中最能装逼和最能叫嚣往往不是最有实力的那个,袁术敢于先称帝,说明不了什么,过度自信?政治幼稚?兼而有之吧。

笑到最后才是王道

这让船夫想起小学一次算术考试的时候,100道题有的人答得快,自然也有人答的慢,有的人答完卷还在认真检查,还有的人一看有人交卷了就怕自己晚了,匆匆忙忙没检查就交卷了。结果可想而知,没检查就跟风先交卷的成绩好不到哪去!成败不是看谁笑的最早,而是要看谁笑到最后。袁术称帝也是如此,当袁术享受着他“君临天下”的快感时,他的末日也已经不远了。

枪打出头鸟

如果袁术多读些历史,就该知道,秦末农民起义的先驱者陈胜吴广,就是因为最先起义,结果迎来了秦帝国暴风骤雨般的打压,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国家动用暴力机器毁灭个起义军还是小菜一碟。放到是后来也是私放刑徒的刘邦,一直猫在山里,一直等到群雄并起时,才通过萧何接应在沛县举事!如果说陈胜吴广当了出头鸟,迎接了秦帝国最后所剩无几的利箭,那么袁术毫无疑问也成了出头鸟,消耗的各路诸侯对汉帝国仅存的“忠心”,合理将其绞杀!

袁术的悲哀

《三国演义》中形容袁绍、袁术家世时常用“四世三公”,袁氏究竟有几位“三公”?袁绍和袁术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为此船夫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下三国袁氏族谱,如下图:在历史上“三公”所指的官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二是随着每个朝代的官制改革而变化,东汉光武帝刘秀改将西汉的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太尉、司徒、司空。所以袁氏中的三公有袁术和袁绍的高祖父袁安(司空、司徒)、祖父袁汤(太尉)、祖叔父袁敝(司空)、生父袁逢(司空)。在袁氏第五代人中,袁绍不是嫡出被继给了自己父亲的哥哥(早卒),因最为年长,所以入仕较袁术早,积累起了刚多的人脉。

而袁术虽然是嫡子,却不是嫡长子,因此并没有继承父亲的爵位,作为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可以猜想袁术小时候在大家族中应该是最受宠爱的那一个,但正所谓”慈母多败儿“,家里最疼爱的儿子往往最没有出息!根据袁术后来的表现,事实也的确如此。

袁术看不起比自己大的袁绍,虽为兄弟,却彼此嫌弃!在东汉末年中,这俩兄弟握有最好的牌,却打得稀烂,假若兄弟俩齐心断金,何愁大事不成!到那个时候曹阿瞒也只有称臣辅助的份了!


瓦尔登的船夫


袁术是东汉末年实力较强的一方诸侯了。他在淮南仗着地广粮多,又从孙策手中得到了传国玉玺,就每天想着要自己当皇帝。最后也不管诸大臣的反对和天下的人心向背就称帝建号了。袁术在称帝后没多久就迅速衰败,实力大减,没几年连小命也赔进去了。虽然称帝一事违背天意,但为何败的如此之快呢?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袁术就不是一个能成大事之人,种种迹象都表明了这一点。在十八路诸侯会盟之时,袁术就鼠目寸光,连当时主要的敌人都分不清楚,董卓还没死,讨伐大业还没有什么眉目,就开始窝里反了,总管粮草的他克扣这个诸侯的粮,克扣那个诸侯的草,害的盟军前锋孙坚一部损失惨重,也致使这个盟军处于极端的不和谐之中,盟军由于粮草缘由也无法协同作战,变成了一盘散沙,最后不战自败。他称帝之后这种没有大局观念看不清主要形势的毛病越演愈烈。试想一个没有大局观念的人,居然想做天下之主这是多么可笑的事。自己的实力怎样他都不清楚,称帝后,不思保境安民韬光养晦,待天时以图天下,反而一上任就大肆征伐,劳民伤财,搞得自己筋疲力尽,民心尽失,最后落得刘备只需几万兵马在半路不费吹灰之力就给截杀的下场。  

  而这也讲到了第二个原因了,称帝后做的第一个决策就错误的,而且是个不可饶恕的错误,袁术因为吕布斩了自己的使臣便恼怒不止,于是大起七军讨伐吕布,并且挑了一个荒年出征,其实这种事情完全可以缓一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嘛,此次出征已经不占天时地利人和了,还硬要出征,不是自找苦吃吗。如果你实在是要显一显“皇威”,也该找个软柿子捏呀,这吕布是谁呀,天下第一骁勇,那可绝对是如假包换的。自己的实力虽然大过他,但也不可能轻松的把他吃掉,甚至肯能被对方吃掉。其结果最好的也是两败俱伤。而且由于袁术称帝的缘故,其结果很有可能是袁术大败,结果也确实如此。  

  这又说到第三个原因了,袁术称帝一事,背人逆天,让他彻底失去了外交优势。当时天下人的心依然是向汉的,不是瞎子都能看得出来。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和袁绍这两股最大的势力都没敢提称帝一事,深怕招来天下人共击之。因为大家都没有足够的力量可以扫平天下。所以诸侯林立的年代,活下来的诸侯肯定是善于伐交的,也就是善于利用外交关系。他们只会不断的加强自己的盟友,破坏敌人的同盟。怎么可能让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呢?但是袁术却选择称帝,得到的是连自己的堂兄袁绍都跟他断交了,这可是一个大盟友呀,那么一旦战事开启,袁术不但势必会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而且还会加固敌人之间的同盟。  

  铁一般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袁术与吕布交战,败的很惨。首先因为吕布多了几个盟友,第一就是刘备带兵前来相助,别忘了刘备乃汉室宗亲,一心想匡扶大汉,最讨厌就是袁术这种废汉自立的人,所以没有任何好处他都会来帮助吕布除掉袁术。而曹操这种趁虚而入的人,也不会有人说什么,反正大家是为天下除贼的,欢迎还来不及呢!别看这三人平时矛盾丛丛的,但是袁术的称帝却让他们团结一致。其次,袁术失去几个盟友,一是袁绍,袁绍已经和袁术决裂,战端一开是不会去帮忙了,那么牵制曹操的唯一力量也就没有了。曹操就可放心的带着大军来打袁术了。二是孙策,袁术仗着自己有恩于孙策,就向孙策求援,但是没想到孙策一口回绝了,理由就是你袁术背反汉室,大逆不道,我正准备起兵去问罪了,怎么还会去帮你呢,做梦去吧。看得出来袁术已经是孤家寡人了。最后,内部的分裂,袁术大起七路军征讨吕布,其中两路将领是韩暹、杨奉。这两个却在战前反戈,使得袁术七路顿时少了两路,吕布反倒增加了两路人马。而吕布手下陈登劝降两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利用了两人的向汉之心。  

  所以诸多事实和现实环境都表明了袁术必败,而他卑劣的个人能力更加速了自己的刚刚建立起来的国家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