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买单”,到底有多折腾

(一)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不好的倾向,那就是对于“钱”的问题一直讳莫如深。儒家经典历来都把“利”与“义”对立起来,似乎“言利”就是“小人”,“口不言财”才算君子。这种观念映射到世俗社会,使得人们处理人际关系时对涉及“钱”的问题往往闪闪躲躲,能不说清楚的就尽量含混其辞。

然而,“不谈钱”不代表“不在乎钱”。正是因为不愿把关于“钱”的问题事先讲清楚说明白,使得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了很多困扰和隐患,甚至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双方心生嫌隙,不欢而散……

关于这种结论,可以举出许多例证,但其中最典型也最常见的,可能要数“中国式买单”了。

(二)

单位上月来了位新同事小刘,被安排和我住在同一宿舍。我们都是外地人,初次见面就聊得相当投缘。第二天早上,我带他出去吃早点。他只要了一碗豆花,我则是一碗豆花加一笼汤包。他先吃完,随后拿起手机对着墙上的二维码扫了扫,还没等我说“让我来”,他已替我付了钱。

第三天,我狼吞虎咽地把早点吃完,终于成功抢在他之前替他买了单,他客气了一下,也就接受了。

照这样下去,完全可以预见每天吃早点时会是怎样一种情形:两个人都争先恐后地吃完,互相抢着买单,然后再“心照不宣”地轮流为对方买单。可是他吃早点的花费还不到我的一半,让他替我买单,我会过意不去;一直不让他掏钱,他又过意不去……就这么看起来鸡毛蒜皮的事情,我几乎纠结了一晚上。

终于,到第四天早晨,我鼓起勇气建议:反正要天天一起吃,就不要这么客气,以后我们各付各的就行了。

听了我的话,小刘眼中顿时闪过一丝 “如释重负”的神情,连说“好的好的”。

问题就这么解决了。我们每天慢条斯理地享用着早餐,然后心安理得地各自买单,再有说有笑地一起去上班……

然而,在更多类似的场合,我是绝没有这种“勇气”的,特别是面对那些“不是很熟”却又不期而遇的人,“买单”简直是对智商情商和钱包的三重考验。

不久前的一个周末,我带七岁的女儿去公园玩,恰好遇见女儿的同学和她爷爷。这位爷爷以前在学校门口见过两次,但也都是打个招呼,称不上熟悉。

女儿遇见好朋友,两人都很开心,于是马上拉着手一起去玩海盗船。我和爷爷紧随其后,到了场地门口,我刚掏出手机准备扫码买票,这位爷爷已抢先一步,掏出一把现金,为两个孩子都买了票。

压力顿时来到了我这一边。

下一个项目是飞椅。本来我已抢先冲到售票员跟前,得意地掏出一张百元大钞,不料爷爷在一旁使出了杀手锏:

“让我来,我有零钱!”

说着就甩过来三张十块, 不多不少。于是我又败下阵来,心中也更加惴惴不安。

第三个项目是碰碰车。这次我拿出百米冲刺的速度,把老人远远甩在后面,终于成功地为两个孩子买了票。这次,爷爷只是简单客气了一下,没再说什么。

第四个项目,爷爷似乎有意放慢了脚步,于是我又成功抢了先。但到了第五个,他又开始和我争抢起来……

那一天,两个孩子玩得都很尽兴。我呢,对眼前的一切都兴味索然,一直在心里紧张兮兮地盘算:“这是第几个项目?是不是轮到我买单了?”

然而回到家看看钱包和扫码记录,才发现总的开销和女儿一个人的花费是一样的。

早知如此,又何必这样你争我抢?累不累啊。

(三)

“抢着买单”,这是“中国式买单”的核心内容。一个“抢”字,其实大有深意。

如果只是偶尔一次而且金额不大,那么双方必有一方在争抢中胜出,而另一方通常也不会太过不安;

如果双方不是很熟,但有多次一起买单的机会——就像我和那位爷爷在游乐场,那么最可能的情形就是:这次你“抢着”为我买单,下次我“抢着”为你买单,双方看似都在“抢”,最后却能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双方实际上都没多花钱,却都显示了“高姿态”,都有了“面子”。但这需要双方有一定的“觉悟”,要像我和那位爷爷一样达成“默契”,该掏钱时主动掏钱;更重要的是,每次买单的花费要大致对等,绝不能相差太多。

还有一种更为奇葩的情景:两个人在饭店或超市消费,身上都没带足够的钱,或是根本不想多花钱,偏偏还都要装着要为对方买单。他们一边用慢动作掏着钱包,嘴里说着“让我来”,一边都在心里期待着对方主动提出AA或是抢先买单。于是一时间僵持不下,空气似乎都要尴尬到凝固。直到收银员看出端倪,说一句“你们各付各的吧”,他们这才如得了赦令一般,迅速而愉快地各自付账。

如果说以上这几种“抢着买单”还多少有点不情不愿的意思,下面这种就是真刀真枪,争先恐后,乐此不疲,甚至不惜为此头破血流——

媒体上不止一次看过这样的新闻:一群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发起聚会,事先没有说好由谁买单。结果呢,本来是各种开心激动,酒酣耳热,没想到最后结账的时候,桌上的几个土豪同学竟然为抢着买单而大打出手,甚至惊动警察。

这种情况也许有些极端。但生活中不乏这样一种人,为了在饭局上抢先买单,装着出去接电话、抽烟、上厕所,而同桌的人还要擦亮眼睛,保持警惕,及时看破,拼命阻拦.....真是斗智斗勇,煞费苦心。

我不知道那些习惯了AA制的西方人看到这些场景会作何感想。为什么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中国可以演变得如此复杂烧脑?

其实答案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面子。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钱”的问题在很多时候是不能说得太直白的。谈钱不仅伤感情,还伤面子。而“抢着买单”,不仅可以保全面子,还可以让面子倍增——当着多年不见的老同学面前潇洒买单,立马就可以彰显自己的实力和地位。AA制?简直就是“小气”和“计较”的代名词嘛!

所以在中国社会,不管是多年老友还是点头之交,不管出于真心还是假意,不管是吃饭买票还是聚会K歌——哪怕是坐公交投币,你也永远能看到“抢着买单”的人。

(四)

买单,是一种纯消费行为;而“抢着买单”,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这种现象会引发很多问题。

首先是增加买单者的经济开支。并非每个买单者都是土豪,也并非每次抢着买单都有机会得到对等的回报。

其次是增加“被”买单者的心理负担。中国人似乎特别怕欠别人的情,也特别在乎“礼尚往来”。如果被别人——特别是那些刚认识不久、交情不深的人买了单,心里就会惴惴不安念念不忘。只要有机会,一定要千方百计偿还。

更要命的是,“抢着买单”妨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不要以为你替对方买了单就能博得好感,其实你根本不知道对方会在心里想什么。对方下次可能会在吃饭时故意避开你,免得在买单时纠扯不清。而你如果在饭店里看见一个刚刚认识的人,你未必有心思和他好好聊聊,而是满脑子想着“结账时我该怎么买单”之类。特别是对于一个囊中羞涩的人而言,这种问题往往会让你进退两难;对于那些在聚会上抢着买单的人,别人也许会在心里说你“臭显摆”;而对于那些“心大”或忘了“礼尚往来”的人,等待你的可能将是“友尽”的结局或“小气”的标签。

其实在我看来,“抢着买单”最根本的问题,是混淆了“自己”和“他人”的界限,是以某种名义对他人生活的一种干涉。说的严重一点,对于一个不愿被买单的人而言,“抢着买单”是对个人权利的不尊重——

这种权利,我称之为“自主买单权”

不是吗?在大多数时候,买单只是个人的事情:消费——结账——走人,如此而已。 但因为别人的强行干涉,让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让自己的时间、心理、财务都产生无谓的消耗,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得清爽。更有甚者,有人还要为此背负“小气”、“不懂事”之类的种种非议,蒙受个人形象和人际关系的损失。

当然,不能否认,抢着买单也可以出于纯粹的真心和友善。有的人天性热情慷慨,关心朋友,乐于助人,他们真的不介意替你花钱,也不介意是否有回报。只是在我看来,这种善意和慷慨似乎并不那么值得提倡。

总之,在中国社会,怎样应对“中国式买单” 会变成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它由来已久又根深蒂固,且与“面子”息息相关。要想破解这个难题,就不能太在乎“面子”:要么在彼此自愿的前提下事先明确买单者,要么就果断实行AA制。如果你一定要为我买单,就请拿出100%的诚意,否则,还是让我自己买单为好。

毕竟,谁也不差那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