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带你去博物馆:第六期——山西博物院(一)

这一站我们去山西博物院!

俗话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但是除了丰富的古建筑资源,

山西的文物也是数不胜数。

一起去山西博物院看看吧。

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秀美的汾河西畔,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由主馆与四角辅楼组成。主馆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象征着丰收富足与安定吉祥,并以现代技术手段诠释了古人对建筑“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的审美取向。四角辅楼分别是办公楼、会议中心、会展中心、艺术中心。整个建筑群如山似阙,跌宕起伏,雄浑大气,成为太原市重要的标志性文化建筑。

山西博物院的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此后屡次更名。1953年起称山西省博物馆。新馆于2001年8月10日奠基开工,2004年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

这期我们先介绍历史专题!

文明摇篮

由远古圣火和华夏之根两个单元组成,展示出山西的远古人类和文明。

彩陶瓶

新石器时代。高36厘米。山西省垣曲下马村出土。小口,弧腹,平底,器侧附环状双耳,腹上端绘两组对称的涡纹,腹下端饰倾斜状疏朗的线纹和划纹。

夏商踪迹

由大夏之墟、殷商重地和方国遗珍单元组成,清楚地表明晋南是夏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

龙形觥

商。高19厘米,长43厘米,宽13.4厘米。

1959年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酒器。通体呈龙形,前端为龙首,露齿昂翘,瞠目张角,龇牙咧嘴为流。盖面饰龙纹与前端龙首衔接,衬涡旋纹。腹两侧以涡纹和云纹为衬托,主纹饰鼍纹和夔龙纹,头向与龙首相反,颇富动感。一边一对贯耳用于悬挂;圈足饰相对的夔龙纹,更增稳定之感。特别是鼍纹在青铜器中极为少见,鼍即鳄鱼。是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品。

鸮卣

商。高19.7厘米。

1956年石楼县二郎坡村出土。盛酒器。形如两鸮相背而立。盖为双鸮首,环目,尖喙,弯眉,盖中央置四阿顶方柱钮,饰雷纹。腹作双鸮身,子口微敛,垂鼓腹饰卷曲羽翼纹。身下为四爪,两两相背。盖腹相合,两鸮昂首背立。商代晚期青铜器精品。不仅实用,也是精美的艺术品。鸮是我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

晋国霸业

晋南是晋国的始封地和中心区域,遗存丰厚。“曲村—天马遗址”为晋国早期都城。“侯马晋国遗址”是晋国晚期都城——新田,“铸铜遗址”和“侯马盟书”名扬世界。中部的“晋阳古城”则是晋国末期执掌政柄的赵简子的政治军事基地,后来成为赵国的初期都城。

鸟尊

西周。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

2000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中。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

民族熔炉

汉代起,北方各族就不断与中原发生碰撞,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也随之发生。魏晋南北朝,中原扰攘,漠北各族相继崛起,雄据山西,驰骋中原。300余年战乱和苦难的同时,也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雁鱼铜灯

汉。通高53.8厘米,长31.3厘米,盘径10.5厘米。

1986年襄汾县吴兴庄出土。鸿雁伫立,回首衔鱼,雁颈与灯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与雁颈、腹腔中空相通。圆形灯盘附柄,可自由转动,盘下圈足与雁背直口套合。鱼腹部与灯盘相对应为圆形覆口,覆口与灯盘之间插立两块弧形屏板,交错开合,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亮度,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腹和雁颈导入雁腹,可防止油烟污染空气。屏板、鱼鳞和雁翅均有彩绘。

佛国遗韵

展示了山西古代的佛教雕塑作品,不仅有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而且有乡间古刹的各种佛像。

释迦七尊像

北齐。高46厘米。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释迦佛坐于仰莲座,全身贴金,施赭红彩。舟形背光周边浮雕宝塔、飞天,底座雕莲花化生手托博山炉供养。背面有彩绘佛像。

戏曲故乡

展示了山西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中国戏曲艺术故乡”的美誉。

竹马戏砖雕

金。高19~20厘米,宽38~39厘米。

1965年侯马市出土。画面表现儿童表演的两军交战场景,欢快热闹,颇具童趣。竹马戏是一种饶有情趣的民间歌舞,历史悠久。

明清晋商

明朝初年,山西商人以明朝北部边塞巨大的军事需求和“开中”盐法的推行为契机,开始经营粮和盐,渐渐崛起。

平遥日升昌票号印章落地章

清代晚期(19世纪中-21世纪初)。高3.8厘米,上宽5.4厘米,下宽4.7厘米。

全球博物馆

一码不扫,可以扫天下?

馆长等你来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