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访丨“薪火相传” 中国画学传习录之章培筠

编者按:今年10月,【书艺传家——刘江捐赠书法篆刻作品展暨刘江、章培筠、刘丹艺术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这次展览是刘江、章培筠、刘丹三位老师第一次共同展出作品,也是章培筠先生最大型的一次展览活动,章先生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了工笔花鸟画代表作两幅。11月29日,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刘海勇教授及研究生采访了章培筠先生的治学、任教、从艺之路,其儒雅作品之大美、教书育人之大爱使学子们深受启迪,特此整理,以励后学。

“薪火相传: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名师谈艺系列暨国书院硕博生第二课堂 ” 总第二期 中国画学传习录之章培筠主办部门: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项目学术顾问:尉晓榕、沈浩、傅巧玲项目负责人:刘海勇项目委员会委员:尉晓榕、沈浩、傅巧玲、韩璐、沈乐平、张谷旻、张捷、刘海勇、花俊、盛天晔、陈磊、卢勇、戴家妙、张爱国、何俏娜、杨蕾、周红叶、王嘉馨本期助教:王迪、朱翰石

书艺传家展览开幕式

书艺传家展览现场

刘海勇主持采访

师生观摩章培筠先生从学时期临摹作品

章培筠老师翻阅画册研习

刘海勇:章老师好!请您给我们谈谈当年在中国美术学院读书时的一些情况?章培筠:你们是在1990年以后到美院读书的,那个时候已经比较正规了,我们求学的那个年代运动比较多,整风运动后诸乐三先生调到教务处工作,那个时候对老先生不太重视。在1961年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会议的发言中,潘天寿先生提出了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分科学习的意见,得到采纳。第二年,文化部在杭州又一次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会议”,潘天寿先生进一步提出要设立书法篆刻专业,同样得到采纳。后来学院正式分为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进入正轨的教学模式。潘天寿先生在做院长期间十分重视传统,国画系在1961年举行拜师仪式,由年轻教员拜年长老师为师,既当学生,又作为老师助教,这种方式在当时各大美术院校中绝无仅有。叶尚青拜潘天寿先生为师,朱颖人拜吴茀之先生为师,孔仲起拜顾坤伯先生为师,姚耕耘拜陆俨少先生为师,刘江拜诸乐三先生为师。方增先先生去上海跟王个簃先生学习,都是学习传统。现在的条件好多了,像潘先生那一辈人学习传统从《芥子园画谱》开始,当然再后来他也有许多老师,像弘一法师等都曾教过潘先生,潘先生一直都是提倡传统的。后来分科了,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篆刻。我是1961年毕业的,当时留在了工艺系任教。在工艺系我受邓白先生的影响较多,邓白先生还作过比较系统的工笔花鸟画讲座,他对陶瓷等工艺美术方面比较专长,他的绘画风格和陈之佛先生这一路比较接近。邓先生的构图能力很强,他很多大幅作品都留在了他的家乡东莞。我当时在工艺系,工艺系分陶瓷、装潢和染织。我是在陶瓷专业的,记得有一届同学毕业时,邓先生给每一位同学画一幅画。他画工笔画,禽鸟花卉不用草稿都是直接勾勒设色,很厉害。后来因为国画系分科,工笔画老师较少,我又调到了国画系。国画系工笔花鸟曾请李长白先生来上过课的,后来请陆抑非先生过来。陆抑非先生的绘画风格是华新罗、恽南田这一路。当时系里派我去上海跟随陈佩秋先生学习工笔花鸟,潘天寿先生一次去上海与陈佩秋先生交代,让我跟她学习工笔花鸟画。陈佩秋先生是国立艺专毕业的,她毕业的比较早。陈佩秋先生因为跟谢稚柳先生一起,收藏很多,看的东西比较多,眼界很高。现在想想,没有美院和陈佩秋先生,就没有现在的我,是母校和陈佩秋先生成就了今天的我,我很感恩。传统是博大精深的,每个人对传统的理解和对传统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而我最终选择了工笔花鸟来诠释我所理解的传统。

章培筠、陈兆复、杜曼华、戈宝栋、(汪谨)、周作民--六十年代初

章培筠、戈宝栋、陈兆复、潘天寿、杜曼华、吴茀之、 (汪瑾)、李嵩、周作民--六十年代在南山路浙江美院合影

五一全系在西山公园游湖--六十年代

刘海勇:1961年之前您在中国美术学院读本科期间,还记得当时班里有哪些同学吗?章培筠

:我是1956年进美院读本科的,当时本科还是五年制。国画系还没有分科,国画系叫彩墨画系,当时彩墨画系和版画系在同一个教室画素描色彩。由于合系上课,学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有十几个人。王德惠是我们班长,张品操,安徽画山水的郭公达,湖南的张松茂,新疆的吴奇峰。当时毕业分配,班里同学被分到全国各地,班里的王德惠被分配到内蒙古,吴奇峰分配到了新疆…刘海勇:在五年的本科期间,有哪些老先生给您上过课?章培筠:我当时读书的时候,美院还在外西湖,就是现在孤山西泠书画院对面,后来才搬到南山路。那时美院还不叫中国美术学院,叫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最早的是吴茀之先生带我们写生。潘天寿先生给我们上共同课,教画论、书法。在书法课上,潘先生很认真的批改我们的作业,每张作品都会用笔圈点。在花鸟画上,潘先生重点给我们讲很多关于构图的问题,当时我都有笔记。后来朱颖人、叶尚青都有把潘先生当时讲课的内容和笔记整理出版。1961年后,诸乐三等老先生也都陆续回到了国画系。陆抑非先生来的晚一些,他画的比较工一点,潘天寿先生很重视。后来潘先生把陆维钊先生请过来教我们文学,还到上海把陆俨少先生请过来教山水,我们受这些老先生的影响很深。陆俨少先生提出“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吴茀之先生把菊花搬到教室里写生,他直接用白描勾勒,画法粗放。后来画动物写生,我们当时有南山公社,他去借来的羊、兔子等到教室里来画。后来我在上海跟陈佩秋先生学习期间,她带我去动物园和植物园写生,她让我去自然博物馆画鸟,所以就写生而言,当时除了吴茀之先生和陈佩秋先生上课的一些学习,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出去写生和搜集素材,训练的时间也很多。那个时候每年都有下乡下厂,老先生不能带学生,顾坤伯先生带我们到保俶山栖霞岭一带写生,所以当时山水也在学习。
刘海勇: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教学大纲是以1956年潘天寿等老先生们拟定的大纲为核心基础。在九十年代初做过一些调整,但是核心内容还是强调传统出新,通过临习与研究古代优秀作品,再通过写生进行内化,并结合个人心得、个性进行创作。您当时在彩墨画系学习的时候,临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章培筠:那个时候条件好,教室外的走廊里挂的都是老先生和系里老师的作品。当时的画都拿到教室里来面对面的临摹。1990年发生作品失窃,所以后面系里就采取了相对的保护措施。

西湖边同班同学合影--七十年代

章培筠与其同学

1976年南京大桥前一家三口合影

刘海勇:关于这批系藏古代书画作为的临摹作品,据说是当年潘天寿、诸乐三等先生到全国各地买回来作为临摹教材,学院后来统一分成了甲级、乙级、丙级,分不同的等级分别用作不同的学习,您是如何看待这些临摹作品的?章培筠:是的,这些作品中有些或许不是真迹,但是画得很好也是有学习价值的。比如有一张陈老莲的荷花,虽然不是真迹,但是老先生们认为可以参考学习也收来作为临摹的作品。还有一张恽南田的菊花,品相很好,也代表了恽南田没骨的典型风格,所以是可以拿来临摹学习的。正如宋徽宗赵佶,他的作品有很多,画的内容涉猎广泛,但很多也不一定就是真迹。由于很多画得好的古画确实能代表当时的绘画风貌和特点,是完全可以拿来作临本的。我们是不论画的真假,只论画的好坏。刘海勇:您在1961年毕业后就留校了,先是留在工艺系,后来回到国画系,后来又去了工艺系。但是一直是在美院从事教学的,当时您教学的主要课程是什么?

章培筠:当时主要也是写生和白描,然后是临摹宋画。最后就是画一张创作。现在条件好了,还有二玄社的临本。刘海勇:当时您留校后,跟您同期的花鸟教研室还有哪些老师?章培筠:陆抑非先生家住在上海复兴公园附近,我会在假期的时候去上海找陆先生借一些临本来临摹。后来陆抑非先生搬到了杭州就方便了很多。刘海勇:1956年潘天寿先生组织拜师的时候陆抑非先生有来吗?他后来有没有助教?章培筠:没有,1956年陆抑非先生还没有来杭州。他后来来到美院没有助教,直接招研究生了。马其宽、徐家昌、闵学林、何水法、张伟民都是他的研究生。刘海勇:您还记得您从1961年到退休前教过的学生有哪些吗?章培筠:早一点的时候教过徐家昌,到后期卢勇、韩璐、张赤都教过。张伟民当时比较喜欢画画,在外面写生的时候有时候会碰到,他会请教一些问题,但不算是正式教过的学生。

2003年家中刘江老师观章培筠先生作画

章培筠先生与潘公凯、刘江、唐勇力合影

刘海勇:美院国画系现在的白描课徒稿教材现在主要有两套临本,一套是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陆抑非先生课徒稿,还有一套是您新出版的一套白描临本。您在国画系和工艺系从教了这么多年,您对花鸟画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章培筠:这套临本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用,刘国辉先生当时是系主任,他问我这套临本可不可以给系里,后来我就给了系里。当时叶尚青带我们写生大都是去花圃,有几次直接住在花圃里。那时候去花圃和植物园都是走路去,同学们写生都是分散在各处,老师看画都要各处去找学生。陆抑非先生的白描稿我也临过的。陆抑非、陈佩秋这些老先生都是很能画的,边讲边画,他们已经把绘画当做了生活的一部分。谢稚柳先生对绘画要求很高,他说画画跟唱戏一样,唱戏开口能唱,画画也要提笔能画。有一次,谢先生在画一张桃花,随手就画,不用打草稿,他也要求我们画画不打草稿,这种要求是比较高的。谢先生对绘画对象的驾驭能力很高,胸有成竹,随意生发。刘海勇:现在我们大学一年级宋人花鸟小品的临摹课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先白描成稿,后打底赋色。陆抑非或陈佩秋先生曾教过的宋画临摹方法,可以跟我们谈谈吗?章培筠:每个人对宋画临摹的理解不同,有些人是临宋画的一些精神。我是比较忠实原作的,真正从原作学到一些东西。古画是由于年代久远造成的,应该不是做旧故意为之。我们在看这些作品时还是主要重视其中的技法、用笔和上色。谢先生工笔画很细致精到,画一朵梅花的小花托勾染上色好,都要几遍。这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细心才能做到。现在的颜料很多,有时候不必拘泥于国画材料一种,许多其他的颜料也可以尝试。临摹宋画这条路还是正确的。
采访手记: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的资深教授是作为后学的我们与先辈们的纽带,我们试图追溯那个时代的求学研习与任教从艺的种种经历,以窥探先生们的学养与人格气息,从而滋养着我们的身心。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面对老先生们从教为艺的孜孜不倦时,面对把传统中国画的学脉不断传承与发展下去的使命时,深感责任重大。潘天寿先生在《论画残稿》中说“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我们如今能做的首先就是努力提高自己,见贤思齐,砥砺前行。 “薪火相传”还在继续…… ——王迪

章培筠,女,1937年生,浙江宁波鄞县人。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擅工笔花鸟画,作品曾获全国七届美展铜奖、首届“齐白石奖”。章先生其笔下花鸟朴素、单纯、简练、概括。通过线条的组织、用色的变化等方面,追求势的动向转折,气的承接连贯,使形象具有生命力,使画面富有蓬勃灵动的生机与节奏韵律。章培筠先生在浙江美术学院求学期间,得潘天寿、邓白、陆抑非等先生的指导,后由院长潘天寿先生亲自委托画坛名宿谢稚柳、陈佩秋夫妇培养,亲传工笔花鸟画,得窥中国传统花鸟画之堂奥,笔风清健,韵高格雅。并创作了许多代表性的佳作,影响了中国工笔花鸟画界的一批后起之秀,为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做出承前启后的贡献。

章培筠先生作品

访谈稿整理 |朱翰石、王迪 编辑 |刘杨 审核 |刘海勇 丁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