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青年作家张西昌:《关中食话》后记

张西昌:《关中食话》后记

这本书的缘起,可以追溯到我的苏州时期,大抵有两个缘因:一是苏地生活给予我的直接体验,二是王稼句老师文字对我的影响。在我看来,苏式生活是传统经典的平民化延续,它是一种具体的真实存在,而在我业已习惯的关中生活里,历史荣耀与民众现实却似乎是两张皮。王稼句老师做了很多苏地文化的书,我几乎每本必买,从这些文本中可以看到文人对于本地生活的在场感,可是我也发现,在关中地区的旅游摊点及书店中,大量都是对于此地历史的烟云追往,缺少亲切可人的生活气息。

从三年前开始,我利用零碎时间写些美食小文,并通过自媒体传播,意在借用文学手法将关中地区的饮食细节呈现给读者。对人而言,吃食最具自然属性,同时也是更具社会属性的生活内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中,饮食占了不小的比重,人们也从起初的狐疑不解到逐渐接受,饮食似乎最便于民众理解“非遗”的具体意义。而且,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此类非遗在民众生活的物质改善中发展蓬勃,与那些频临灭失的文艺类非遗大相径庭。但同时,作为地方知识的传统而言,关中的饮食文作着实不多,这也是我着手此书的一个初衷,作为一个从事非遗工作的研究者,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民众对于非遗传统的文化体认。

文章在微信的传播过程中,引起了不少朋友们的关注,内外因素的相合,是我坚持这件事的动力之源,从第一篇文章始,已经跨越了三四年的时间,关于此书怎样做,期间也有很多反复,最终还是保持了最初的想法,一本分为两小辑,一册《时令篇》,一册《名食篇》。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先民对自然规律的再认识和人文化,它不仅为农事生产提供标示,同时也因地域、族群、信仰、生活方式等差异而不断衍生丰富的民俗内容,可以说,它是农业文明的线索与基石。但是,在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时代的转型中,与节气相关的文化意识和生活细节已经大大淡化,除了它与现代农事关系的疏离之外,工业文明优于农业文明的观念已经潜移默化并根深蒂固。然而,从一个民族的文化、宗教和艺术的根性角度而言,工业文明并非我们的情感来源和身份标识,当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时,农业文明的传统体系中所包含的生活细节和审美情感依然颇有营养。这也是本书的基本立足点,我想通过这些软文,让读者们体会到自然、人、生活之间的关系。有的饮食,已与传统的生活大相径庭,则力争通过走访与记忆,将之还原到传统生活的序列当中,体现其乡土性。也是因为此种角度,某些文章的细节描述显得过多,同时,有些食物也未必与节气点完全契合,因而请读者谅解。

在择选美食名目的过程中,颇费了一番工夫。有的季节,食味丰富,因此不得不忍痛割爱,只留最有表征的种类。有的饮食,很有特色,但因本书篇幅所囿,很多名食尚无法进入此卷,只好留作日后再续了。

非常令我感激的是,颇有才情的国画家周红艺先生特此为本书配画题字;手作美食的秉承者杨朔,奉献出他数年来所拍摄的精美图片;还有《十点读书》的主播雅萱,未曾谋面,但却乐意为文字配音,斟字酌句,反复录制;值得庆幸的是,识遇专注美食书策划的金文君女士,她为此书的筹划和出版颇费了心思。此外,还有张二冬、李小峰、张贝露及何卫平、何卫洛兄弟等好友,他们的热情与才智,都使本书增色。这些话,不仅是感谢之辞,同时也在表明:我们在共同做事,共同做一本小书。

这本书,断断续续,水绕山环,在交付出版时,仍是心有余悸,不大满意。无论如何,它是我为家乡文化所做的首次自费出版尝试,希望这个开端能有好的延续。

2018年仲夏于樗栎居

书籍促销

优惠时间

2018.12.30--2019.1.1日24:00

优惠价格

原价68元,优惠期60元包邮(一套两册,签名版)

购买方式

添加作者微信,提供详细信息,转款后快递上门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