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一骂人的称呼,在清朝却成为一种“尊称”,官员以此称呼为荣

看宫廷题材的影视作品时我们常会听到宦官甚至官员自称为“奴才”,但实际上奴才一词并不是适用于任何一个朝代,它在不同的时期包含着不同的意义。

奴才的原意也只是指那些服侍主人的仆人,但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可知奴、婢都是一些古代违法犯罪的人,确实奴仆婢女的来源在最初多是犯人,在唐朝奴婢就是社会最底层的贱民,他们甚至不被视为人而是与畜生等同,随意听从主人的处置没有丝毫权利,连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中奴才也并不是什么好的意味,所以奴才这个群体变成了低贱的代名词,因此在最早奴才是一种骂人的称呼意指对方是无用之人或者卑躬屈膝,但有时也用于自谦类似于“鄙人”“在下”。

到了清朝“奴才”成为了一种尊称,官员们都以此称号为荣,抢着称呼自己为奴才,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明朝时太监官员都算“臣”,等到了满族入关建立了清朝后,满族仍然有很重的主仆观念残留,因此清朝规定在奏折中汉族官员需要称“臣”,满族官员才能称“奴才”,这可不是尊重汉人而是因为相比于“臣”“奴才”才能显示官员与皇帝亲近。

随着清朝统治成熟皇帝对于称谓规定层出不穷,乾隆帝还曾因为汉族官员在与满族官员一同奏事时将自己的名字直接写在奴才某某的后面而大发雷霆,规定满、汉官员共同奏事时都用“臣”,可见清朝皇帝对奴才称呼的重视,宁愿满族官员称臣都不给汉族官员占到便宜。不过正式场合有规定私下却没有,所以大臣甚至皇子为了讨好皇帝表忠心都会自称“奴才”,但最终清朝具有特殊意义的“奴才”称谓随着封建王朝的结束一同覆没了。

王朝虽已覆灭影响中国千年的奴隶制度却根植于人们心中,人依旧被分成等级,奴才又变回了低贱之意,用来唾弃辱骂战争的汉奸或者生活中的马屁精之类具有奴性的人,一直到现在“奴才”一词一般都用于讽刺,贬低,极含负面意义。

相信现在大家都不愿意被叫奴才,虽然生活中这个词已经运用不多了但如果被别人这样辱骂都会让人愤怒,人生在世就要做一个顶天立地有骨气的人,与人为善就好没有必要刻意迎合他人,如果像奴才一样卑躬屈膝、四处讨好自然免不了被人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