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翁与他的太极拳和太极功夫(一)

八旬老翁与他的太极拳和太极功夫(一)

杨师喜寿先生,号南山松,笔名木易,1965年毕业于山大数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山大管理科学系系主任、山大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山东省应用统计学会理事长等职。喜寿先生一生教书育人,钟爱传统武术,尤痴爱洪均生公所授的太极拳法,精研不已,著有《陈式太极拳原理探析·用法详解》一书。而今喜寿先生已年逾八旬,仍勤练不辍、笔耕不辍,每招每式必与众弟子反复实践之、躬行之,是文界武人,也是武界文人。

摄于2018年11月八十大寿后

杨师学拳经历

杨师自幼喜爱武术,童年时曾学过通背拳。大学读书时,是山东大学武术队队员,主要学练国家规定套路。也练过查拳、罗汉拳、大红拳、螳螂拳等一些传统武术套路。

1981年1月份,朋友介绍说在报上看到一则消息,黑虎泉公园有位姓洪的老师在教陈式太极拳,杨师闻讯,第二天早晨就去了黑虎泉公园,见到一位五十多岁的先生正在带领大家打拳,被这位先生的拳姿吸引。得空前去问这位先生:“老师,我想学拳,能收我吗?”先生指着西边一位老者讲“我不是老师,老师在那里。”杨师赶紧走向那位老者,心存敬意地讲:“老师,我想来学拳,能行吗?”怕身份不明老师不轻易地收,所以不等老师回答,又简单地作了自我介绍,并把工作证给老师看。之后老师说:“来学吧。”过了一会老师又说:“我看你也不像很壮的人,好好学,好好练,一样能练成。有些人自恃有力,学拳不用心,练拳不用功,太极拳是练不成的”。该老者便是洪均生公。杨师领悟到这是老师对他的鼓励,心中非常高兴,从此进入了陈式太极拳的学堂,天天早晨到黑虎泉公园学拳、练拳。

(杨师与洪均生公在黑虎泉公园)

杨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的前几年,周日常到洪公家请教,有两件事印象最深。

●一次是问洪公在试验“裹身鞭”一式时,被从身后搂抱的人,提掤动作用不出来。洪公讲这里使用的是一种“崩炸劲”,一般人练不出来,当时没有试“裹身鞭”,而是让杨师从右侧封按他的右臂,用“右蹬脚”的动作来试。没及洪公蹬脚,杨师已被发出,由此知道了太极拳有一种“崩炸劲”。

●另一次是在谈到所谓的“敷盖对吞”四字秘诀时,杨师问太极拳到底有没有秘诀?洪公说:“那有什么秘诀,练拳最主要的是做到放松、慢练、走圆。总起来就是三个字‘松慢圆’。”停了一会,又说:“练陈式要把缠法走足。”从此以后,在杨师心中就有了陈式太极拳的四字诀:“松、慢、圆、缠”。

杨师自言,自从1981年跟随洪均生老师学练陈式太极拳后,才体会到陈式太极拳确实“理精法密”。之后,专练陈式太极拳,没有再练其它武术套路。

摄于2018年11月八十大寿后

(杨师学拳经历摘自《陈式太极拳原理探析·用法详解》,并做了叙事角度的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