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敬月光:當毛不易邂逅《詩經》

文丨朱兆虎

本文約計1700字,閱讀需要4分鐘

中國文學史上有兩本不朽的經典,

一本是《毛詩》,

還有一本也是《毛詩》。

後來又出現了一位吟遊詩人,毛不易。

(我家毛毛姓王!)

毛不易行吟一江水畔,

用質樸直率的民謠,書寫生活,

用曲折細膩的徹悟,安頓心靈,

婉轉生動,真摯自然,

時與兩千年前的《毛詩》相暗合。

詩者,歌者之心也,古今同調:

《毛詩》雲:

彼有旨酒,又有嘉餚。

洽比其鄰,婚姻孔雲。

念我獨兮,憂心殷殷。

(《小雅·正月》)

毛不易唱:

三巡酒過你在角落

固執的唱著苦澀的歌

聽它在喧囂裡被淹沒

你拿起酒杯對自己說

一杯敬朝陽 一杯敬月光

(《消愁》)

《毛詩》雲:

踧踧周道,鞫為茂草。

我心憂傷,惄焉如搗。

(《小雅·小弁》)

毛不易唱:

一條大路她通東西

西邊兒高來她東邊兒低

後來有一天就都變了

廣場舞跳走了秧歌戲

高樓起 帶走了我們的小廣場

帶來了我的憂傷

(《南一道街》)

《毛詩》雲: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

之子於徵,劬勞於野。

爰及矜人,哀此鰥寡。

(《小雅·鴻雁》)

毛不易唱:

像我這樣孤單的人

像我這樣傻的人

像我這樣不甘平凡的人

世界上有多少人

像我這樣莫名其妙的人

會不會有人心疼

(《像我這樣的人》)

【附錄】

《毛詩》雲: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我東曰歸,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豳風·東山》)

毛不易唱:

雖然我要去遠方

請記住我

當聽見吉他的悲傷

這就是我跟你在一起

唯一的憑據

直到我再次擁抱你

(《請記住我》,美國曲,陳少琪詞)

民謠的力量,

獨抒性靈,自成天籟,

不止道出了一代人的心聲,

也與先民的古風遺響遙相呼應,

誠為樂壇鉅子。

另外,還有一個小小疑問,

這裡引的《毛詩》不就是《詩經》嗎,

《詩經》為什麼也姓毛?

本來,《詩經》只稱《詩》

或《詩三百》,

後來,為了表示尊崇,

把《詩》《書》《禮》《樂》《易》

《春秋》叫作“經”,

莊子、荀子、《禮記》都這麼叫過,

司馬遷《史記》直接連稱為《詩經》,

從此成為這第一部詩歌總集的專名。

《詩經》是先秦的歌詞,

到了漢代,很多人已經讀不懂了,

需要有老師講授才行。

老師不同,對詩旨的解釋也有不同,

傳授久了就形成了各自的門派。

好比太極拳有陳氏太極、楊氏太極。

漢代傳授《詩經》的主要有四派,

魯人申培公傳的叫《魯詩》(山東一派)

齊人轅固生傳的叫《齊詩》(山東二派)

燕人韓嬰傳的叫《韓詩》(河北一派)

魯人毛亨傳給了趙人毛萇,

叫做《毛詩》(河北二派)。

大毛公毛亨還寫了本《毛詩故訓傳》,

對《詩經》作了簡明的註釋。

魯在今山東曲阜

門派不同,自然就有爭鳴,

魯韓齊三家先後在西漢立於學官,

得到國家認證,教授太學,

高官厚祿,地位尊顯。

《毛詩》起初只在民間流傳,

到東漢時才逆襲成功,立於學官,

大儒鄭眾、賈逵、馬融都相繼傳授,

日漸興盛,

漢末更是出了一位偉大的經學家,

鄭玄,莫言的高密老鄉。

因為有你,世界變得不同

鄭玄宗奉《毛詩》,

還吸收了三家詩的優長,

對《毛詩故訓傳》再作補充註釋,

並且完整保留了《毛詩故訓傳》,

只把補註加在後面,

合稱《毛詩傳箋》。

《鄭箋》既出,誰與爭鋒,

三家詩竟至傳人稀少,逐漸亡佚了。

好比讓令狐沖當上五嶽劍派掌門人,

既有華山派的絕學獨孤九劍,

也熟悉其他四派的精妙劍法,

但時間長了以後,

弟子們肯定只傳獨孤九劍,

沒人再學其他四派的招數了。

加上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撰《五經正義》,

《詩經》即用毛傳、鄭箋,

《毛詩》更是獨尊於世。

閻立本《步輦圖》中的唐太宗

從此,人們看到完整的《詩經》本文

就只有《毛詩》了,

儘管宋代以後對《詩經》有了

新的認識和解釋,

但文本的肉身承襲於《毛詩》,

血統不可改變。

並且不管對詩旨作何解釋,

也都必須首先回答同意

還是不同意《毛詩》,

永遠無法繞開。

而《毛詩》去古最近,編次固定,

註解準確精當,大多不可移易。

遺傳基因,無可更改。

《毛詩傳箋》,就是解讀

《詩經》基因的原始密碼。

臺灣經學的領航者,屈萬里先生,

為初學傳統文化者開過一個必讀書目,

其中《詩經》,屈先生要求必須熟讀,

“其古注則以漢毛氏傳、

鄭玄箋之《毛詩》為最重要,

南宋以後,

則以朱子之《詩集傳》為最重要,

故初學者宜先讀此兩書。”

黃季剛(侃)先生說:

“《毛詩》分經、傳、箋、疏四種。

《詩》所以可以言,

蓋在立言有法,非任性言之也。

《毛傳》之價值,

等於《左傳》《公羊傳》。

夾衣不可無裡,則經不可無傳也明矣。

《鄭箋》亦不易明,

有看似易知,而實不易知者。

注之妙用,在不肯放過一字放過一事;

雖有紕謬,亦必究其致謬之原。”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北京師範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

微信號:zhanghuangguoxue

專欄畫家:黃亭穎